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00 KB
  • 2021-08-30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2019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 考试范围:必修一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1卷 一、单选题 ‎1.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2.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 商鞅变法 B. 汉武帝改革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Ÿ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Ÿ商鞅变法 ‎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说明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属于宗法制特点,故D正确;其他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在某一朝代的疆域中,扬州地区曾先后属于“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这一朝代应该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首次实行行省制度,故排除ABC,选D。‎ ‎5.下图反映的政治状况,到西汉中后期最终解决,这得益于 A. 分封制的推行 B. 推恩令的实施 C. 中朝制的实行 D. 农耕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图片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扩大了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但郡国受中央节制较小,以至于拥兵自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中朝制的实行是针对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排除C;材料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 ‎6.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交”、“忘形交”、“车笠交”、“君子交”、“神交”等。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应属于 A. 金兰之交 B. 贫贱之交 C. 刎颈之交 D. 莫逆之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刎颈之交”比喻能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之情。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因为妒忌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想要羞辱他。后来得知蔺相如是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而避让自己,深受感动。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从此,两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故答案为C。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之交;贫贱之交指贫困潦倒时结交的知心朋友;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中记载:“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上海也就迅速的兴起了,当然上海的兴起也只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客观的进步作用而已,所以“上海兴”只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8.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半殖民地的体现是 A.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840年后,中国逐步的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已经不完整,但是还保留有中央政府,名义上行使管理全国的权力。BC项是说的半封建的含义;D项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9.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褴褛、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B. 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 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 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孙中山从农民踊跃参加革命活动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A项正确;BCD项说法不符史实。‎ 考点:国民革命的背景 点评:国民革命是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孙中山此时期完成了其思想的再次转折。‎ ‎10.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A. 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 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C. 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 没有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说明当时中共政策明显带有左倾色彩,C正确;材料目的是保持干部纯洁性,A错误;B和D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排除。‎ ‎11.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拿破仑法典》‎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明显与题意不符,据此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因此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据此排除B 项;《拿破仑法典》没有涉及国家政治体制的内容,C不正确;据材料“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宪法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建立在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确立的是共和制政体,D符合题意。 ‎ ‎12.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一文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享立法之权。”这段话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A. 君主专制 B. 民主共和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贵族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中材料表明,国王“无力为非作歹”,其权力受到限制;“贵族重臣和城市代表”组成的议会两院“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表明议会行使立法权。可以判断这种政体近似于君主立宪制,C正确。A项错误,君主专制之下国王的权力不受限制;材料中体现的是国王,共和制下元首不世袭,B项错误;贵族制下无法做到“城市代表”与国君分享立法之权,D项错误。‎ ‎13.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英国这次转型的标志是 A. 查理一世被处死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可知,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实现了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确立了议会主权,故B项正确。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与材料强调王权被削弱的信息不符,排除A。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实现了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C。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议会席位,选举权扩大,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4.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 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B. 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C.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D. 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可知,是成员贫困导致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故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不能得出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的结论,故B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信息,故排除C。从材料“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和材料“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见传统的宗法关系和宗族庇护日益被抛弃,而宗族是传统的基层社会机制,故D表述符合题意,选D。‎ ‎15.“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 A. 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 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迸步性 C. 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D. 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可知C项正确。本题材料没有交代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的促进的作用,AB项错误;D项说法和材料主旨矛盾,是错误的。‎ ‎16.中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蓄意将其描述为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到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应 A. 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B. 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 C. 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 D. 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 “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可知,西方和台湾妄图曲解《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A项正确。《反分裂国家法》为惩罚分裂国家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而不是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排除B。题干不是为了揭露错误导向,而是强调国家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排除C。题干不是为了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而是强调国家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 ‎17.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 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 D.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答案】A ‎【解析】‎ 浙江农村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体现的是地方对完善基层民主的探索,这一举措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故答案为A项。这一举措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督村干部,不是村民直接处理事务,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19.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美国各界认为:“这会让中国更容易得到它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美国工商界紧盯着中国这个正在开放的潜在大市场,展望能将他们的产品销往中国的前景”。由此推断,中美建交 A. 促进了中美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B. 意在联合起来对抗苏联 C. 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资金和技术 D. 有利于美国企业向中国倾销产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更容易得到它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和“美国工商界紧盯着中国这个……潜在大市场”说明中美建交符合双方的利益,它可以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故C项正确。中美之间没有建成区域性合作,A错误。B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企业向中国倾销商品不符合史实,排除D。‎ ‎20.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与美国或苏联有关的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系列局部战争。这说明二战后 A. 强权政治操纵了世界局势 B. 两极格局下地区冲突不断 C. 联合国受制于美苏等大国 D. 联合国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合国成立之初由于会务费受制于大国的主导,所以联合国对外事务总是受到美苏大国的干涉,材料中“制止不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战争”说明联合国受制于美苏大国干涉,故C项正确;材料中联合国不属于强权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地区冲突不断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联合国受到美苏控制,不是受到挑战,故D项错误。‎ ‎21.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 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 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 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化趋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 点睛:审题能力试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能力,通常要从设问和时空两个角度来审题,审设问是为了明确答题的方向,审时空是为了明确答题的范围。该题的设问限定是“政治史角度”,由此排除了迷惑项C项。‎ ‎22.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和首任总统艾哈迈德·塞古·杜尔在1958年声明,“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表明 A. 二战后民族主义在非洲得到迅速发展 B.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C. 和平与发展是当时世界的主题 D. 东欧剧变后的非洲国家更穷困、更不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根据材料“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可知二战后非洲民族主义盛行,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主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东欧剧变开始于1989年,故D项错误。‎ ‎23.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共产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到1951年,各国共产党势力便迅速衰弱,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发展 B. 冷战切断苏联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 C. 西欧各国政府大力压制共产党活动 D. 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影响共产党的形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在战争受到重创,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社会矛盾加深,共产党社会基础扩大;50年代后各国通过国家干预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矛盾缓和,使共产党社会基础减弱,故A项符合题意。B项,二战前第三国际已经解体,各国共产党各自为战,排除。C项,战后西欧各国以经济恢复为主要任务,而不是镇压共产党活动,排除。D项,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出现于90年代,不符合史实,排除。‎ ‎24.有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工作者都可以运用罗马法学说对本国的基本民事关系作出解释,并且也可以从本国的基本现实出发对罗马法学说作出自己的诠释。根据学者的观点可知 A. 罗马法是世界各国法律的源头 B. 罗马法中的私法具有深远影响 C. 罗马法从诞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D.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工作者都可以运用罗马法学说对本国的基本民事关系作出解释”反映了罗马法在基本民事关系方面对后世国家的影响,说明罗马法中的私法具有深远影响,故B正确;罗马法并不是世界各国法律的源头,而是影响深远,故A排除;罗马法是奴隶制法律,并没有一直沿用至今,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故D排除。‎ ‎25.罗马共和国时期,出身贵族的卡厄斯·马歇斯因战功被选为执政官,由于恣肆妄言,激怒了民众,保民官考密涅斯等以“只要群众起而鼓噪便可并即刻实施对他的放逐”进行裁决,结果马歇斯被流放。这反映出当时罗马刑法领域 A. 国家权力受到误用 B. 贵族特权遭到打压 C. 人民直接参与决策 D. 民主政治氛围宽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曾立战功的贵族卡厄斯·马歇斯因妄言激怒民众而被保民官裁决施以放逐处罚,反映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司法审判严重受到民众影响,而出现司法权误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贵族群体受到打压,排除。C项,卡厄斯·马歇斯的放逐处罚并非民众直接投票决定,故排除。D项,题干旨在反映罗马共和国时期司法权出现误用的情况,无法说明罗马的民主政治氛围宽松,排除。‎ ‎26.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 A. “人民主权”思想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三权分立”理论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指1954年宪法;根据材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以分析出这两部宪法都体现出“人民主权”的思想,故A项正确;BD项符合1954年宪法,排除;C项符合《临时约法》,排除。‎ ‎【点睛】“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关键信息。‎ ‎27.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着国家”。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基层民主制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涉及的是民族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涉及的是民主党派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对“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的分析理解。‎ ‎28.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意图孤立中国。同年7月底8月初,尼克松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A.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 B. 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 C. 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 D. 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分析得知,中美关系开启进程,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外交关系转变·中美关系改善 ‎29.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52年”“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三类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不再以单纯的意识形态为依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从材料“1952年”可知时中国仍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排除B。D项属于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故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52年”“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三类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等,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和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30.“公元前5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这些新法案的制订,其目的在于 A. 健全法律体系,维护贵族特权 B.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C. 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D. 强调平等,废除罗马法律的阶级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斗争贯穿于罗马历史的始终,而规定贵族和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其目的当然肯定也就在于缓和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达到稳定罗马政局的目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目的 ‎31.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政治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影响 ‎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 ‎33.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显赫家族的有56人,占76.7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 A.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 出身上层具有入仕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与察举制通过举荐选官相比,科举制选官方式已经有很大变化,科举制主要根据才学选官,故A项错误;科举制仅是一种选官制度,无法消融阶级差别,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录取名额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显赫家族的有56人,占76.71%”可知,出身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故D项正确。‎ ‎34.《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 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 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 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给事中不属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相权不可能与皇权相互制衡,皇权是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封还诏书属于封驳权,但不等于可以否决皇帝诏令,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5.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人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外国在华设厂对中国的危害更大,危机更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而是强调列强扩张的危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二、材料题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发展?‎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4)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归纳回答。‎ ‎ (2)依据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从三大政治制度建立角度回答 ‎ (3)依据材料三“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所学从法律体系完备、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国等角度思考回答。‎ ‎ (4)本体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以及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思考回答。‎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国家问题上,美国政治承认国家存在的必要性,但把国家看作人类过一种共同的、有秩序的生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为了将这种必要的代价限定在较小程度,美国政治致力于限制国家的权力和职能。“限制的途径有两种:第一,以分权的方式造成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内部制衡,从而防止出现专断权力;第二,限制国家权力的活动空间,强调个人与公民社会的权利。”简言之,就是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宪政体制,同时使政府的权力向社会扩散。限制国家权力的种种措施又反过来成为政府决策效率不高的制度基础。‎ ‎——白万纲《大国的崛起: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主制度构想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推动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构建。‎ 阐述: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这种分权制衡论对美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后,援引、改造这一理论,制定1787年宪法,逐步形成了美国立法(权力归于国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司法(权力归于最高法院)的分权制衡的联邦共和制,至今仍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制度的构思在结合美国国情基础上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构建与发展。‎ 示例二:‎ 论题:卢梭的启蒙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阐述:18世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号召人们解除束缚自由的封建专制的镣铐,对法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虽然共和制与君主制长期斗争,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但法国最终仍确立了共和制。‎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民主制度构想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来分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尤其是启蒙运动思想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张来谈,分析他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西方近代代议制制度的影响,举出具体国家和具体制度,加以阐述和分析即可。‎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