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2.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可得出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宋朝对外贸易中,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故①④正确;宋朝的市已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②错误;③项“彻底放弃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排除BCD三项。
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4.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
5.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
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棉花种植区域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使棉纺织品变得物美价廉,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明朝时期西方工业化还没有开始;C选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与纺织原料变化无关;D选项错误,丝绸造价高昂,不是当时民众的主要原料,明代丝织业的发展不是造成麻种植减少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原料,侵占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不是“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原因,排除;D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8.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
A. 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
B. 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 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
D. 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答案】D
【解析】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营销,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A;同仁堂只是重视与官方的联系,借助官方力量发展自己,并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垄断市场,C项错误。故答案选D。
9.据记载,1938年至1942年期间陕西棉花收购价格不断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每市担收购价格
26元
100元
170—180元
180—190元
450—700元
A. 西北纺织工业发展
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 战时棉花需求增加
D.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答案】C
【解析】表格中时间是1938-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从棉花收购价格可见这几年是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战争年代物资需求量大,故C正确;西北纺织工业发展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错误;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时间不符合,B错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0.“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中共中央这一文件的制定有助于
A. 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社会化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强调“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获得“工业原料”因而让农民“组织起来”,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由个体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B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分配改革的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公社无关,C选项排除;农产品商品化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1.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 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C. 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D. 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大型工业企业的作用,实际上是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手工工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特征;C选项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完整的表述材料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A. 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 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 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 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到“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波萝等”说明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洲际物种交流看不出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种族交流信息,D错误。
13.《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A. 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B. 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C. 工业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 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外侵略逐渐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体现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排除A项;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B项;此时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是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排除C项。
14.1908年初,英美烟草公司借口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白鹤”商标的颜色与其生产的”玫瑰”商标颜色相近,向香港当局诬陷“南洋”侵权。香港当局强行将南洋价值巨大的“白鹤”牌香烟焚毁,使其被迫放弃“白鹤”商标。这说明
A. 近代民族企业缺少法律保护
B. 外国资本极力排挤民族企业
C. 民族企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持
D. 民族企业发展缺少民众支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南洋烟草公司被迫放弃“白鹤”商标是因为英美烟草公司的压迫和排挤,并非近代民族企业缺少法律保护,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民族企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持和民众支持的内容,故排除C、D项。在英美烟草公司的诬陷以及香港当局的强制压迫下,南洋烟草公司被迫放弃“白鹤”商标。说明外国资本极力排挤民族企业,故选B。
15.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答案】D
【解析】“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西方文明的绝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反映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使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起来的希望,“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无法体现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学者对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看法,没有体现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排除C。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2)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瓦肆”“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依据: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实质: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3)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
【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可以得出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第二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并结合所学从城市经济繁荣、纸币出现以及海外贸易发展迅速等回答。第三小问的依据,依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结合所学可知是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可以得出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依据材料三“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可以得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小问的实质,注意限定信息“全球史观的角度”,结合第一小问的回答和所学可知是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3)原因:依据材料四“1912-1920年”处于一战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谕军机大臣等……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借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设有官兵,较之宁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渐之船,必当严行禁绝。但此等贸易细故,并非十分重大之事。可传谕杨应琚,令以已意晓谕番商。……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奸诈的买卖联系人)串诱,并当留心查察。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
德川家康执政之初,西南外样大名(类似中国的封疆大吏)仗侍幕府允许,利用地利之便,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通过对外贸易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那些与天主教联系密切的大名,还大量走私铁炮、火药等违禁物品。这种状况严重冲击了日本幕府的对外贸易特权。
德川幕府为获得贸易利润,充实财力,准备消灭丰臣遗族及异己势力的内患,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借禁教、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同时也完全禁止了各大名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通过全面“锁国”,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基本上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
——摘编自《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乾隆时期只准洋船赴粤通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日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位;天朝上国的傲慢心理(或答传统的朝贡观念);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维持广东地区百姓生计;保护国家海防;防止外商与“奸牙”相勾结;
(2)不同之处:
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易。
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
影响:中国: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抑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日本:保证了幕府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巩固了幕府统治;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解析】(1)依据材料一“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渐之船,必当严行禁绝。但此等贸易细故”信息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外国对中国侵略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二信息从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以及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中日贸易体系等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