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00 KB
  • 2021-08-30 发布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 ‎1.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A. 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 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 C. 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 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用法律的方式来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正确;这里的《盗律》不能反映严刑峻法的内容,排除B;土地私有合法化属于是影响,排除C;秦朝经济生活的范围太大,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对土地私有制的保护。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判断出这反映了对土地私有制度的规定。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 ‎2.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 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 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4.东晋南朝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9万多张,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 A. 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B. 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 C. 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 D.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纸张种类多、数量大,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因材料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纸张种类,但没有涉及纸张的专业化生产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纸张主要是由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无法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南北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故D不符合题意。‎ ‎5.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 B. 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 C. 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财富“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进入市场”,原因是两国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也不同,中国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不重视商业;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所以珍宝进入市场,故D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环境制约,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对外政策,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西对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对于财富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题,强调国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6.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 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 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 对全国性市场依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常熟布“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河北“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D项正确。从材料中找不到商业网络建立和纺织业生产的分工和以及专业化的依据,A、B项不符合题意;仅仅常熟布行销齐鲁,加上河北农民织布不能说明生产的地域分工“加强”,C项错误。‎ ‎7.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 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 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清政府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调整政策,折射出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中的努力。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材料中“浙民习俗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清政府注重防范民众动乱,但并不反对中外交往,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当时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说明仍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在广州、宁波所收“税额”不同的调整,无法判断宁波、广州的贸易地位是否一致,排除。‎ ‎8.美洲被“发现”后,“谁先到达,便由谁命名”的原则持续了几个世纪,甚至南极洲各地的命名也是如此。这表明欧洲早期航海活动 A. 受到人文主义影响 B. 始终遵循着国际法 C. 密切洲际文化交流 D. 抹杀土著的命名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洲被发现”后,“谁先到达,便由谁命名”的原则持续了几个世纪”可知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肯定,属于人文主义范畴,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国际法无关,B选项排除。密切洲际文化交流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选项排除。当时的土著还处于未开化阶段,D选项排除。‎ ‎9.从17世纪90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这 A. 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压迫 B. 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 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 D. 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可知,英国政府致力于保护本国纺织业,并且提高关税的方式保护国内市场,这有利于禁止国内货币的外流,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市场,没有反映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市场而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和提高关税等方式,没有涉及到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英国政府保护本国纺织业而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0.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材料揭示了北美 A. 对英国的封建殖民统治日益不满 B. 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 C. 拒绝接受英国先进的制度 D. 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独立性较强,这最终导致了美国实行联邦制来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不属于封建殖民统治,而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与掠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独立性较大的问题,没有体现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的特点,没有体现北美拒绝接受英国先进制度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 ‎11.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 年份 小麦 大麦 燕麦 ‎1830—1839‎ ‎3743‎ ‎659‎ ‎1494‎ ‎1840—1849‎ ‎10667‎ ‎2182‎ ‎1834‎ ‎1850—1859‎ ‎19326‎ ‎3586‎ ‎3523‎ ‎1860—1869‎ ‎33697‎ ‎6894‎ ‎6990‎ ‎1870—1879‎ ‎50406‎ ‎11088‎ ‎11938‎ ‎1880—1889‎ ‎70282‎ ‎14849‎ ‎14162‎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 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 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 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可知英国进口粮食在不断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轻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大量土地被用来圈地养羊,导致粮食需要大量进口,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A选项排除。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农产品粮食价格下降,D选项排除。‎ ‎12.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 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 B.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 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实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并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消除顽固守旧思想,故A排除;C项与戊戌变法没有必然联系,故C排除;实业救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联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3.1893年,《北华捷报》称:“现在华茶在英国只是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许多茶商承认他们现在已经不卖华茶。”这反映出当时 A. 英国对茶叶需求降低 B. 英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壁垒 C. 中国茶叶出口的衰减 D. 华茶在英国面临竞争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充数之物”“许多”“不卖华茶”表明,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受到排斥,说明中国茶叶在英国面临着竞争压力。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下降,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看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茶叶在英国滞销,并不能看出中国茶叶整体出口状况,排除。‎ ‎14.下图是20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 B. 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 C. 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为民营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D. 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1901-1906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可知,1901—1905‎ 年间清政府推行了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措施,为民营工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出现于辛亥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原因是地主阶级改革的推动,不是资产阶级政治改良;C选项错误,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A.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 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 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效仿早期苏俄,罔顾本国国民经济凋敝的事实,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企图,而是通过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稳健务实,没有急于求成,故本题答案选A项。建国初期中国密切关注世界事务,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建国初期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 ‎16.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其意在 A.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 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党中央强调集中统一,重申“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中央宏观调控经济建设,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61年”可知,这是党中央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做出的决策。故答案为D项。A项,1952年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计划经济建设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1956年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17.成书于1876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B. 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 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D. 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可知体现了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故选A项;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中西司法理念的差异和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BCD项。‎ ‎18.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赠送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A. 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C. 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D. 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等影片的名称可以判断,抗战电影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C正确;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的方式主要是“赠送”,可知这是在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从而希望赢得世界的关注和援助;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因为法西斯的侵略威胁了各国的利益,因此A错误;材料是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无关,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间的关系,D错误。‎ ‎19.1933年,伦敦召开世界经济大会讨论危机问题,会议被认为是一次令人惊恐的大失败。因为此次会议后,“经济上的独立”即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一个各国公认的民族目标。这实际上说明 A. 国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 B. 英美争夺世界经济领导权斗争激烈 C. 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 D. 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伦敦大会讨论的结果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一个各国公认的民族目标”,这显然会导致各个国家之间更加激烈的贸易战和货币战,不利于经济恢复,选项D正确;伦敦大会能召开,说明国际合作的意识已经存在,选项A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英美两国的斗争,排除B;材料未体现自由放任,而且自由放任和会议后出现的经济上的民族目标不符,排除C。‎ ‎20.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A. 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 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设立全国应变委员会和该机构的工作方式来看,罗斯福意在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即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进行社会管理。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项;这一政策是为解决经济危机,材料没有反映罗斯福有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的意图,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州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排除D项。‎ ‎21.下列四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版图的变化情况,其中,“滞胀”现象开始于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滞胀”现象开始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871-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排除;B项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1948年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一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故符合题意;C项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到1948年形成两德,故不符题意;④是东欧剧变后,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明确材料中“滞胀”现象开始的时间;然后分析四个选项的时间即可。‎ ‎22.供给学派主张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里根政府上台后就实行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A. 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B. 直接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C. 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起 D. 基本杜绝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政策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的崛起,故C选项正确;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故A选项错误;推动“新经济份时代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供给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故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杜绝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故D选项错误。‎ ‎23.有学者指出,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变革,例如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这说明 A. 边缘力量是市场经济的主力 B. 国家政策推动私有经济不断壮大 C. 改革得益于民间力量的推动 D.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体制外边缘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变革,例如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可知,作者认为体制外的边缘力量推动了中国市场化变革,如个体户推动了城乡私营经济的发展,即民间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的改革,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在中国改革中民间力量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主力,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国家政策推动私有经济不断壮大与材料内容“个体户的大量涌现活跃了城乡私营经济”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国改革中体制外的边缘力量起了推动的作用,没有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4.如表1982—1999年《人民日报》中外合资企业广告抽样统计 时间 合资方 产品 时间 合资方 产品 ‎1982—05—13‎ 中日 福日牌电视机 ‎1989—01—11‎ 中日 大豆色拉油 ‎1990—09—21‎ 中美 康泰克缓释胶囊 ‎1991—05—26‎ 中德 桑塔纳轿车 ‎1992—09—21‎ 中英 力士香皂 ‎1993—05—07‎ 中国阿拉伯 撒可富化肥 ‎1993—05—25‎ 中日 游乐园 ‎1995—01—04‎ 中美 喷墨绘图仪 ‎1997—09—08‎ 中法 红心牌电熨斗 ‎1999—09—07‎ 中德 奥迪A6轿车 表中1991年前后广告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A. 外资在中国市场占主导地位 B. 轻工产品成为合资的主要领域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完全建立 D. 外资对中国市场信任度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1991年”为分界线,分析本题表格可知,打广告的合资企业中,外资来源从日、美两个国家,发展成六七个国家,说明D项是正确的。材料只能反映出外资来源增多,A项错误;材料列举不少国家来华投资,没有具体行业结构和比例,B项错误;1990年代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其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和产生的影响。‎ ‎25.1953年—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这说明当时苏联 A. 斯大林模式尚有影响 B.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 C.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 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1964年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当时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工业发展效较为突出,这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重视工业,选项A正确;农业集体化在1937年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C排除;选项D与材料主旨不符,也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抓住材料时间,联系到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 ‎26.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确定了美元在战后到60年代时期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后来导致该体系崩溃的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受阻,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所取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材料表明 A. 德日两国取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B. 固定汇率制使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C. 浮动汇率制使汇率稳定,风险降低 D. 美国金融、经济实力绝对优势丧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最后美元两度贬值,被马克和日元所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原因是美国的金融、经济实力丧失了绝对的优势,无力维持美元—黄金本位制的稳定,故D正确;材料“西欧和日本的实力逼近美国”,并未取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势力的衰弱导致的,不是固定汇率,故B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 ‎27.虽然国际贷款和授助大量进入,但非洲仍有33个国家被联合国核准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非洲的贫困率也从1996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50.4%。这说明非洲 A.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特征 B. 联合自强推动社会发展 C. 区域集团改善经济秩序 D. 政治合作提升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非洲的贫困率也从1996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50.4%”来看,非洲国家联合起来加强合作,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通过合作推动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改善秩序,而是促进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通过合作提升国际地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排除D项。‎ ‎28.表为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由此看出 国际组织名称 成立时间 性质 成员国 合作组织发育程度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OR-ARC)‎ ‎1997年 经济合作 ‎19‎ 不成熟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1967年 政治、经济、文化 ‎10‎ 基本成熟 南亚区城合作联盟(SAARC)‎ ‎1985年 经济、社会发展 ‎8‎ 基本成熟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 ‎1981年 所有领域的合作 ‎6‎ 基本成熟 东非共同体(EAC)‎ ‎2001年 经济、政治 ‎5‎ 不成熟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 ‎1994年 共同市场 ‎19‎ 快速发展 A. 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 B. 区域间国际关系民主趋势不断加强 C. 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 D. 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新经济秩序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格只反映了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的相关情况,没有将环印度洋区域与世界其它地区比较,故不能说明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家的合作情况,不是区域间国际关系民主趋势,故B错误;材料“政治、经济、文化……所有领域的合作”反映了环印度洋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新经济秩序,故D错误。故选C。‎ ‎29.2011年总统奥巴马曾在一次晚宴上问乔布斯,能否在美国生产苹果手机。乔布斯回答:“这些工作机会回不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 B. 美国制造业日趋空心化 C. 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崛起 D. 国际经济秩序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奥巴马和乔布斯的对话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A选项符合题意。仅从苹果手机的生产地来说,不能得出美国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的结论,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崛起无关,C选项排除。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存在,D选项排除。‎ ‎30.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 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 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 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C项正确。“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违背史实。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不是1925年农民的反应。故C项正确。‎ ‎【点睛】改革需要不断深入,本题要首先注意的是农民困惑的时间和原因及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实。‎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 ‎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答案】(1)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 积极作用: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 ‎(3)意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从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等方面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从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结合所学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等方面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依据材料“‘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之多,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与前代主要作为宫廷娱乐项目和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相比较,唐代体育已趋于大众化。足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竞争胜负的踢法外,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 ‎——摘编自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活动》‎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社会上各类体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大量的郊区体育运动俱乐部也开始对女士开放,年轻的男女可以自由的共享公共运动,不必担心流言蜚语的纠缠。‎ ‎——摘编自杨海霞《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体育活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答案】(1)背景:政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包容;民族交融的推动;武举制的影响;统治集团的倡导;‎ ‎(2)特点:以法治规范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体现理性精神;赋予体育活动教育功能;因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物质财富增长;城市人口增加;政府对体育活动的规范;自由主义思想传播;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深入;‎ ‎(3)意义: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通过体育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通过竞技体育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之多,阶层之广”可得出唐朝体育活动参与阶层广,社会开放包容;由材料“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可得出统治集团的倡导;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科举制等角度归纳。 ‎ ‎(2)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英国……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可得出以法治规范体育活动;根据“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可得出体育活动体现理性精神;根据“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社会上各类体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可得出赋予体育活动教育功能。关于形成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 ‎ ‎(3)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考生主要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来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