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卷·2019届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高二年级文科班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 B. 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C.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D. 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得到积极响应以及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表明中国建立“携手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从而说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所述与争夺世界霸权无关,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巨幅下跌,有的国家甚至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国之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原因方面说明了 A.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B.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D. 霸权主义愈演愈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受到重创,……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说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国际政治现象,‎ 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 点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 ‎3. 有学者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代替英国引領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从多边自由贸易政策转变为多轨并进的自由贸易政策,广泛推行单边的贸易保护主义,双边的贸易开放协定和区域性的自由贸易组织。这说明 A. 国家实力的变化决定着贸易政策的调整 B. 经济多极化趋势制约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C. 美国的贸易政策受世界贸易组织的制约 D. 自由贸易体制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答案】A ‎【解析】英美曾经提倡自由贸易是由于经济实力的强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遭到冲击,不得不改变贸易政策。故答案为A项。B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20世纪70年代世贸组织尚未成立,排除C项。‎ ‎4. 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各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A. 经济全球化战略 B. 经济区域合作战略 C. 可持续发展战略 D. 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环境”,表明经济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各方面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D项。‎ 点睛: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的破坏,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5. “美国……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材料中作者认为“美元偷取黄金的生命”,原因最有可能是 A. 美元的强势地位 B. 西欧、日本的崛起 C. 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D.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C ‎【解析】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美元与黄金挂钩,达到“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的目的。这一体系的建立是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故答案为C项。美元的强势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排除A项;西欧、日本的冲击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会必然带来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排除D项。‎ 点睛:《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对于35美元。通过这一体系,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6.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 %,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己占85%。这说明 A. 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来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己经建立 D. 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大量外国资本特别是私人资本涌向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越过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故答案为D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7.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习近平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下列对亚投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将导致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 有助于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C. 主要立足于为本地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D.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潮流 ‎【答案】A ‎【解析】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只是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服务,不可能导致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A项说法夸张,对亚投行的理解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8.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 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B. 直观反映了大国兴衰历程 C. 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 使欧洲从此居于世界中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的世界近代以来金融中心的转移历程,可以发现金融中心的转移与大国兴衰历程具有一致性,即金融中心的转移折射出大国兴衰的历程,大国兴衰是世界金融中心转移的重要原因和动力,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C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9. 读《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年1960年 ‎1970年 ‎1973年 与日本 ‎+2.4‎ ‎+2.0‎ ‎-15.9‎ ‎-19.4‎ 与欧共体 ‎+2.0‎ ‎+10.7‎ ‎-5.8‎ ‎-17.8‎ 上面材料说明战后美国经济 A. 从发展到缓慢增长态 B. 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状态 C. 始终处于衰退状 D. 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在1950、1960年时都比日本和欧共体高,是顺差,但是1970、1973年时已经低于日本和欧共体,是逆差。这说明了美国经济从快速发展到缓慢增长。故答案为A项。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 ‎10. 以下是当今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情况一览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名称 亚太经合组织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建立时间 ‎1989年 ‎1993年 ‎1994年 成员国 构成 地跨四大洲,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多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合作领域 经济 经济、政治、军事 经济 组织结构 松散的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设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 无协调性的组织机构 ‎①欧盟合作程度最高  ②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③具有地缘经济的特征  ④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欧盟的合作化水平最高;区域集团大都是相近区域国家组成的,具有地缘经济的特征;这些区域经济集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故答案为D项。从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方面来说,欧盟多数为发达国家,成员国之间的差异较小;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均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成员国之间的差异较大。②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的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1. 阅读《美、德、日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表(1950、1980年)》。‎ 国民生产总值(10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1950年 ‎1980年 ‎1950年 ‎1980年 美国 ‎381‎ ‎2590‎ ‎2536‎ ‎11360‎ 日本 ‎32‎ ‎1157‎ ‎382‎ ‎9890‎ 联邦德国 ‎48‎ ‎828‎ ‎1001‎ ‎13590‎ 从中得出的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逐渐被打破 B.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 C.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促使其高速发展 D. 日本在1980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涉及美、日、德三国,不能说明日本在1980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表格材料反映了从1950-1980年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逐渐被打破,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史实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的选项。‎ ‎12. 有人说它是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来欧洲最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有人说它的诞生必将对冷战后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它”指的是 A. 欧元 B. 世界贸易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1989年柏林墙倒塌是欧洲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东西欧对立局面结束,有利于推动欧洲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盟国家在加强合作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对冷战后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属于“欧洲最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排除BCD项。‎ 点睛:欧元的积极意义集中表现为欧洲一体化建设有了新的“助推器”,国际经济发展面临新格局。欧元将提升欧洲在新世纪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13.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 A.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 “非攻”、“尚贤”、“尚同” D. “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D ‎【解析】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没有等级区分。故答案为D项。A项是法家的观点,B项是儒家的观点,排除;“非攻”、“尚贤”、“尚同”是反对战争,任人唯贤,国家统一的意思,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 ‎14.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法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儒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A ‎..................‎ ‎15.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C. 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答案】B 点睛:在法家的法治思想中,法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它只是君主用于统治的工具,因此本质上属于“人治”。这与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有根本上的区别。现代法治没有谁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的“法治”中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君权。‎ ‎16. 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此事得到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该案例体现了当时刑罚 A. 重礼轻罚 B. 严惩谋逆 C. 以礼入法 D. 仁爱宽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此事得到皇帝赞赏”体现当时的刑罚具有仁爱宽恕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题干中提到“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说明当时刑罚依然对首恶之人采取重罚,排除A 项;材料中的“其余免罪释放”说明当时的刑罚对从犯轻罚,排除B项;材料提到对于谋反的人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其实质是违背了礼乐思想的,排除D项。‎ ‎17.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 ‎18.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 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C. 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 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答案】B ‎【解析】《大清律例》以法律形式维护封建社会儒家伦理道德,最终导致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忽视,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针对“贵贱”所做的不同规定,而是对于“儿子”“父母”的不同角色作出特殊规定,排除C项;“同罪异罚”是题目材料的内容,不是实质问题,排除D项。‎ ‎1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学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 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 汉代及以后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答案】D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以儒家的道德教化策略维护统治。故答案为D项。A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排除B项。‎ ‎20.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 孔子 B. 孟子 C. 黄宗羲 D. 董仲舒 ‎【答案】D ‎【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得到汉武帝的采纳,是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故答案为D项。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主张都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排除AB项;黄宗羲在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点睛: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这就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合法根据。董仲舒的理论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逐渐发展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1.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A. 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B. 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 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可以看出这两种思想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故答案为A项。理学曾被奉为官方哲学,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张载的思想不能体现,排除D项。‎ ‎22. 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孔子 B. 王阳明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说明该先贤是心学代表人物。故答案为B项。孔子主张“仁”“礼”,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23.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李贽,故A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应该表现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故C排除。李贽挑战理学权威,属于顾炎武和黄宗羲批判对象,不是原因,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 ‎24.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A.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 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答案】D ‎【解析】从“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到“并获再生”“二人终于成婚”,反映了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当时婚姻并不自由,排除B项;当时女性的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项。‎ ‎25.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 克己复礼 B. 兴办教育 C. 道德教化 D. 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阅读材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材料意思是: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故选C;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6.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 A. 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 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 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 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没有礼就没有法。A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很好的阐释了荀子礼法并举的思想,故B项正确;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 ‎27.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儒家的天人感应 B. 法家的严刑峻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佛教的因果循环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表明窦娥含冤而死,连上天也感到不公,降下灾祸,这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28.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 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 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D. 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答案为C项。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BD项。‎ ‎29. 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A. 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 法家思想倍受冷落 C. 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 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说明上述六种不被重视或者说是被冷落的,这些都是儒家比较提倡的,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在秦国的处境 ‎30.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 孔子被统治者披上神话的外衣 C. 皇帝借尊孔来提高个人的声望 D.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历代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的提高,目的是宣扬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为维护专制集权服务。帝王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断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儒学思想的冲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披上神话的外衣”,排除B项;皇帝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 二、材料解释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 材料一:‎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 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 100‎ ‎78.95‎ ‎4.28‎ ‎27.08‎ ‎27.17‎ ‎1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二 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 ‎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 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 ‎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 ‎ ‎【答案】①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推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 ‎(3) 问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新殖民主义的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本题考查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以及对全球化的认识。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扩大,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新殖民主义的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和社会动荡都表明全球化进程存在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认真对待。‎ ‎(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得出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的变化,同样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得出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当然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等信息,再联系所学从当时的背景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等方面来回答。‎ ‎(3)当代全球化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根据材料中的“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32. 材料一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 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1)孔学“政治化”:“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皇权“理论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 ‎(2)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和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日益僵化,压制了思想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和朱熹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儒学逐渐确立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地位;朱熹的理学同样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和官方正统学说,二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根据所学可知,一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为统治阶级服务;二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君主专制形成系统的理论。‎ ‎(2)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 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等信息,再联系所学朱熹思想的影响来回答。‎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