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6.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
1. 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 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 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 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
D. 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2.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 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 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B. 男女分工十分合理
C.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D. 十分重视纺织业的发展
4.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5.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 扩大了耕作面积 B.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积累了生产经验
6.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7.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
A. 高炉冶铁 B. 炒钢技术 C. 灌钢法 D. 水力鼓风冶铁
8.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
C. 素纱襌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1.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图).该墓葬的时间可能是()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2. 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C. 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D. 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
3. 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 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
C. 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 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4. 如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 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2. 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B. 端正民心、民志
C.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D.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3. 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A. 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 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4.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明政府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5.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
②促进了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
③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④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C.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1.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A. 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 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2.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A. 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 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 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3.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棉纺织企业,它们()
A.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都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
C. 都是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工业 D. 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 下列关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历经几百年仍无法动摇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
③洋务运动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5. 下列关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业中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发展 B. 战后经济在外资打击下萎缩
C. 出现中国经济明显半殖民地化 D.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观
6.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是因为()
A. 工业结构不合理 B. 地区分布不均衡
C. 社会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D. 军阀割据混战
7.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 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8. 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 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 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C. 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1. 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 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 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较快发展、萎缩
C. 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 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2. 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下列有关过渡时期及其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一五”计划实现总路线的各项任务
B. 完成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 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至1956年
3. 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A. 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 “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 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
D.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4.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中外合资 B. 公私合营 C. 私有化 D. 承包责任制
5. 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中的现象出现在()
A. 三大改造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1. 如表是我国19 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
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产值(亿元)
1650
1019
850
922
1103
1394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 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 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2. 《数字中国-2015》: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材料表明此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根源应是()
A. 新中国成立初,生产力水平低 B. 建国初巩固国防的需要
C. 国家实施工业化方针的必然结果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3.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两者的共同点是()
A. 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 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 思想上拨乱反正 D.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4.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发展非公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6. 1991 年 3~4 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 机”。“新思路”是指()
A.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C. 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 发展市场经济
7.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 邓小平曾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开拓对外开放新格局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3.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据材料二的两幅图,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发生了哪两次重大的变革或调整?(要求写出时间和概念名称)
材料三:1979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变革。……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中“生产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1.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样态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材料二: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技术支撑上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图表来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成因。
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B
21.【答案】D
22.【答案】A
23.【答案】A
24.【答案】C
25.【答案】D
26.【答案】D
27.【答案】B
28.【答案】A
29.【答案】B
30.【答案】B
31.【答案】B
32.【答案】C
33.【答案】D
34.【答案】A
35.【答案】A
36.【答案】B
37.【答案】D
38.【答案】D
39.【答案】D
40.【答案】B
41.【答案】【小题1】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影响: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题2】左图:1958年人民公社化。右图:1953年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小题3】特征:包产到户。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2.【答案】【小题1】(1)特点:地区:根据材料一“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少;行业分布:根据材料一“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据材料二“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发展轻工业;技术:据材料一“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结合所学可知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机器技术。原因:出现以上种种原因是因为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没有主权。
(2)状况: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图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978年依赖,我国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成因:联系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完善,是对外贸易能获得较大发展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