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本卷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A. 宗族伦理观念 B. “天人感应”学说
C. 中央集权理论 D. “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致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材料“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强调的是制度上的大一统,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关键信息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的准确解读。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下列与之类似的是
A.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B.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答案】A
【解析】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不去温习呢?”可见曾子非常重视诚信和温习旧知。A项强调珍惜学习时间,强调的是修身养性,A正确;B选项大意是:不使百姓富裕,就不能调养百姓的性情;不对百姓施教,就不能提高他们的素质,指富民是教民的基础;C项承认对立,承认矛盾,重视对立面的统一,重视矛盾的同一性,D项强调管理者要端正自身;所以B、C、D与修身养性无关,排除。
3. 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尽
A. 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 体现王在法下
C. 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 突出依法治国
【答案】C
.....................
4.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下列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是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尚贤”思想
C. 道家“无为”思想 D. 法家“法治”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出自于《墨子·尚贤中》。材料讲的是由于舜是一个有才能、有贤德的人,后尧得知,将天下禅让给他管理。这与墨家“尚贤”思想相符,所以答案选B选项。本题要是没有“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这段材料,就可选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道家和法家思想,排除C、D选项。
5. 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
A. 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 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C. 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 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班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
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葛洪强调“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B项正确;三教合一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 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女权意识的日益觉醒 B. 反映了明清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C. 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 反映理学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妇是理学纲常伦理的产物,节妇逐渐增加说明理学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入,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女权意识的日益觉醒,故A项错误;明清社会动荡与节妇逐渐增加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不是节妇逐渐增加的原因,故C项错误。故选D。
8.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 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 黄宗羲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
,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材料说明黄宗羲
A. 反对私利,推崇公利 B. 主张保障“万民”的平等
C. 具有近代民主法治观 D. 主张立法必须“以天下为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讲到“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再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可以确定本题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黄宗羲反对私利的主张,可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
10. 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
A.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B. 反对述信,强调自由
C. 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D.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说明保守派反对智者派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只注重强调人的重要性而忽视法律、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最终会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答案选A选项。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没有理解指着学派的主张;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11. 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 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 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 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思想家,从材料来看,他们讲学是为了抑制社会“负能量”,因此体现出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和哲学结合的特点;D选项错误,苏格拉底是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的。
12. 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
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答案】D
【解析】“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突出了人的地位与价值,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故D正确;A、B材料未体现,排除;14世纪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非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C。
13. 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A. 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 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 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 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答案】D
【解析】根据“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可知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D正确;A不符合史实,错误;“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并不能说明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B错误;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思想,基督教不能助力文艺复兴,C错误。
【点睛】
抓住解体的关键信息“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分析解答。
14. 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 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 践行“因信称义”
C. 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 主张政教分离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的这一举措是符合他的新教的观念的,他主张“因信称义”,不在乎形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这要目的;C选项说法错误,马丁·路德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D选项与此无关。
15.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对这场改革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起因是教皇以修缮西斯廷小教堂为名大量兜售赎罪券
B. 马丁·路德据个人观点的《九十五条论纲》为开始的标志
C. 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有利于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受中国雕版印刷术影响的欧洲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这一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错在这只是马丁·路德改革的导火索;B选项错误,这门著作不仅仅是马丁·路德的个人观点;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应该是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16.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这段材料说明启蒙思想家
A. 摆脱了宗教思想的影响 B. 受到自然科学发展的启示
C. 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 D. 力图融合自然与社会法则
【答案】B
【解析】“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兴起的文化基础,启蒙思想家受到自然科学发展的启示,故B正确;A不符合事实,排除;马克思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启蒙思想家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C错误;D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17.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 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B. 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既要允许存在,又要采取措施制约或削弱国家的“恶”,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采取的是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故答案为C项。建立共和政体后,国家的“恶”仍然存在,排除A项;BD项不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均排除。
点睛: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说明国家是必须存在的。为了限制“恶”的因素发挥作用,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办法是通过分权制衡,利用“恶”本身的因素来制约“恶”。本题的解答还要注意必须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18.
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A. 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 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 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 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答案】B
【解析】“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的信息强调了君主地位至高无上,实质上是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A中背离说法错误;C中共和主义与专制主义相违背;D与社会契约理论不符。
19.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 社会契约 B. 天赋人权 C. 人民主权 D. 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公意”即公共意志,该思想家的这段话的大意是:每个人都应该服从公共意志的领导,社会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意思是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共同体成员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了整个的集体或公意,这是一种订立契约的行为,A正确。天赋人权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平等、自由的权利,与材料无关,B错误。本题的侧重点是社会契约,是每个人同集体签订的契约,C排除。材料未体现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学生理解材料中所述的是每个人和集体签订契约关系,再结合启蒙运动中思想家的主张得出答案。
20.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
A. 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B.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C. 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 D. 三国时火药己经发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藏硫黄和焰硝,自带火种”,可知,三国时期的人对于火药材料有所认知,A正确。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并不代表已经发明火药武器或制造火药,根据史实可知,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错误。武器优劣对战争胜败有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的“
硫黄和焰硝”是制作火药的材料,并非火药本身,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其他选项。
21.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 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 D. 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可以得出天文观测是为政治服务的,特别是为加强皇权而服务,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A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发展问题,B错误。C项“无法”过于绝对,错误。
22.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
A. 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 B.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答案】C
【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无法体现“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农时的叙述”,无法体现“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排除D;先秦时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注重农时、按时耕种对农业经营非常重要,故C正确。
23. 屈原《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其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 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 B.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 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 强烈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
【答案】D
【解析】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在此背景下,屈原的“美人”应该是表达其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即“美人”就是“富国强兵”,故选D;A无法体现屈原的愿望,排除;B、C不是屈原要表达的思想,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知道屈原生活的时代以及屈原的愿望。
24.
《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
A. 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 B. 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C. 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 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例举了《长生殿》和《桃花扇》两部作品,用以说明文学作品记述了历史上的具体事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长生殿》记叙的是帝王的生活;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说法没有根源,无法从材料得出。
25.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
26.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人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裹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D. 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镌和科学精神
【答案】C
【解析】材料将篆书等演变赋予其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并非突出“天人感应”,排除A;三种字体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自身,排除B,选C;中国古代重道轻器,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排除D。
27. 《宣和(朱徽宗年号)画谱•墨竹叙论》说:“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 而独得于象外着,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这说明此类画作
A. 注重规范法度 B. 突出生活实用 C. 彰显文人意境 D. 描绘民间风情
【答案】C
【解析】“词人墨卿之所作”等字眼强调了文人画的注重意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往往不出于画史意在强调不注重规范法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此类画强调的是意境而非突出生活实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描绘民间风情的是风俗画而非文人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8.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即可说明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和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据此排除A、B,D项符合题意;C项“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明显具有片面性。故选D。
考点:史学研究范式•文明史观
考点: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史学研究范式·史观 · 文明史观
29. 下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 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 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 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寒食帖》是苏轼的作品,从书法的角度看,有草书的风格但又不完全,具有行书的特点,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形容的是草书;C选项是楷书的特点;D选项是篆书的特点。
30.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再次证明,爱因斯坦至少在一件事上犯了错误。实验显示,被爱因斯坦质疑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在量子力学中又称为“量子纠缠”)的确存在,并为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一发现证明,在特定条件下,信息在空间中两点之间的传递速度是有可能超过光速的。上述材料表明
A. 科学研究中证据比权威更加有力 B. 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持否定态度
C. 物理学的发展主要依椐科学实验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已经过时
【答案】A
31. 古代学者依靠直观感受和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种种猜测,近代以来的科学依靠实验来检测和发展科学理论,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推动 B. 新教伦理初步形成 C. 资本主义兴起 D. 人文主义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从原有的哲学思辨到后来的实验检验真理,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方面的转变。本题考查的是主要原因,我们主要从政治角度去考虑。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兴起正好配合上这一转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时间过晚;B、D选项都是思想层面的变化,不能称之为主要原因。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对“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和“原因”三个词有一定的认识。谈到根本原因,我们往往要关注经济方面,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原因我们则关注的是政治因素,之后才考虑其他方面。
32.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火车”,可判断是工业革命,“还教会人们守时”表明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B正确。材料未体现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A错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错误。材料表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并不代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麦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请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一一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差异:儒家重贤、德,以礼治国,人治色彩明显;法家重视军功与才能,主张以法治吏,提倡严峻刑法。
时代背景: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诸侯国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士阶层崛起,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广纳人才。
(2)主张:摒弃凭资历用人的官吏升迁制度;重德才,任人唯贤;改革选官用人制度;强调法治,依法行政。
总体评价:思想家们提出多种整饬吏治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了时代潮流;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分别评价:龚自珍、魏源的主张冲击了封建官僚用人制度,但并未超出封建道德的规范;梁启超、章太炎对封建官制的批判和对法治的诉求,反映了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参政的要求,对后世具有启迪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其主张和愿望无法实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儒家认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也就是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和礼义,不强调等级与身份。而法家则注重的是“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主张以法治史,严刑峻法。产生这种观念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回答本题可以从每个人的主张来分析,首先龚自珍的主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的主张是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的观点是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人人得诉于法吏。对这些观点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符合时代的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价。
点睛:在评价历史人物及其观点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一点——一分为二。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知人论世,所以要根据具体事件来评判历史人物,人无完人,一定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一棒子打死。本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评价近代仁人志士对教育改革的观点,既要肯定也要提出他们的局限性。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希腊社会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人们能够站在新的高度,在理论思维领域里,对人类自身的力量,对人在自然界和神灵面前的地位,对现存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把人本思想从初期形态推进到一个较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新阶段。对人本思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应首推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突破了自然哲学的框架,提出了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摘编自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表现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态度是否定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 “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铟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展开,渗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但又超越了它的局限。
——摘编自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答案】 (1)原因: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古希腊人对人自身的积极探索
(2)主要差异:古希腊人本思想重点探讨人自身,认识人自己;是人类自我意思的首次觉醒。而文艺复兴则更近一步,它主张以人为本,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希腊社会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对现存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进行新的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概括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到,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铟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展开,渗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但又超越了它的局限。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本思想的主要差异:古希腊人本思想重点探讨人自身,认识人自己,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而文艺复兴时期则更进一步,其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旗帜高高飘扬。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的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文艺复兴其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弗兰西斯·培根在17世纪初(对中国古代三大发明)作出了高度评价:我们应当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与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由此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与影响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就“技术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自选中国古代一项发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论题,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结论合理)
【答案】示例:火药的发明推动了近代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和一些火药武器大规模用于战争,火药的威力显现出来。蒙古人西征,把火药及火药武器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和西欧。西欧得到火药和火药武器后,为近代资产阶级打破封建壁垒,推翻封建统治,夺取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不仅如此,近代资产阶级还发明了近代火药武器,并利用其船坚炮利,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由此可知,火药在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解决本题注意几个方面事项。第一,注意问题,从“技术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进行分析,所得出的论题一定包含技术发明和人类文明进步二者的关系,缺一不可;从“自选中国古代一项发明”分析,所写论点的出发点一定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切不可弄错范围;从“结合史实”分析,论点展开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史实,不能泛泛而论。第二,结合材料,归纳材料的意思,选出一项发明书写论题,例如:火药的发明推动了近代文明的进步。第三,论述时,可从发明的出现、发明对中国产生的作用、发明对世界产生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做最后的总结,从整体上再次点明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