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关于西周第六代王周共王的在位时间,中国系统研究三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利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最终确定为二十二年。这说明夏商周断代工程( )
A. 分别给夏商周各王定位了比较准确的年代
B. 推翻了前人著作中关于夏商周的时间划分
C. 在历史学研究中体现出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D. 利用了多学科研究方法来确定夏商周年代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利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最终确定为二十二年”,可见利用了多学科研究方法来确定夏商周年代,故D符合题意;夏朝各王并没有都定位准确年代,故A不符合题意;夏商周断代工程并没有推翻所有前人著作中的时间划分,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重心没有体现出该工程的学术价值,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西汉吴王刘沸为了开发当地资源,“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说明了当时( )
A. 吴国实行平准均输政策 B. 实行黄老之学的可行性
C. 实行盐铁官营的必要性 D. 注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可见盐铁管理失控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可见平准均输政策是汉武帝在全国实施的经济政策,并非是吴国实施,故A不符合题意;黄老之学涉及西汉初的政策,恰恰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重点不在于利用开发自然资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南史·王懿传》记载:“北土重同姓,并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里所容。”这反映了北朝( )
A. 宗法制得到继承和发展 B. 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C. 强调同宗族的相互帮助 D.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北土重同姓,并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可得出强调同宗族的相互帮助,故选C;宗法制在西周之后受到了严重削弱,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南北方经济的状况,故B不符合题意;儒学伦理思想在材料中仍然有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出身满人的文祥、奕诉等大臣极力维护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人的主张。这说明( )
A. 洋务运动的实质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B. 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
C. 汉族官僚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D. 民族危机加剧满汉官员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文祥等大臣极力维护曾国藩是由于曾国藩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有助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权力的增强,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汉族官僚地位的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文祥等和曾国藩之间并没有体现满汉官员矛盾加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规定对粮食进行定价征购,后逐渐改为征借,不再支付法币,而对农民支付粮食库券。这一做法旨在( )
A. 平抑市场物价 B. 壮大官僚资本
C. 确保抗战胜利 D. 激发生产热情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统制政策,目的是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平抑物价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壮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征借,不再支付法币,而对农民支付粮食库券”实际是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激发生产热情,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下表是20世纪40年代华北地区某一村庄的土地占有情况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1945年人口数量
1947年人口数量
1945年人均占有面积(亩)
1947年人均占有面积(亩)
地主
18
0
7.22
0
富农
174
174
8.23
4
中农
753
753
4.71
4.71
贫农
650
650
3.2
4.69
赤贫
18
18
0
4.3
A. 打倒土豪分田地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
B. 通过合作社方式进行土地所有制变更
C.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D. 没收地主土地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符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做法,故D符合题意;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时间是 1927 至 1937 年,故A不符合题意;实行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建国后实施的,故B不符合题意;地主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根据记载,雅典陶片放逐法实施后共有12个被放逐的案例,包括政治家克利斯提尼和史学家修昔底德。最后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17年,对象是群众领袖海柏波拉斯,他遭到政治对手联手对付,遭到流放。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 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 民主程序遭到破坏 D. 贵族权力严重削弱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严重缺陷,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陶片放逐法是按照雅典民主程序实施的,故C不符合题意;贵族权力没有在材料中呈现出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蔗糖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一现象说明( )
A. 工业革命深入扩展 B.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C. 世界贸易规模扩大 D. 社会平等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扩展,也没有呈现出民主政治的改革完善,没有体现政治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平等内容,体现的是甘蔗从美洲广泛种植到蔗糖进入欧洲寻常家庭,反映的是世界贸易发展,故排除 ABD,选C符合题意。故选C。
9.1830年,英国的许多工业城市举行了盛大的群众集会要求获得更多选举权,同时资本家们提出要停止纳税等要求。这促使当时的英国( )
A. 开展工业革命 B. 进行议会改革
C. 建立民主制度 D. 完善福利保障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前社会状况,描述的是议会改革时期,而非革命或建立时期,故排除AC,B符合题意;材料也没有体现社会保障的措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法国在1880年把政府所在地由凡尔赛宫迁到了巴黎,宣布7月14日为国庆日,并颁布法律支持集会、出版和结社的自由。这表明( )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正式成立 B. 完全实现《人权宣言》要求
C. 1789年的革命诉求得到体现 D. 无产阶级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的某些具体措施,并没有完全实现《人权宣言》的要求,也没有完全满足无产阶级的要求,而是体现了 1789年革命的民主共和诉求,故排除 A、B、D,故C符合题意。故选C。
11.台湾学者蒋勋写道:“有这样一群画家乘坐蒸汽机发动的火车,到户外写生,感受到自然阳光的瞬息万变他们要在大自然的光线里解放色彩。”与材料信息相符合的是( )
A. 《日出·印象》 B. 《伏尔加河上纤夫》
C. 《拿破仑加冕》 D. 《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A
【解析】
材料“感受到自然阳光的瞬息万变他们要在大自然的光线里解放色彩”,强调光与色的运用,属于印象画派的特征。《日出·印象》体现的是印象派绘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拿破仑加冕》属于古典主义,《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故排除B、C、D, A符合题意。故选A。
12.《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一书中写道:“政府官员批评美国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这反映了( )
A. 两极格局导致美国教育落后 B. 冷战促进了美苏的科技交流
C. 苏联的科技远远领先于美国 D. 美苏争霸加剧科技教育竞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官员批评美国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可知,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促进美国重视并发展教育,故D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教育的落后和苏联科技的领先,也没有体现出美苏的科技交流,故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部分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斯宾塞看来,对自然有好处就是对人有好处。如果让处于杜会中的人类像生物在自然界中那样斗争,将优化生存下来的人,剪灭不能生存的。这种学说被人们接受并用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用于帮助论证殖民主义和财富的分配不均是正当的,甚至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也有重要影响。帝国主义国家着手去改善“未发展”的文化;资本家把它当作自身价值和权利的证明;而那些不幸的人们可以被认为是起到消灭不适应的人群的作用,虽然令人遗憾,但是恰当的、自然的。
——摘编自米尔斯《进化论传奇》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时,并不严格按照赫胥黎的原文,而是用加按语的形式,往里面加进了斯宾塞的观点和自己的发挥:“天演之事,不独见于动植二品中也,实则一切民物之事……乃无焉非天之所演也。”但到了1918年,严复一改先前的态度,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灾难予以激烈批评:“觉彼族三百年来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摘编自刘悦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是与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宾塞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达尔文主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前后观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 观点:人类社会同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评价: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为强者欺凌弱者服务,鼓吹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又可以为弱者发愤自强服务,鼓舞被压迫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富强,适应了救亡图存、反对帝国主义的需要。
(2) 不同:从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到批判否定它并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原因:前:民族危机、戊戌变法、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兴起;后:工业文明自身的缺陷;一战的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弊端日显;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秩序与和谐的价值。
【解析】
(1)关于“观点”,由材料“如果让处于杜会中的人类像生物在自然界中那样斗争,将优化生存下来的人,剪灭不能生存的”,可得出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同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关于“评价”,要一分为二评价社会达尔文主义。由材料“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甚至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也有重要影响”,可得出鼓吹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由材料“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结合所学,社会达尔文主义鼓舞被压迫民族挽救民族危亡, 争取民族独立富强。
(2)关于“不同”,由材料“觉彼族三百年来之进化……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可得出从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到批判否定它并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原因”,前者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当时我国民族危机深重,而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传入中国;关于后者,由材料“1918年”,结合所学,工业文明自身的缺陷;一战的爆发和破坏性显示了工业文明自身的缺陷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弊端和严复重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不妨说:西化差不多是抄袭西洋的现成办法,有的加以变通,有的不加变通。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将中国所有西洋所没有的东西,本着现在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加以合理化或适用化,例如将中国古书加以句读,或将古文译为白话文;另一种是将西洋所有,但在现在并未合理化或适用化的事情与以合理化或适用化,例如许多社会制度的应用和改良……若有人愿意拿‘现代化’一个名词包括上文所说的“西化,那当然也可以,不过不要忘记: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
——摘编自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
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
论述:现代化的核心是西方文明,欧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完成了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欧美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现代化虽然源头在欧洲,但西方文明并不是西方人独自创造的,而是人类不同文明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呈现出更多的民族特色;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旧文化接纳新文化和新文化改造、融合旧文化的过程。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完全抛弃中华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要坚持文化自信和民族特色;但中国的现代化又离不开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和借鉴,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充满生命力。
【解析】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可设定论题。在论述环节,现代化是人类不同文明长期融合、发展结果,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呈现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中国的现代化也要立足中国本位,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
(二)选做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教育改革是1901年清末新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统一推行新式学制,设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和各类专门职业学校;清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还宣称,学堂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体育培养人的身体能力,德、智、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使中国教育实现了从传统学制向近代学制的成功转型。
——选编自《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的新政;以培养维护统治阶级的人才为目的;引入并推广西方学制;教学内容兼顾中西文化;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
(2)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教育已落伍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西学的不断传播,改革教育势在必行。
【解析】
(1)由材料“教育改革是1901年清末新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得出政府主导的新政;由材料“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可得出以培养维护统治阶级的人才为目的;由材料“统一推行新式学制,设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和各类专门职业学校”,可得出引入并推广西方学制;由材料“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可得出教学内容兼顾中西文化;由材料“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可得出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
(2)由材料“1901年”“清末新政”,结合所学,可以从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传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西学传播等角度分析。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国倡导下,美、英、日、中等九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赞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等。美、英两国不满日本在中国的过度扩张,支持中国的主张。经中日在会外单独谈判,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保留了日本在山东的部分经济利益,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192年2月,与会九个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公约一方面宣称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另一方面却宣称继续坚持美国对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政策,拒绝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治等合理要求。 ——选编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有条件支持中国的原因。
【答案】(1)成果: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部分条款;日本在中国扩张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得到保证等。
(2)原因:限制日本在中国扩张势力,以免威胁美英在华利益;有条件支持中国政府,确保其统治稳定,有利于保护美英在华利益;确保一战后美英在中国的政策和利益在大国竞争中的优势等。
【解析】
(1)由材料“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可得出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由材料“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可得出取消“二十一条”部分条款,日本在中国扩张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材料“宣称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可得出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得到保证等。
(2)由材料“美、英两国不满日本在中国的过度扩张,支持中国的主张”,可得出限制日本在中国扩张势力,以免威胁美英在华利益;由材料“一方面宣称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另一方面却宣称继续坚持美国对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政策”,可得出有条件支持中国政府,确保其统治稳定,有利于保护美英在华利益,确保一战后美英在中国的政策和利益在大国竞争中的优势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昏庸)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听取各方意见)也;其所以暗者,偏信(只相信面之词)也。”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打江山)与守成(守江山)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天下破败混乱),覆彼昏狡(统治者昏庸害民),百姓乐推(老百姓拥戴新君),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上天也支持眷顾),乃不为难。然既得(得天下)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体,百姓凋残而侈务(奢靡浪费之事)不息,国之衰弊,恒(永远)由此起。以斯(此)而言,守成则难。”
——选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
【答案】(1)理念:君主必须心存百姓疾苦;君主要以身作则;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2)简评:唐太宗统治前期,心存百姓,励精图治,纳谏尚贤;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唐太宗晚年则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晚节不保。
【解析】
(1
)由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得出君主必须心存百姓疾苦;由材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可得出君主要以身作则;由材料“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可得出明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由材料“帝王之起……乃不为难”“守成则难”,可得出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2)对唐太宗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唐太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纳谏尚贤,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晚年则朝政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