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道、 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体现了墨家的非攻思想。A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排除;B体现了荀子以德治国的思想,排除;C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故C正确;D属于法家的思想,排除。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2.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民本角度论述皇权思想
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可知,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想通,故C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
3.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根据右图,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①属燕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②属齐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③属秦国,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对其有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④属楚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4.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先秦儒学主张推行德治、仁政,反对暴政,强调“民本”,而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极力维护封建统治,强调“君本”,故A项正确,C项错误;先秦儒学也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因此B项不属于发展,故排除;D项也是两者的相同点,不属于发展的表现,故排除。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5.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材料重在强调儒学发挥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作用,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6.王阳明指出:“虽治生(做生意)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材料中王阳明的思想
A.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存理去欲 B.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
C.认为经商和做学问是完全一致的 D.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中王阳明认为做生意也是同样可以修身养性的,说明他的授学对象中生意人有着一定的比例,故B项正确;虽然认为做生意可能成为圣贤,但是王阳明提醒“不可以之为首务”
,故C项错误;虽然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但是王阳明没有从根本上歧视做生意的营利之心,与传统儒学耻于言利的义利观是不同的,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
7.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数学著作
B.元朝郭守敬的《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C.氾胜之的《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中国古代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元朝郭守敬编订的历法是《授时历》,《农政全书》是贾思勰编写的,因此排除ABC。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古代科技成就
8.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十六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学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一本《农政全书》不能表明明代科学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也不能体现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故BD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明代科技特点
9.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货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与题意不符;“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代的文学成就
10.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与元代王冕的《墨梅图》颇有相通之处。两者所体现的认识论与艺术手法的相同之处分别是
A.格物致知、浪漫主义 B.反省内心、变化万端
C.知行合一、写实主义 D.格物致知、托物言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周敦颐的《爱莲说》寄托了作者周敦颐在污浊的现实生活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品质的志向,托物言志;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是写意画,艺术手法上体现了托物言志,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11.绘画是人类文明的一笔财富,它以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古老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绘画风格不断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宋偏安江南—“残山剩水”
B.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画、山水画兴盛
C.明清时代变革、社会动荡—画风雍荣华贵
D.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文化普及—民间风俗画盛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雍荣华贵是盛唐时代的画风,故C项错误;AB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绘画
1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严重,洋务派实践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过程,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之下,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符合题意的是B项,C项是维新思想,不是向西方学习的开始,A项中没有受西方思想的影响,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北大的办学方针,不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中体西用
13.康有为认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能成才。”“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其意图是
A.彻底否定“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观念 B. 以“中西会通”宣传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C.以“中西会通”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D. 完善“中体西用”思想以维护传统体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提取题干中“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和“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可知康有为主张体用并举并没有彻底否定“中体西用”,故A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并没有维护传统体制,故D项错误;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故C项错误;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中西会通”符合体用并举,故B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
14.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B.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C.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D.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孙中山希望看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里的“社会主义”要辩证地看待,是孙中山先生看到了西方文明的不足,加之中共和苏俄共产国际的帮助,促使其思想认识产生了立足于资本主义基本立场上的飞跃,革命策略进而进行了调整,即和中共进行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故B项正确,AD项错误;C项错误,错在“趋于一致”。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1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据此及相关背景,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A.此时解放战争已取得胜利
B.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C.毛泽东认为要坚决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毛泽东反独裁专制,希望建立民主国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故ABC项错误;根据“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可知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论联合政府》
16.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了阻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故 A 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故B项正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1992年之后,材料涉及内容的只是所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
正确;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不是革命战争,故③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共同之处
18.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其中①在十四大之后;②在1978年;③在文革时期;④在1997年之后,故正确的顺序应当是③②①④,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十四大
19.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A.“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肯定了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故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言论;B项是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项体现了对上帝的信仰,与题目要求不符。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0.卢梭说:“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可见,卢梭主张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人非工具 D.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可以得出卢梭主张人的自由是上天赐予的,即天赋自由,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卢梭的思想
21.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主权在民 B.人身自由 C.推翻专制 D.思想自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
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思想自由,故C正确;ABD材料未涉及,故ABD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康德的思想
22.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的一次“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更具影响力。牛顿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其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于
A.英国圈地运动早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D.英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牛顿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当时属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年到1688年),故B正确。英国圈地运动早期在16世纪,故A排除。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故C排除。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故D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
23.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此题可用排除法。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A项排除;B项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作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排除;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否定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近代科技·近代科技的影响
24.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 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发明推广,故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汽车属于近代交通工具,故C正确。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与公路无关,故A排除。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属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故B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4分,第26题28分,共52分)
25.(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 名
生卒年
著 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63
《农政全书》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材料二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 名
生卒年
成 就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开普勒
1571~1630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
(1)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作用方面的不同。(10分)
(2)结合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10分)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4分)
【答案】(1)不同: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4分)西方主要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2分)标志近代科学的产生;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欧洲封建制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两点4分)
(2)原因: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和八股取士制度;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推动力。(任答三点6分)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必要的动力。(4分)结论:16—17世纪中国科技从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欧洲;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制度。(4分)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四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五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六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10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6分)
(2)比较材料三、四,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两者的不同;(4分)材料五较之材料三、四,其内容有何进步?(4分)材料六与材料五有何联系?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
【答案】 (1)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②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之失去存在的经济基础。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兴起,使儒学成为众矢之的。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⑤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地位。⑥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⑦“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之失去传承的文字载体。⑧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每点2分,任答五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分)相似之处:儒学对中、韩两国都起到了丰富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4分)根本原因: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2分)
(2)材料三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四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4分)材料三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四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五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4分)材料六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4分)
【解析】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可得出其认为对中国的威胁在于外来侵略,从“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看出其认为威胁中国稳定的是国内民权思想。第二小问,材料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其进步性是反对封建思想。进行评价可依据课本内容。第三小文问,材料4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内容,引导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