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实验部)卷·2019届山东省寿光一中高二10月月段检测(2017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B.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 C.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 D.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2.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搞搞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 C.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3.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C.现实世界人皆平等               D.上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4.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毛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5.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秀、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 A.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6.“我们的时代是最幸福的时期,皇帝、国王、王子富有人情味地从他们令人敬畏的高位上走下来。宗教扯去了它牧师的外衣,直接以其神圣的本质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思想自由正在成为最高原则。”材料中“我们的时代”‎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           B.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灵为中心 C.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D.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 ‎7.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提出:每个人在追求享受的时候,都应该不做破坏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国幸福的生活,其主张体现了 A.公民民主的观点 B.社会契约的思想 C.追求个性的理念 D.自然权利学说 ‎8.英国画家兼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曾写道:不要杀死飞蛾或蝴蝶,因为最后的审判即将来临。……将你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披一件给纯净心灵的衣裳。在每一份伤痛与悲哀中,必然亦有喜悦的存在……”。这属于 ‎ A.古典主义流派 B.浪漫主义流派 C.现实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9.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该作家主张 A.以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        B.注重描写社会底层心声 C.弘扬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D.发掘人内心深处的奥秘 ‎10.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 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 A.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题材 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11.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儿·法盖说:“‎ 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以下与法盖解释相近的作品是 A.《日出·印象》 B.《百年孤独》 C.《战争与和平》 D.《格尼尼卡》‎ ‎12.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13.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 ‎14.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差异性”的出现 A.全面冲击了传统的体制 B.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由于自身局限性而最终失败 D.与西方近代的发展趋势一致 ‎15.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木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耍 ‎16.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九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以下与鲁迅先生上述议论最为相近的是 A.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 B.近代中国的笫一要务是谋求独立 C.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 D.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 ‎17.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作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说明《海国图志》‎ A.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 D.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 ‎18.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19.《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20.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B.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C.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D.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 ‎21.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A. 冲破宗教神学束缚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 C. 颠覆经典力学体系 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 ‎22.有学者说,网民利用互联网聊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信息,更主要的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想象中的他人,以便与之进行互动。其意在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 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流动 C.网络推动了人类思想交流 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23.“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而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二者的学说都 ‎①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②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③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④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欧美科学家信仰基督教的案例为数不少。这表明 A.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彻底性 B.基督教教义蕴含着理性精神 ‎ C.科学伦理离不开上帝指引 D.基督教会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 ‎25.阅读下表,材料反映出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A)‎ 应用研究年代(B)‎ 生产推广年代(C)‎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C.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13分)人文精神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象征性谜语(斯芬克斯谜语)的解释在于显示出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于向精神呼吁‘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深化还深刻的解释了人要敢于忍受荒诞的世界,以不屈的精神与之对抗。‎ ‎——《希腊神话的哲理性内涵》‎ ‎(1)据材料一,概括希腊神话蕴含的人文精神。分析其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材料二 薄伽丘《十日谈》的故事主题:第一天,讽刺教会的腐败、神父的无能…‎ ‎..第三天,凭着个人机智,终于如愿以偿,或者是物归原主……第五天,历尽艰难折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2)据材料二,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6分)‎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政治学方面更是成果辉煌,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一种理性的政治制度理论,他认为政治自由的意义是国家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他主张国家或政府的权利应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互独立,又互为牵制的部分,自由的维持世靠这三种权力的均衡。‎ ‎——台湾《高三世界文化史》‎ ‎(3)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何发展?(3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校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着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澄《外国文学史》‎ 材料二 右图是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作品《亚维农少女》,当时有人批评道:“(他)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的石蜡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而直到30年代后的1937年,《亚维农少女》的价值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一年它的转让价是240万美元。因为,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诀别,成为了一个新的美术画派的风云人物。 ‎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外国戏剧集有76部。其中现代主义戏剧占一半以上。可以说,当时西方已经出现的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了过来。‎ ‎    --据杨文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对中国戏剧的深层影响》‎ ‎(1)材料一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什么看法?这种看法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4分)‎ ‎(2)材料二中“新的美术画派”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艺术流派出现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目的是什么?(4分)‎ ‎28.(13分)思想和科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约翰弥尔“实利主义”唱道于英,孔特之“实验哲学,唱道于法,欧洲社会之制度,人心之思想,为之一变。最近德意志科学大兴,物质文明,造乎其极;制度人心,为之再变。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失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 ‎--节选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1922年罗素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他一反当时西方人把中国视为“东亚病夫”的藐视立场,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他说:“要判断一个社会的优劣,我们必须不仅仅考虑这个社会内部有多少善与恶,也要看它在促使别的社会产生善与恶方面起何作用,还要看这个社会享有的善较之于他处的恶而言有多少。如此说来,中国要胜于我们英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致命弱点是缺乏科学。中国的艺术、文学、风俗习惯绝不亚于欧洲人。”‎ ‎--《罗素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4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罗素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的原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罗素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认识你是否同意,说出你的理由。(3分)‎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 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1-5DBCCD 6-10DBBDA 11-15CBABD 16-20CDADD 21-25DCBBC ‎26.答案: ‎ ‎(1)人文精神:认识人自己:不屈不挠的梢神(重视人的价值和力里)( 2分)‎ 政治背景:古希暗民主政治高度发展。(2分)‎ ‎(2)评价:崇尚人性,重视人的价值;冲击了封建教会;促进了思想解放(3分)‎ ‎(3)发展:强调理性: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3分) ‎ ‎27.答案:‎ ‎(1)看法: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2分)‎ 影响: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浪漫主义流派 (1分)‎ 举例:文学: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雪莱《西风颂》等;艺术:《自由引导人民》、贝多芬、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任答一个,1分)‎ ‎(2)特点:对色彩和视角进入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信材料(2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科技迅速发展,传统写实绘画受到冲击;社会结构和矛盾日益复杂,‎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迅速变化。(2分)‎ ‎(3)特征:反传统,强调集中表现自我(1分)‎ 目的:为了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方生活方式:提倡个性解放。(任 制度,答三点,3分)‎ ‎28. (1)认识:中国,自周汉以来中国文化日益脱离现实,导致国力逐渐衰退; (2分)西方,重视“实利”和科学精神,推动了欧洲的进步。(2分)‎ ‎(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反思;中国文化注重道德。 (6分)‎ ‎(3)观点一:同意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精神。(1分)‎ 理由:儒家文化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主要农耕经济服务;16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没有产生近代科学。(2分) ‎ 观点二:不同意中国古代文化缺乏科学精神。(1分)‎ 理由: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的阻碍。 (2分)‎ ‎29.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 ‎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 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 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