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1-08-30 发布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文科)‎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开办了一所学校,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与学术中心,这里名士云集,他们常常就时政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和争鸣。出现“稷下争鸣”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A.齐国国王喜好结交天下名士 B.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C.“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 D.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家提出治国救世之道 ‎3.有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旨是 A.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的主流 B.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 C.打倒孔家店能打到中国传统 D.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 ‎4.下表反映出汉初 皇帝 相关记载 高祖时 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 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 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5.儒学的发展经历了汉代“经学化”和宋代“哲学化”的两个阶段,其中儒学在宋代“哲学化”主要体现在 A.传统的儒家学说体系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B.宋代儒生摒弃佛道,直接继承了孔孟的“道统”‎ C.宋代儒家学说体系的形成中,吸收并融合了佛、道思想 D.宋代儒家学说重视思辨,并就宇宙本原问题召开深入探讨 ‎6.王阳明早年因“格竹之困”对朱子理学思想产生了怀疑与反思,被贬龙场之境遇使他对朱熹哲学的反思达到了顶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传播 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 D.心学思潮由此出现 ‎7.黄宗羲在《明儒学家》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经世致用 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8.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 ‎9.处于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的智者都有着某些共同特点,如擅长语法技巧和辩论术;致力于逻辑学和修辞学的研究;关注人的世俗生活,并从中概括和抽象出一般性原理。这表明古希腊智者的出现 A.源于人神同构的文化传统 B.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C.导致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 D.促进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 ‎10.在古希腊人看来,人体是造物主最完美的杰作,希腊神话中的十二位主神几乎都是有着黄金比例的俊美裸体形象——男性神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健美匀称;女性神各个婀娜多姿、丰腴饱满、光彩照人。这说明古希腊 A.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B.宗教信仰意识比较淡薄 C.认为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D.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11.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12.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13.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西欧人不再信仰宗教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14.伏尔泰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另一个是贫困阶级。”他在《哲学词典》中对“平等”作了如下解释:“除非有无限数量的人一无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据此推知伏尔泰 A.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 C.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 D.思想观念由激进变为保守 ‎15.康德在1784年写道:“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 A.康徳认为新的偏见会取代旧的偏见 B.康徳反对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专制 C.康德主张用理性作为武器实行社会变革 D.康徳否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现实意义 ‎16.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B.为后世不同程度所借鉴 C.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 D.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 ‎17.张衡及其地动仪曾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成就代表,近年来却备受质疑。专家指出:张衡实有其人,但教科书中介绍的地动仪模型,实际上是当代的复原品。迄今为止,学者们依据多种原理“复原出了多种地动仪,无一能够实现《后汉书》中说的测定“震之所在”,由此,学术界对“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产生了争议。所以教育部决定删除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地动仪的内容。由此可见 A.《后汉书》为二手史料缺乏可靠性 B.历史现象因时代久远而任人评说 C.只有考古发现才能印证地动仪真伪 D.历史研究离不开理性与科学精神 ‎18.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元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19.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20.16世纪末,汤显祖为宜黄腔创作的传奇《牡丹亭》,在它的故乡江西,几乎没有太大反响,而在吴门(苏州)剧坛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这主要是因为 A.地域文化审美趋向的差异性 B.地方执政者的政策不同 C.地域经济发展及阶层的差异 D.昆曲在地域影响力不同 ‎21.《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22.牛顿的研究都是基于严谨的科学观察和人类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获得了各方的赞誉。1727年牛顿逝世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争相致力成为各个领域的牛顿,政治、经济、司法只是这些领域中的几个。这反映了 A.牛顿的研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科学研究方法开始得到社会认可 C.牛顿力学标志科学时代的开始 D.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 ‎23.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曾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下列能够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A.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D.相对论的提出 ‎24.由于达尔文提供了丰富而恰当的进化的证据,加上他对于进化的解释,使绝大多数生物学家都很快相信了进化的发生是客观的事实。达尔文关于“进化的解释”是 A.“自然选择”‎ B.“物种同源”‎ C.“上帝创人”‎ D.“用进废退”‎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其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9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 理性”思想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1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上古时期,许多文明古国基本上独立取得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是其中的一个中心。中古时期,巴比伦、埃及、希腊等国衰落,只有中国仍居世界前列。除了蚕桑和茶等农业技术、冶铁术、造纸术、造船、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拱桥、针灸等外,远远比西方国家先进的成就还有:指南车、记里鼓车、水碓磨、龙骨车、石碾、风箱、独轮车、马颈套、弓弩、天然气井等。中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向东、向南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等国;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以“中国古代科技”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进行分析或者评价 (16分)‎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D ‎6.C ‎7.B ‎8.C ‎9.B ‎10.A ‎11.C ‎12.C ‎13.A ‎14.C ‎15.C ‎16.B ‎17.D ‎18.D ‎19.D ‎20.C ‎21.B ‎22.A ‎23.D ‎24.A ‎25.(1)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材料二主张以法治民。相似之处:维护统治者统治。‎ ‎(2)朱嘉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26.(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或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 ‎(2)原因:中国: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 欧洲: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27.例:角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背景:①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社会环境较为稳定,这为科技进步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环境,有利于科技取得突破性的发展。②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源动力。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政策,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发展对于技术也产生了极大的需求。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都离不开统治者的重视,而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其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进步推动科技取得突破。‎ 其他角度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不利因素、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的原因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