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阶段检测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 2分,共60分。
1.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这一变化旨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贵族专权 C. 维护统治秩序 D. 增进文化认同
2.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 统一性与集权性 B. 分散性与松散性
C. 统一性与制衡性 D. 独立性与落后性
3.如图为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的两件青铜器——商代皿天全方罍和西周大克鼎,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以上文物信息反映出( )
A. 中国先民敬重宗室血脉之情 B. 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特色
C. 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盛行 D. 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4.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60个以上,但其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这一现象说明( )
A. 周天子权威足以维持秩序 B. 诸侯争霸促进了国家统一
C. 宗族和姻戚关系发挥作用 D. 诸侯国之间力量势均力敌
5.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B.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重用侍从建立“中朝”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 )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从人治到法治化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8.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
A. 迅速形成地方割据 B.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 实现中央垂直管理 D. 尊重各地原有传统
9.比较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图到乙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 以分权实现集权 C. 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权力分到兵部
10.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 )
A.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 B. 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使中枢机构的运行更加民主
11.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
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12.西汉时,察举贤良的对策由天子亲自主持,“策试”内容侧重于当世要务和治国治民的现实问题,即所谓“录政化得失,显而问之”。据此可知,当时的察举制( )
A. 重视被察举官吏的实际才能 B.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C. 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 D. 不再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13.魏晋时期,朝廷一般会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九品官人法”。由此可见,“九品官人法”( )
A. 能体现统治者选贤的用意 B. 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
C. 始终被中央政府严格控制 D. 表明了政权的开放性
14.邓之诚先生说:“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这反映出科举制( )
A. 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 彻底排除门第对选官的干扰
C. 把选官任官权力收归中央 D. 推动上层官宦间的政治联姻
15.朱元璋曾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伟,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朱元璋意在强调元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皇帝用人不当 B. 中书权重难制 C. 行省制的弊端 D.人主疏于政务
16.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 削弱了六部权限 B. 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 完善了行政体制 D. 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17.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秦
6位
两宋
121位
西汉
47位
明
4位
唐
182位
清
0
A.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 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 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 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提高行政效率
18.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19.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如下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 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20.如图所示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其中利用自然力并改进技术提高效能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21.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
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22.《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
A. 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 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 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 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23.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A. 新兴手工工场逐渐发展壮大 B. 区域之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手工业发展专业化趋势明显 D.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24.明朝初年,景德镇有官窑58座,但为完成上贡任务,官府把部分烧造任务交给民窑并给予报酬;清朝时,御窑仅剩6座,大量烧造任务基本落在了民窑身上。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制瓷业实现了官民融合 B. 民营制瓷业发展艰难
C. 民窑因政府重视而发展 D. 官营制瓷业日趋衰落
25.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 加强了对市场的直接监管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26.某学者在研究清初经济时写道:在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浙江种植桑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广东种植甘蔗十分普遍,“连冈接阜,一望丛若芦苇”;福建“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其意在说明当时部分地区( )
A. 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B.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粮食产量受到影响 D. 农业受到资本主义市场影响
27.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28.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主要旨在( )
A. 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B.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29.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
A. 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D.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30.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
A. 实行闭关政策 B. 开放海禁政策
C. 发展福建海洋渔业 D. 采取抗倭安民政策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部分共5 题,每题2分,共10分。
3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32.北宋建立后,采用“分化事权”的原则,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相权进一步分散,皇权加强。( )
33.《史记》记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即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该材料描述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
3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此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35.《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
三、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 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实行的历史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分封制相比“郡县之制”的进步性有哪些?(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历史意义。(4分)
37.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而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崇本抑末”,是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
一一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一一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锐。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一一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首倡者。(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4分)
(3)指出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概括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4分)
四、问答题:本部分1题,10分。
38.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请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3分)
(2)“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请列举唐宋以来,中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主要商品。(2分)
(3)明清时期,出现了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的商帮。请列举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个商帮。(2分)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分)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检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A
C
B
D
C
D
B
A
C
A
A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A
D
B
C
C
C
D
B
A
D
D
C
B
二、判断题:
31-35 BAABA
三、材料解析题:
36.【答案】
(1)背景:西周灭商,获得了对中原区域的控制权;西周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宗法制度的建立。
(2)进步性:减少了地方割据,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或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打破世卿世禄的选官方式,中央任命地方官员,能够唯才是举。
(3)特点:权大而不专,服务于朝廷的集权。历史意义: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7.【答案】
(1)态度:农商平等。首倡者:商鞅。
(2)政策:“惠商”。成效:出现了富有的大商人;商品交易频繁;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3)政策:抑商。目的:增加财政收入。表现:征收资产税;告发不法商人。
38.【答案】
(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
(3)晋商和徽商。
(4)政策:重农抑商;影响:积极影响: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消极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