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50 KB
  • 2021-08-30 发布

陕西省宝鸡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历史试题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一) ‎ 历史试题 ‎1.公元前706年,随国大夫季梁与随君论述治国之道:“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夫民,神之王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这表明春秋时期 A. 奴隶制几经风波后重新稳定 B. 开始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C. 社会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之中 D. 天命神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夫民,神之王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可知,春秋时期,治国之道是重视人民的作用,故选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奴隶制几经风波,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发展停滞,排除C;根据“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知,材料认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西汉初年,谋士贾谊提出两方面治国措施:其一曰:割地定制,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地尽而止”;其二曰:定礼制,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这些措施 A. 希望重建西周制度 B. 意图放弃无为而治 C. 意在加强中央权威 D. 利于诸侯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礼制是一种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因此贾谊的这一主张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C;贾谊只是看到礼乐制度有利于稳定统治的成分,加以改造利用,而不是重建西周制度,排除A;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排除B;这一主张削弱了诸侯势力,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秩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是科举制,这一制度创立于隋唐,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曾有人对唐朝进士出身情况做出了如下统计,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 依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 兼顾寒素、小姓,扩大选拔范围 C. 沿袭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D. 杜绝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数据看出,士族子弟占有较大比重,寒素、小姓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故选B;寒素、小姓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AC不符合图片内容,排除;从图片数据看出,士族子弟占有较大比重,D不符合题意,排除 ‎4.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这说明租佃方式 A. 逐步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 损害了地主利益 C. 有利于新生产方式出现 D. 巩固了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可知,佃权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产权形式,使小农户能取得足够的户口的资产,从而巩固了小农经济,故D正确;土地神属于地主,佃权是租佃的权利,A错误;地主仍然可以获得地租,B错误;租佃方式巩固了小农经济,不利于新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C错误。‎ ‎5.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嬗变 B. 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 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D.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关税征收由康熙年间的统一征收到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协定关税,强调的是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A选项符合题意;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破坏,海关管理松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D选项排除。‎ ‎6.1914年至1919年,孙中山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言论中多有封建军阀的窃夺与背叛,而到1920年至1925年期间,孙中山在反思时,则更多的将之归结为对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妥协,以及缺真正的革命理论和目标,孙中山之所以做出这的改变是由于 A. 继承了他一贯的思想原则,对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刻 B. 国内安稳的环境有利于他进行理论的、系统的总结 C. 他的革命思想受到了冲击,促使他发生了关键转变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极大影响了他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后,在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思想发生了伟大的转变,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故选C;孙中山在此前对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妥协,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排除A;1920年至1925年中国国内军阀混战,局势动荡,排除B;1917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在中国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D。‎ ‎7.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C.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苏维埃阶段”“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指的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进行完整的论述。故答案为A项。B项,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题干中“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项,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与“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 ‎8.‎2019年11月5日-10日,习近平出席并宣告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这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同时,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达到了全球最佳水平的77.9%”。这表明 A. 中国旨在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 B. 中国崛起并主导了国际贸易体系 C. 中国进口贸易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D. 中国政府成功化解了国际贸易壁垒 ‎【答案】A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进行,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行,属于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体现,故选A;B项“主导了”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不能说明中国政府成功化解了国际贸易壁垒,排除D。‎ ‎9.在马克思看来、(罗马)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社会关系相互关联。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一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含蓄的反映“事实”。这表明他认为 A. 罗马法是凌驾社会具体存在形态下的产物 B. 罗马法在特定社会阶段,可维系社会稳定 C. 罗马法具有时代性,并体现一定阶级属性 D. 罗马法可随时代发展完善,实现其约束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法在共和国早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在帝国时期则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和经济纠纷;但在奴隶社会这个特定的社会阶段,这些“法”只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不能反映所有人的状利益,由此甚至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罗马法具有时代性,并体现一定阶级属性,故选C;材料强调罗马法的时代性和阶级性,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罗马法具有约束力,D项“实现其约束力”表述错误,排除。‎ ‎10.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美国在18世纪70年代的10年中,各州“选举宣誓对代表的训令、群众大会、委员会及协会出现,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抗议的政治”,这表明美国 A. 掌握政权的保守派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B. 人民群众为美国取得丰硕的民主成果做出了贡献 C. 人民群众在革命期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极大重视 D. 人民群众有权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各州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增加了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说明人民群众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掌握政权的保守派,也无法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被忽视,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对人民群众的重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排除D。‎ ‎11.20世纪5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比率。此表反映出 美国 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 GNP ‎36.3%‎ ‎15.5%‎ 工业生产 ‎48.7%‎ ‎24.7%‎ 出口 ‎22%‎ ‎18.6%‎ 黄金储备 ‎49.6%‎ ‎11.5%‎ A. 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B. 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各自经济增长的速度 C. 日本借助马歇尔计划援助经济获得发展 D. 美、日本、西欧三足鼎立格局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出,美国GNP、工业生产、出口、黄金储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远远超过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总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故选A;欧洲一体化促进了各自经济增长,排除B;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排除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本、西欧三足鼎立格局初步形成,排除D。‎ ‎12.1939年9月,“波兰战役”爆发,德国侵占波兰。次年,德国将这场侵略战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对方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这说明 A. 电影伴随着战争凸显宣传作用 B. 这时东西方文化存在严重对立 C. 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 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时英国之所以将这部电影送给苏联,是希望让苏联一起来抵抗德国法西斯,而德国把这部电影给挪威人看是为了打击其斗志,体现了立场差异影响到电影的使用意图,故选D;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并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目的是激发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决心,并非凸显电影的宣传作用,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对立,排除B;历史影片不能客观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法国作家凡尔纳以空想的方式将当时的科技成果神奇化,大胆猜测、热情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并对种种社会弊端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生前其作“光是无插图小型本便销售了约160万部”。七八十年代,明治文坛掀起“凡尔纳翻译热”,作品热度仅次于莎士比亚,成为中国作家“改译”的基础。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创办《新小说》杂志,将《海底旅行》归类为“科学小说”进行连载,并亲译介绍西方少年探索冒险、同舟共济精神的《十五小豪杰》。同年4月,赴日留学的鲁迅订阅了该杂志,翌年秋译成《月界旅行》,讲述三名探险家乘坐空心炮弹飞往月球的故事。鲁迅译本重“科普”而轻“幻想”,“不适于我国人者”多有删节与调整;采用章回体,加入对偶的破题诗,但正文“掺用文言俗语”,随处可见“自由、人民、进步、法则、研究、发明”等新词汇。鲁迅认为:“(读者)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摘编自(日)山田敬三《鲁迅与儒勒·凡尔纳之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纳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作家译介凡尔纳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答案】(1)(经济)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政治)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但弊端日益暴露;(思想文化)人们对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等感到不满,推动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社会生活)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提高;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将其作品作为传播科学、社会启蒙的工具。‎ ‎(2)特点:转译自日译本;意译为主,不拘泥于原著;重科学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融合中国传统文学特色。‎ 影响:(救亡图存)有利于民众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萌发救亡图存、效法西方之心,推动社会改良;(思想启蒙)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高民众素养,促进思想解放;(自然科学)有利于科学知识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新文化)有利于小说和白话文的推广与结合,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做了铺垫。‎ ‎【解析】‎ ‎【详解】(1)根据“将当时的科技成果神奇化”得出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根据“对种种社会弊端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得出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但弊端日益暴露;根据“大胆猜测、热情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得出人们对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等感到不满,推动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根据“光是无插图小型本便销售了约160万部”得出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提高,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根据“明治文坛掀起‘凡尔纳翻译热’,作品热度仅次于莎士比亚,成为中国作家‘改译’的基础”得出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将其作品作为传播科学、社会启蒙的工具。‎ ‎(2)特点:根据“明治文坛掀起‘凡尔纳翻译热’,作品热度仅次于莎士比亚,成为中国作家‘改译’的基础”得出转译自日译本;根据“鲁迅译本重‘科普’而轻‘幻想’,‎ ‎ ‘不适于我国人者’多有删节与调整”得出意译为主,不拘泥于原著;根据“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得出重科学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根据“采用章回体,加入对偶的破题诗”得出融合中国传统文学特色。‎ 影响:根据“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得出有利于民众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萌发救亡图存、效法西方之心,推动社会改良;根据“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得出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高民众素养,促进思想解放;根据“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得出有利于科学知识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利于小说和白话文的推广与结合,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做了铺垫。‎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カ所能专制。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高,“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以谓是必“君主专制”。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然则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何在?曰:亦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渐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与夫政治机会之逐渐平等而已。‎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针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不能照抄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一)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吸收元末权臣专横的教训,明太祖废宰相,直接统辖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行政、军政长官相互监督制衡,并辅以密折制度,中央权力更为集中。‎ 尽管中国古代并非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间实质是主子和奴才关系,这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 ‎(二)见解:战国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官僚政治,权力并非为王室贵族所垄断。理由: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而非由贵族世袭。‎ 商鞅变法确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隋唐以来,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备,愈发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平民中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缓和阶级矛盾。‎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君主的确有很大的权力,但选官制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君主与文人官僚体系“共治天下”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见解:不应盲从盲信西方经验,应坚持实事求是、为我所用的原则。理由: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奉行王明“左”倾错误,坚持苏俄革命中形成的“城市中心论”,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而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中国“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发展中存在简单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的问题,造成了国民经济比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改善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见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发展需要,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理由: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修水利、交通、防御工程,如秦国修筑都江堰、郑国渠、直道、驰道、灵渠和长城等,推动农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抵御外部侵略,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历代政府沿袭重农抑商政策,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以后以土地税的形式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政府重视农学、中医药学科技成果的运用与推广,如西汉赵过推广先进的牛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 我们应“一分为二”得看待历史,不以今天的标准苛责古人。尽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因此简单粗暴地否定整个传统制度,显然是不正确的。‎ ‎【解析】‎ ‎【详解】‎ 根据“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明太祖废宰相,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可从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并辅以密折制度,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最后,说明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质是君主专制政体。‎ ‎15.材料 1864年,沙俄设立地方自治局以管理地方性经济事务。财产资格和阶级出身的限制确保贵族在民选机构中占绝对优势,但农民和城镇市民亦是机构的基本成份构成。地方自治改革之初,初等教育经费由农村公社承担,教室简陋,教师大多由识字的农民或退役士兵担任。90年代,地方自治局开始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无偿资助用于学校及配套设施如附属夜间收容所和图书馆的建设;越来越多地承担教师工资、购置学习用品和取暖、照明、修缮校舍、雇佣更夫等开支;设立学校管理局进行调查和教育统计工作促使更多的人获得初等教育。当然,地方自治局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税,导致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民对这些举措仍态度“冷漢”,令自治局人士大为光火。‎ ‎——摘编自张广翔、李青《19-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兴学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90年代沙俄初等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90年代沙俄初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由地方自治机构主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控制。‎ ‎(2)影响:(教育、文化视角)有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提高初等教育质量,为中等、高等教育输送可塑之才;(政治视角)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消极)不能根除贵族与农民在教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地方自治改革之初,初等教育经费由农村公社承担”得出由地方自治机构主导;根据“地方自治局开始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和无偿资助用于学校及配套设施如附属夜间收容所和图书馆建设”得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根据“设立学校管理局进行调查和教育统计工作”得出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控制。‎ ‎(2)影响:根据“促使更多的人获得初等教育”得出有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中等、高等教育输送可塑之才;根据“农民和城镇市民亦是机构的基本成份构成”得出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根据“沙俄设立地方自治局以管理地方性经济事务”得出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根据“财产资格和阶级出身的限制确保贵族在民选机构中占绝对优势”得出不能根除贵族与农民在教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根据“地方自治局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税,导致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民对这些举措仍态度‘冷漢’”得出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16.材料 申纪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建国初期,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但效果欠佳,于是在村里改革工分制度,首倡男女同工同酬,被《人民日报》详细报道,这原则最终写入五四宪法。1971年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时,地坚辞不干;不得不去妇联工作时,提出了“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住房、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的要求。改革开放后,她根据西沟村的历史与现状,在“个人ロ粮田都放了”的同时,两万多亩山林仍属集体所有,并先后办起了铁合金厂、纪兰饮料公司等村办企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地始终代表基层农民说话,“贫困问题、三农问题、修路问题、土地问题等等,年年说”。作为全国劳模,她曾在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她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言行致、始终如一。‎ ‎——摘编自畅引婷《共和国见证者的生命足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对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等劳动模范体现的时代精神。答案 ‎【答案】(1)调动妇女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冲击“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有利于男女平等的逐步实现;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切实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能,推动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淡泊名利,谦虚质朴;植根基层农村,坚持群众路线;知行合一,以身作则。‎ ‎【解析】‎ ‎【详解】(1)根据“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得出调动妇女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根据“首倡男女同工同酬”得出冲击“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有利于男女平等的逐步实现;根据“先后办起了铁合金厂、纪兰饮料公司等村办企业”得出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根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地始终代表基层农民说话”得出切实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能,推动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根据“作为全国劳模,她曾在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她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得出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根据“在村里改革工分制度”得出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时,地坚辞不干”得出淡泊名利,谦虚质朴;根据“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住房、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得出植根基层农村,坚持群众路线;根据“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言行致、始终如一”得出知行合一,以身作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