- 120.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双鸭山一中2018--2019年(上)高二学年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29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8分)
1.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孙膑
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3.《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的经济发展 D.私学的发展
4.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5.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有书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 C.公正至上 D.以德治国
7.《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 “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
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
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8.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君主专制加强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9.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A.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 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C. 道家思想占据主流 D. 儒释道三教已合一
11.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12.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
A. 君权神授皇权至上 B. 推崇理学剪除异端
C. 忠孝伦理家国同构 D. 先富后教开明统治
13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
A. 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C. 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14.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 朱熹和王守仁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
B.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
C. 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
D. 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
15.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
A. 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
B.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D.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16.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17.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
A. 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 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C. 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 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18.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9.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A. 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 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20.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
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21.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2.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23.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 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 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以形写神
D. 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24.明代徐渭在其晚年《菊竹图》(下图)中题道: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刻画了菊花不肯从俗、傲霜绝俗,表现自己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凄凉。据此可知,该画作( )
A. 注重以形传神 B. 讲究借物抒情
C. 追求得意忘形 D. 体现神形兼备
25.《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
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
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8. 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 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 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 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 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29.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 )
A.赞美古代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第二部分综合题(3小题,满分42分)
3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进步之处。(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8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
材料二 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4分)
(2)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3分) 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10 CBBAD CDDBB 11——20 BBBCC CBADC 21——29 CABBC CCCB[]
二、综合题
30、(1)主张: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1点1分,共3分)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分)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2分)(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2分)
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4分)。
(3)同: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务实。(1点1分共4分)
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4分)
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4分)
31、(1)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说明: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4分)
(2)特点:反对明朝中期以来知识界“空谈心性、不重实事”的学风;亲身实践、强调实验;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总结。(4分)
(3)特点:16世纪以前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中国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4分)
32、(1)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重文轻武、科举制(4分)
(2)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