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9.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衡水一中联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三次周测试卷(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衡水一中联合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 二第三次周测试卷 一、单选题(24*3=72 分) 1.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 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 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 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初创大一统帝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为大一统帝国,形成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 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等一系列制度,故被称为“波峰”,D 项正确。秦汉时 期贵族政治处于发展阶段,排除 A。门阀与皇权共治符合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 汉属于“波峰”不符,排除 B。C 项属于唐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 不符,排除。 2.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 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 主要反映了清朝 A.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 C.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皇位继承制度应该是非常固定的,即“嫡长子继承制”,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 变化其实也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危机已经严重,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 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君 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不是“主要反映”,不是材料主旨,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3.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B.加强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键是题干中的“新”字,因 此 A 项的“保护传统经济”、B 项的“加强集权统治”、D 项的“维护传统文化”都不是新的 内容,都不对。只有 C 项符合。“近代文明”是指民主、工业与启蒙思想等,这对中国来说, 是新的。 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 若他成功了,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 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蒋廷黻所要阐述的观点是 A.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B.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C.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领袖的人格及其才干决定革命的成败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 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说明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清楚 地表达出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答案选 B,A C 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直接体 现, D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5.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某位人士自我评价说:“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 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 扫地无余……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这位名人最有可能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结合“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分析,反映了 李鸿章被封为封疆大吏、主办洋务运动、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等史实,故正 确选项为 C。A 领导了虎门销烟;B 领导了洋务运动;D 领导了戊戌变法。 6.据统计:1890 年湖北省各项财政收入为 510 万两,1909 年 1718 万两;1880-1896 年 每年解款(上缴中央)平均约 440 万两,占全部收入的 85%左右,1909-1911 年,上缴中 央和协款他省的款项为 439.1 万两,占比 25.5%。四川省 1894 年财政收入 576 万两,上缴 中央 281.5 万两,占总收入的 49%;1909 年对应数字分别为 1730 万两、360 万两、20.8 %。这种状况 A.有利于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两省经济地位的下降 C.表明江浙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辛亥革命前夕,湖北省和四川省上交中央财政都大大减少。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状况说明了当时中央集权的弱化,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故 D 正 确;材料没有地方民族工业的信息,故 A 错误;材料得不出两省经济地位下降,故 B 错误; 材料没有江浙的数据,故 C 项无法得出。 7.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 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 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可知孙中山只是利用袁世凯,故 A 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唤醒民众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则贤于用兵十万”可知孙 中山利用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革命任务是否完成,故 D 项错误。 8.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农民部的统计,在全部农村人口中,有百分之五十五(一亿八 千六百万人)是无地的佃农、雇农、游民,有百分之四十五(一亿五千万人)是有地的。在 有地的农户中,土地占有情况见如表。这种现象反映了 A.封建土地关系仍占据主要地位 B.无地人员成为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土地拥有者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D.国民大革命解决了土地集中的问题 【答案】A 【解析】在全部农村人口中,有百分之四十五(一亿五千万人)是有地的,说明封建土地所 有制仍占有主要地位,故 A 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无地人员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排除 B;土地 拥有者成分有贫农、中农,贫农、中农不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排除 C;由图表看,中小地主 和大地主占有土地百分比较大,故 D 项中“解决了”土地集中问题表述错误,排除。 9.江西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近年来,通过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使江西成 为红色旅游的热点。其中以三大摇篮即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为 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这三大摇篮依次指的是 A.南昌、井冈山、瑞金 B.南昌、井冈山、延安 C.井冈山、南昌、瑞金 D.井冈山、瑞金、延安 【答案】A 【解析】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军队建军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 1931 年定都瑞金,因此 A 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 BCD 错误,排除。故选 A。 10.1938 年,日军计划兵分两路,一路从华北平原沿平汉线南下,一路溯长江西上,合攻 武汉。但华北抗日力量的壮大使日军从华北抽调兵力组成北集团的计划落空,被迫将主力分 作两路,一路沿长江两岸进攻武汉,一路沿大别山北麓西进策应。日军作战计划的改变说明 A.敌后战场的发展打乱了日本的军事部署 B.正面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C.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D.苏联红军的东进配合了中国人民的抗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会战发生于 1938 年,1937 年秋洛川会议以后,八路军、新 四军纷纷奔赴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力量的发展壮大使中国人民的抗战形势得以 扭转,日军的作战计划被迫不断调整,A 项正确。从全面抗战开始到抗战相持阶段结束,正 面战场一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排除 B 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 1938 年武汉 会战结束后,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红军东进的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A。 11.国民政府宣布于 1939 年 1 月起停付以关税做担保的债赔各款,改将海关担保各项债务 之数额摊至各关,其中国统区各关应承担的份额存人中央银行备付,恢复支付的条件是日占 区各关补齐欠缴之款并恢复每月向总税务司解款。国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缓解抗战导致的财政危机 B.增强对国统区经济的统制 C.激发列强对日侵华的不满 D.继续举借外债以持久作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恢复支付的条件是日占区各关补齐欠缴之款并恢复每月向总税务司解款” 可知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不会将日本占领区的海关税收交给国民政府,这样国民政府就 不支付其他国家赔款,从而激发列强对日本侵华的不满,故选 C;AB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借外债,D 错误。 12.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词作家。下列诗词中 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是 A.“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B.“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C.“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A 描述了红军长征的史实,B 描述的是 1927 年的秋收起义,C 指的是抗日战争,D 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的胜利,宣告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答案选 D 项。 13.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 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 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 A.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B.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D.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使香港的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 系更加密切,相互促进,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巩固在,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香港 与祖国便难以分离了,故 C 项正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是在对香港经济发展给 予宏观指导和建议,香港在政治与经济发展上有自主权,故“主导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超级联系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它利益于“一国两制”,但并未影响“一 国两制”的内涵,故排除 B 项。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确 定的,拓展香港国际活动空间违背“一国两制”根本原则,故排除 D 项。 14.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 该柱状图反映出 A.新中国国际声誉得到极大提高 B.新中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 C.建国初期外交环境逐渐改善 D.新中国外交政策得到广泛认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数据建国初期很多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体现我们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 孤立,取得了好的外交环境,C 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一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不能叫提高 国际声誉,A 项不符合题意;建国初期我们致力于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B 项不符合题意; 新中国外交政策只是得到一部分国家认同,不包括帝国主义国家,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5.下图是 20 世纪 50~70 年代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 抗关系,阅读下图,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正确的是 A.甲是中国、乙是英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英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法国、乙是日本、丙是美国 【答案】C 【解析】此题需要对国际关系有着比较准确的定位。从图示可以看出,在 50 年代,甲与乙 丙均是对抗的关系,但是乙丙是合作的关系,而到了 60 年代则是没有了合作,全是对抗, 到了七十年代,乙丙还是对抗,可是甲丙之间进行了合作。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甲乙丙 依次是美国、中国和苏联。关系 C。其它各项均不正确。 1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 10 个行政部落 代替原先的 4 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B.都加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 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都消除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郡县制和克里斯提尼行政部落的进步意义。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 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的部落。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本题选 A。 17.雅典在颁布的《交换法》中规定,凡是城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公民就必须捐献财物, 按照其拥有的财富多少进行缴纳,越富有的人缴纳的越多。这一法规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的方 式以达到维持雅典社会稳定的目的。这说明古代雅典 A.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B.通过法律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C.关于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高度发达 D.剥夺富有者是达到民主的有效手段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必须”“强制执行”等信息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个人的自由和私 有财产权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A 选项正确;B、C 选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 选 项说法本身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故选 A。 18.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这部法 律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C.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人,排除 A;平民和贵族斗争最终产生了成文法, 排除 B;万民法出现时,罗马是帝国,排除 D。 19.诚信审判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最初的“依诚信”完全依赖当事人的宣誓与承诺,具有 浓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实质性的法律评判标准;在之后的法律实践中,西塞罗将诚信更 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即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况”。西塞罗的主张说明罗 马法 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开始由人治走向法治 C.强调证据在法中的作用 D.具有灵活性的法律特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塞罗主张“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祝’”可知,西塞罗 强调罗马法中更加重视证据的重要性,故 C 正确;浓厚的宗族色彩强调的是不注重证据的作 用,与题意不符,故 A 排除;罗马法就是法治,西塞罗的主张强调的是证据,故 B 排除;强 调证据的重要性与“灵活性”有一定的矛盾,故 D 排除。 20.最初,罗马大法官审理案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仅是机械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然 而随着《布艾体亚法》的颁布,大法官被授予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大法官就有了指挥 诉讼过程的主动权力。从而,使法官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法律创制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 “公平”、“正义”对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这一变化体现了 A.大法官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 B.司法审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C.司法审判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 D.司法程序中形式主义较严重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以前法官职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定审理案件,《布艾体亚法》颁布后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补充和纠正,由此可以得出司法审判突破了程序束缚, 更加灵活务实,故 B 正确;法官只拥有司法权,没有立法权,故 A 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 平、正义,没有突出保护公民权利问题,故 C 不正确;《布艾体亚法》颁布后,司法更加注 重实用灵活,而不是程序,故 D 不正确。 21.“光荣革命”并没有教材描写的那么风平浪静。詹姆斯二世被废黜后并不甘心,他于 1689 年在爱尔兰复辟登陆。1690 年 7 月 1 日,女婿和岳父的军队再次激烈交战,最终女婿获胜, 岳父败退才最终绝望。针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的分析正确的是 A.历史真实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复杂和曲折 B.后世史学家按照自己需求随意改写历史书写 C.对历史真相的探求需要经常颠覆之前的观点 D.政治斗争的书写受制于客观因素永远难客观 【答案】A 【解析】教材中描述的“光荣革命”没有提及革命之后的詹姆斯二世反扑的信息,说明历史 的真实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曲折,故 A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历史事实,并不是后世历史学 家的杜撰,故 B 项错误;颠覆传统观点并不是追求历史真相的手段,故 C 项错误;材料描述 的政治斗争就属于客观描述,不因为政治斗争需要而更改,故 D 项错误。 22.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机构,正确的是 A.国王——内阁——上院——下院 B.国王——上院——下院——内阁 C.上院——国王——下院——内阁 D.国王——下院——上院——内阁 【答案】B 【解析】英国的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其中内阁首相是由下议院中的多数党领袖出任, 然后由国王形式上进行任命,据此可以推断出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国王——上院——下院 ——内阁,B 正确,ACD 排除。故选 B。 23.1999 年 10 月,英国议会两院经过激烈辩论,最终通过《上院法案》及其修正案,取消 了所有世袭贵族拥有的作为上院议员的特权。这说明英国 A.代议制民主逐渐完善 B.专制制度的残余已经消灭 C.上议院已经不复存在 D.下议院体现了新共和成分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取消了所有世袭贵族拥有的作为上院议员的特权”是对代议制的完善和发 展,目的是修正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A 项符合题意;英国现在仍存在专制制度残余势力, 故 B 项不符合题意;“上议院不复存在"与史实不符,C 项不符合题意;法案取消的是上院 传统贵族的特权,未涉及下院,且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24.下面是某学者对近代某部法律文献做的一些评价。这部法律文献 A.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B.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D.避免了美国政治中绝对权力的出现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要点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邦联制的弊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美 国颁布了 1787 年宪法。它规定总统共和制,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这部宪法的不足之 一集中体现在种族歧视。A 是《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排除;B 是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 国宪法颁布的意义,排除 B;C 是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意义,排除 C;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运作遵循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从而避免了美国政治中绝对权力的出现, 故选 D。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封建是封邦建国的简称,即分封制,由周人创立,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核 心内容之一。在封建制中,个人是天下、诸侯国或家族中的一分子,必须为天下、诸侯国或 家族承担责任。在封建制影响下确立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集 权形式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在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汇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 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城邦制为西方各国的发展确定了模式,特别是城邦制的多 元性和民主性对西方影响巨大。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封建制下,天下的“常道”是所谓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君臣如父 子,权力分配是一种宗法模式。每个人的血缘决定了他的特定位置,不能更换。封建制追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 名言,天下“定于一”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的共识。在希腊城邦制下,公民具有什么权利 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如公民担任公职是义务,也是个人自由。在古希腊思想家眼中, 城邦的精髓就是公民的集体治权。此外,希腊城邦间的政体各有差异,就是城邦内的政治结 构也是多元的。斯巴达是贵族寡头政治,希腊是民主政治。 ——摘编自李淑梅等《中西文化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的相同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两 者不同的原因。(12 分) 【答案】(1)相同点:都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必须为国家(城邦)承担责任;都影响深远, 为后世的政治生活确立了发展模式。(2 点即可,4 分) (2)不同之处:在制度的维系上,中国封建制强调血缘关系,希腊城邦制则强调民主自由; 在权力的管理上,中国封建制强调大一统,希腊城邦制则强调多元化。(4 分) 原因:古代中国封建制:产生于内陆环境;以农耕经济为主;政治上最终走向专制集权;思 想上儒学强调宗法伦理。 希腊城邦制:产生于海洋环境;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独立自治;思想上侧重于人文主义。 (8 分) 【解析】 (1)相同点:根据“在封建制中,个人是天下、诸侯国或家族中的一分子,必须为天下、 诸侯国或家族承担责任。”“在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汇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 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可得出都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必须为国家(城邦)承担责任; 根据“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 特别是城邦制的多元性和民主性对西方影响巨大。”得 出都影响深远,为后世的政治生活确立了发展模式。 (2)不同之处:根据“每个人的血缘决定了他的特定位置”“ 公民具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是由法律规定的,如公民担任公职是义务,也是个人自由”得出在制度的维系上,中国封建 制强调血缘关系,希腊城邦制则强调民主自由;根据“封建制追求……是人人皆知的名言, 天下“定于一”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的共识。”“希腊城邦间的政体各有差异,就是城邦 内的政治结构也是多元的。”得出在权力的管理上,中国封建制强调大一统,希腊城邦制则 强调多元化。 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古代中国封建制:产生于内陆环境;以农耕经济为主;政治上最终走 向专制集权;思想上儒学强调宗法伦理。希腊城邦制:产生于海洋环境;以商品经济为主; 政治上独立自治;思想上侧重于人文主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9 世纪英国大事年表(部分) 1640 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1652~1674 年,三次英荷战争 1687 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688 年,“光荣革命” 1689 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21 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 1756~1763 年,“七年战争” 1763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珍妮机” 1782 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 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1825 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 1830 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 1831 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 1832 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 1840 年,挑起鸦片战争 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整理自闫照祥《英国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说明:论题,阐述。 解读 一等 ①主题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主题; 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二等 ①主题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 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三等 ①主题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主题;③论述欠充分, 表达不清晰。 参考论题: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近代英国经济工业化的发展近代英国殖民扩张和 称霸近代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答案示例:论题: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阐述:随着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1640 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与专制王权 展开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 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689 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逐渐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1721 年,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1830 年,两党轮流执政;1832 年议 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加强。综上所述,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几经曲折和反复,它 体现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 进步,对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出一个论题,如,根据“1640 年,查理 一世召开议会”“1688 年,‘光荣革命’”“1689 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21 年, 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内阁‘首相’”“1830 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 建”“1832 年,议会改革,部分‘腐败选区’被废除”可拟出论题:近代英国政治民主化 的发展趋势。然后结合所学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知识阐述说明。也可提出其他 论题,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