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九江一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 审题:高二历史备课组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  )‎ 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 ‎2.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3.‎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4.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5.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由此可见颜元(  )‎ A.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              B.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 C.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              D.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 ‎6.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 ‎(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7.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基本形成了一项由富人承担的“为公众办事”的捐献制度。“富有阶层对荣誉的热望促使他们频频自愿承担公益捐助,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由此可见,雅典的“捐献制度”(  )‎ A.消除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            B.是雅典追求公民自由的体现 C.提高了富人的政治影响力            D.使富裕阶层获得了政治特权 ‎8.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入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陷入经济困境。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 A.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B.有利于推护妇女的权益 C.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D.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9.智者学派授人以修辞、演讲之术而不论其学习目的之善恶,使他们攫取城邦权力或在法庭上胜诉,受到了很多雅典人的欢迎,但也有些人认为智者学派败坏了雅典的民主政制。这反映了(  )‎ A.民主与专制的冲突               B.平民与贵族的对立 C.功利与道德的矛盾               D.个人与集体的分歧 ‎10.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 A.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 B.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 C.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 D.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 ‎11.英国1679年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该法案针对复辟王朝肆意抓人,侵害反对派议员人身自由的行径提出来的,规定在逮捕人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者有权要求立刻依法审讯。议会上院曾力图阻扰这项立法,但下院不屈不挠,终于三度通过。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注重维护个人自由权利          B.进一步扩大了议会权力 C.上院权力己转移到下院          D.上下两院权力斗争激烈 ‎12.有学者认为“哥白尼革命”对贬低人的地位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它把人赶出了宇宙中心的尊贵地位,把人贬为无穷无尽的宇宙机器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得出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哥白尼革命”(  )‎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对宇宙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13.近年,在福建闽中的一些乡村,发现了众多红军标语:“白军兄弟,不同红军打仗,要求北上同日本打仗去”、“白军士兵同红军联合起来北上抗日浴”、“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这些标语的落款为“红军/产”或“红共宣”。这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  )‎ A.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 B.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与阶级矛盾交织 D.国共实现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4.下表是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表。 ‎ 男子 ‎ 女子 ‎ 职业类别 人数 ‎ 百分比 ‎ 职业类别 ‎ 人数 ‎ 百分比 ‎ 车马业 ‎ ‎641 ‎ ‎42.09% ‎ 缝织业 ‎ ‎360 ‎ ‎59.51% ‎ 小生意 ‎ ‎217 ‎ ‎19.25% ‎ 雇工 ‎ ‎68 ‎ ‎11.23% ‎ 夫役 ‎ ‎163 ‎ ‎10.70% ‎ 绣花作 ‎ ‎64 ‎ ‎10.57% ‎ 军警队 ‎ ‎132 ‎ ‎8.67% ‎ 缝穷(补衣服) ‎ ‎54 ‎ ‎8.92%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地区的民族工业非常发达            B.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超前 C.北京的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            D.北京地区贫富差距拉大 ‎15.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 ‎(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 ‎16.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17.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18.‎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同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  )‎ A.徐同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       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19.“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属于这一风格的画家是(  )‎ A.莫奈      B.拉斐尔      C.达·芬奇   D.毕加索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到一段史料:“(60年代)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小组成员对该史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不同解读,解读有误的是 A.甲:可用于研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乙:可用于研究西方阵营的冷战政策 C.丙:可用于研究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 D.丁:可用于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 ‎21.‎1945年9月22日美国宣称,欢迎其他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派遣部队来参加占领(日本),但一切占领部队概归美国指派的最高统帅指挥。美国的意图是(  )‎ A.以德国方式处理战后日本问题       B.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阵营 C.以日本为反共桥头堡予以扶植       D.排斥苏联以单独占领日本 ‎22.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23.“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 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24.党的八大以后,针对自由市场明显活跃、出现“地下工厂”和“地下商店”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一思想(  )‎ A.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 B.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某些弊端 C.毛泽东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资本主义D.毛泽东纠正经济上的左倾错误 ‎25.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 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D.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素 二、材料阅读 ‎26.(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9分)‎ ‎2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表2) ‎ 思想家 ‎ 主张 ‎ 思想家 ‎ 主张 ‎ 孔子 ‎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苏格拉底 ‎ 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都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 ‎ 孟子 ‎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柏拉图 ‎ 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他们,否则他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 ‎ 荀子 ‎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 亚里士多德 ‎ 对已成立的法律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 材料二 从《五月花公约》到《联那条例》到179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士绅政府”‎ ‎,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1529年杰克逊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任选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现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纽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建设从总体上乡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 ‎——摘编自《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觉观察》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9分) ‎ ‎(2)根据材科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实践。(10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 ‎ 年份 阶层 ‎1928年 ‎ ‎1939年 ‎ ‎1959年 ‎ ‎1970年 ‎ ‎1975年 ‎ ‎1979年 ‎ ‎1980年 ‎ 工人和职员 ‎ ‎17.6 ‎ ‎50.2 ‎ ‎68.3 ‎ ‎79.5 ‎ ‎82.9 ‎ ‎85.1 ‎ ‎87.9 ‎ 工人 ‎ ‎12.4 ‎ ‎32.5 ‎ ‎48.2 ‎ ‎56.8 ‎ ‎60.9 ‎ ‎60.0 ‎ ‎61.7 ‎ 职员 ‎ ‎12.4 ‎ ‎17.7 ‎ ‎20.1 ‎ ‎22.7 ‎ ‎22.0 ‎ ‎25.1 ‎ ‎26.2 ‎ 集体农民 ‎ ‎2.9 ‎ ‎47.2 ‎ ‎31.4 ‎ ‎20.5 ‎ ‎17.1 ‎ ‎14.9 ‎ ‎12.1 ‎ 全体手工业 ‎ ‎74.9 ‎ ‎2.6 ‎ ‎0.3 ‎ ‎0.0 ‎ ‎0.0 ‎ ‎0.0 ‎ ‎0.0 ‎ ‎(注:l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来源: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等)、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 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 答案 ‎ ‎1-5CBBCA 6-10CCBCD 11-15ADCCD 16-20CCDAC 21-25DDDBC ‎26(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6分) ‎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4分) ‎ ‎(2)评述: ‎ 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3分) ‎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4分任意两点即可) ‎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2分)‎ ‎27 (1)主张:中国:礼刑结合,以礼为主(1分);人治优于法治。(1分) ‎ 西方:尊重法律权威;法律应符合道德规范;法治优于人治。(2分,任意两点即可) ‎ 背景:中国:社会巨变,礼制崩解,需重建社会秩序;士阶层兴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案。(2分) ‎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政治生话中讲求功利忽视道德现象增多;良好的法治传统;思想解放(智者运动推动理性思想发展),思想家对良好政体的探索。(3分) ‎ ‎(2)特点:“绅士政府”阶段:依据法律民选产生.官员需德才兼备; ‎ ‎“政党分脏制”阶段:党派竞选,选民范围扩大,任人维亲; ‎ ‎“文官政府”阶段: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6分) ‎ 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进行监察,故一定程度上 防止了官员贪污腐败。但是,由于美国政党竟选和经济利益的高度耦合,道德立法不能防止诸如合法的“软腐败”;而且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人的道德自觉,靠法治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伦理问题。(4分)‎ ‎28【答案】示例: ‎ 观点1:苏联工人和职员比重持续增长,第二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2分)1928~1939‎ 年,苏联工人及职员人数大幅度增长,是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并实现工业化的结果。(3分)苏联工业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畸形发展;(3分)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等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苏联社会矛盾的尖锐。(4分) ‎ 观点2: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2分)苏联工人和职员增长迅速,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成就显著;(2分)集体农民在1939年有较大增长,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此后集体农民持续下降,表明苏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3分)但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2分)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等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3分) ‎ 观点3:苏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地位,个体经济很快被消灭。(2分)苏联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3分)公有制经济中,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提高了苏联的工业化程度。(3分)但由于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2分)这些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后来虽然有所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苏联解体。(2分) ‎ ‎(示例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依据。学生答题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酌情给分。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