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5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内蒙古包头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内蒙古包头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1.据《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B. 执政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C. 国家统治区域得到扩展 D.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皆有等衰”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将二者结合,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执政权力实现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时期,B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分封制对扩大统治区域方面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度下形成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的森严等级制,没有体现彻底解决王国的问题,D项错误。‎ ‎2.在出土的汉简牍资料中,记载了明乐奴所卖土地的面积35亩和地价900钱,立契约是需要有人在旁边作证的。若“丈田即不足,计亩数还钱”。地节二年(前68年),巴州杨罿买山刻石,“直钱千百,作业冢,子孙永葆其毋替”。由此可以推知,西汉中期 A. 国有土地出现私有趋势 B. 国家法律体系完备 C. 土地的商品化特征明显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记载了明乐奴所卖土地的面积35亩和地价900钱”“巴州杨罿买山刻石”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这时期土地买卖的现象,说明土地的商品化特征明显,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土地相关信息,并且汉朝时期主要以土地私有为主,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土地买卖的现象,没有强调国家法律体系,B项错误;材料内容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3.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A. 结束南北近400年分裂局面 B.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C. 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 D. 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隋炀帝……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德宗贞元五年……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等信息可知,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开发区域不断扩大,体现了这时期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C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没有涉及到北方,无法得出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A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在秦朝时期已经形成,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地方自主权,D项错误。‎ ‎4.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时期 A. 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B. 权力分割细化限制了行政效率 C. 侧重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防止了中央机构的权力专擅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中央权力分配体现了分化事权的特点,通过分化事权,进一步削弱相权,防止了中央机构的权力专擅,D项正确;材料内容只体现了宋朝中央权力分配,没有体现前朝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无法得出宋朝时期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A项错误;权力分割细化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效率,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宋朝中央权力分配状况,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问题,C项错误。‎ ‎5.雍正时期,清廷限制各地开矿,垄断了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1872年,李鸿章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其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B. 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 C. 自然经济出现解体的征兆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垄断了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年间的限制民间开矿体现了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而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逐渐改变传统的限制民间开矿的政策,说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B项正确;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材料所述内容的原因,而不是所反映的问题,并且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问题,A项错误;自然经济在《南京条约》签订后逐渐解体,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李鸿章开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且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产生,不是迅速发展,D项错误。‎ ‎6.1895年8月,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得到了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此外,还得到了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官的关注,李提摩太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也成为会员。这表明 A. 晚清思想控制局面被打破 B. 社会变革心理逐渐增强 C. 各派别政治目标日趋一致 D. 维新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得到了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得到了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官的关注”等信息可知,维新变法时期成立的政治团体强学会获得中外更多人的支持,说明这时期社会变革的力量壮大,变革心理逐渐增强,B项正确;晚清思想控制局面被打破与材料“还得到了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官的关注”无关,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当时更多的人支持社会变革,没有体现各派别的政治目标,也无法得出各派别政治目标日趋一致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维新变法时期的强学会获得中央地方要员和外国传教士及外交官的关注和支持,这些人不能代表当时维新变法运动的群众,D项错误。‎ ‎7.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政治报告,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尽可能由地方政权机关选派有斗争经验的工农分子,加入红军,从组织上削弱以至去掉单纯军事观点的根源”。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 阐释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B. 借鉴苏联城市斗争的经验 C. 批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倾向 D. 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基础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组织上削弱以至去掉单纯军事观点的根源”等信息可知,毛泽东强调红军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集团,更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更多的是为军队服从政治的目的,即在阐释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建设军队的原则,没有体现苏联城市斗争的革命经验,B项错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主要在长征时期显现出来,这时期王明还未到苏区,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C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主要是在1924-1927年期间,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8.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完全推翻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了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名誉。这一决议的通过 A. 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B. 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C.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 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少奇案是文革中最大的冤案,因此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直接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程,D项正确;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无关,B项错误;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也是通过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错误。‎ ‎9.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境内除“降敌”外全体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和一切法定形式的自治,使一切自由民都和罗马公民一样担负遗产税及其他捐税。这一敕令颁行的目的是 A. 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B. 限制罗马贵族的政治特权 C. 调解帝国境内民族之间的关系 D. 保证商品交易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授予帝国境内除‘降敌’外全体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和一切法定形式的自治”‎ 结合所学可知,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标志着万民法取代公民法,随着罗马帝国领土的扩大,只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的公民法不能适应当时统治需求,为调解帝国境内民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万民法,C项正确;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主要为调节罗马公民与外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为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A项错误;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主要为调节罗马公民与外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与限制罗马贵族政治特权无关,B项错误;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主要为调节罗马公民与外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为保证商品交易的公平公正,D项错误。‎ ‎10.英国著名法学家白芝浩在评价17世纪英国革命时指出:“如果没有受到宗教理论的推动的话,单单政治原因在当时是不足以激发人们对国王进行这样一种反抗的”。据此可知,英国革命 A. 推动了西欧的宗教改革 B. 以天主教神学说教为旗帜 C. 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点 D. 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没有受到宗教理论的推动的话,单单政治原因……”可知,宗教与政治相结合共同推动了英国革命的发展,这说明英国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点,C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在1517年已经开始,英国革命不能推动西欧宗教改革,A项错误;英国在16世纪就已经考试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因此天主教不可能是英国革命的旗帜,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点,不能体现议会对权力控制的实现,D项错误。‎ ‎11.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 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发展 C. 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D.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雅尔塔协定,二战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10‎ 月在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至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A项正确;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是冷战对峙的结果,说明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B项错误;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日本的崛起等,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材料不能体现多极化趋势,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冷战对峙,不属于冷战背景下的“热战”,D项错误。‎ ‎12.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这反映了 A. “逆全球化”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B.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C. 世界经济体系被西方国家主导 D. 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等信息可知,全球化的收益在各国内部分配不均,说明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D项正确;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逆全球化”现象,但不代表“逆全球化”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中“逆全球化”现象及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等措施反映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没有强调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C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到1433年,中国的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中国出现“棉花革命”。当时,江南一带纺织业非常发达,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运来的以及自产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还会被卖回北方。这类跨地区贸易非常繁荣,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商人有很大的生产控制权,他们购买原棉,外包给农妇纺织,在市镇作坊染轧,随后贩卖到全中国。‎ ‎18世纪初,英国兴起的棉产品制造业看起来成功希望渺茫,因为本地连原料都没有,而且人工成本高。他们想要繁荣的话,不仅需要来自亚洲的技术和非洲的市场,还需要从另一大片大陆获得原料,设法取得这些原料的过程,意味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整合的制造行业。1780年,英国工厂中纺纱机器的生产速度大增,1781年,英国消耗510万磅原棉,到1800年,达到5600万磅。英国工匠生产棉纱的革命性方法迅速传播开来,这肯定有赖于英国贸易商与无与伦比的价格,大量贩卖纱线和成品棉布,也依赖国家建立一个能让制造业发展的框架的能力,没有相应的法律、官僚、基础设施和军事渗透,工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通过棉纺织业“建立第一个全球整合制造行业”的原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1)特点:棉纺织业成为农村主要副业;棉纺织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政府和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跨区域贸易繁荣;商业资本集聚(包买商组织生产和经营,形成产业分工);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具有强大生产力;跨洲之间的技术、市场、原料与生产的有效整合;价格优势建立的市场竞争力;国家力量体系的全力支持。‎ 影响:给中国带来价廉物美的机织棉纱、棉布,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沦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农村出现纺织分离,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 ‎【解析】‎ ‎(1)根据材料“江南一带纺织业非常发达,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得出这时期棉纺织业成为农村主要副业;根据材料“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运来的以及自产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可得出这时期棉纺织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和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材料“这类跨地区贸易非常繁荣”可得出这时期跨区域贸易繁荣;结合所学可得出,明清时期,我国纺织行业出现了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2)原因,根据材料“1780年,英国工厂中纺纱机器的生产速度大增”可得出18世纪中后期开展的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英国“建立第一个全球整合的制造行业”;根据材料“亚洲的技术和非洲的市场,还需要从另一大片大陆获得原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跨洲之间的技术、市场、原料与生产的有效整合推动英国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英国贸易商与无与伦比的价格”可得出价格优势建立的市场竞争力;根据材料“依赖国家建立一个能让制造业发展的框架的能力”可得出国家力量体系的全力支持。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棉纺织业领域中“建立第一个全球整合的制造行业”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给中国带来价廉物美的机织棉纱、棉布,冲击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使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沦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同时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等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科技不仅具有“生产力”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科技与人文之间积极互动,自近代至今,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围绕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1:科技不仅具有“生产力”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 观点2:科技与人文之间积极互动,自近代至今,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论述1: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提供了思想武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从肯定人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勃然而兴。‎ 论述2:近代科技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新发展。牛顿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启蒙思想家倡导理性思考,发展了人文主义。工业革命促进人们观念的变化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等等 论述3:科学革命的巨大成就为新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牛顿经典力学、法拉第电磁理论为代表的科学革命,为两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进步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科学作业凸显,使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力、炼钢和化工三大部门的技术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等等 结论: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相辅相成,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科技对人类生活工具和心灵方面,即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影响,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科技不仅具有“生产力”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角度,也可以选择科技与人文之间积极互动,自近代至今,一直是历史的主流角度,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上科技发展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的史实分析回答。要求,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15.材料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曾明确指出“富农是苏维埃政权的死敌”“我们把反对富农的战斗叫做最后一次决战”。1918年夏天,以粮食问题为切入点,掀起了以剥夺富农、建立贫农委员会为特征的“农村十月革命”。然而,在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预见到在新经济政策造成的经济环境中,随着农村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富农的力量也会有所增长。1925年4月中央全会作出决议,指出:为了真正提高目前还是个体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农业,需要扩大农产品的商品率,因此要坚决消除农村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残余,允许富农租赁土地、出租农业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力等。决议特别要求:“要切实消除一切阻碍农民经济发展和巩固的行政上的障碍,而只对那些放高利贷和进行奴役性剥削的富农采取法律的特别是经济的措施”。‎ ‎——摘编自沈志华《20年代苏联对待富农政策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富农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富农政策变化的意义。‎ ‎【答案】(1)变化:从剥夺富农到有限度地鼓励富农经济发展。‎ 原因: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富农经济在当时有一定地位,不构成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苏俄的个体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农业落后。‎ ‎(2)意义:促进了苏俄(联)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消除了政治危机,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背景变化在实践基础上的摸索。‎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富农是苏维埃政权的死敌”“允许富农租赁土地、出租农业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力等”可得出由认为富农是死敌到允许富农租赁土地、出租农业生产资料等,即从剥夺富农到有限度地鼓励富农经济发展。原因,根据材料“富农是苏维埃政权的死敌”“然而,在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预见到在新经济政策造成的经济环境中”等信息可知,对富农态度由视其为死敌到允许富农的发展,说明对富农进一步加深认识,富农经济在当时有一定地位,不构成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根据材料“为了真正提高目前还是个体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农业,需要扩大农产品的商品率”可得出苏俄的个体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农业落后;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持续执行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转变原有敌视富农的政策,鼓励富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苏俄(联)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富农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缓解当时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对富农态度由视其为死敌到允许富农的发展,说明对富农加深认识,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一次有益的探索等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回答。‎ ‎16.材料 美国公立高中教科书《世界历史》,有关朝鲜战争的章节被归入“冷战在亚洲”目录‎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入侵南方,他们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杜鲁门政府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安理会还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联合抵制侵略。到9月份的时候,在美国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率领下,联合国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北挺进,目的是统一朝鲜半岛,成立一个单一的非共产党的政府。……然而到了11月份,中国的志愿军部队站在朝鲜这方开始武力干预,并击溃了联合国部队,将其驱赶回南方,在最初的38度分界线附近最终形成了一个静态的防卫线。……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中国干预朝鲜战争是想在亚洲推行共产主义的明显证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记述“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并宣布武装援助韩国,并悍然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军很快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并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金日成向毛泽东主席发出紧急求援电报,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为维护国家安全,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抗外来侵略和干涉,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主要领导人进行了慎重考虑,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在司令员彭德怀的指挥下,志愿军兵分三路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作战。……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最后签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美两国教科书对朝鲜战争起因的不同观点和各自参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美国采取“反制行动”的意义。‎ ‎【答案】(1)战争起因:美国教科书认为是朝鲜最先攻击并侵略了韩国;中国的教科书提出是朝鲜受到了由美国作后盾的韩国的侵略。‎ 卷入战争的理由:美军介入,主要是因为美国要防止由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的扩张。中国教科书明确说明,因为联合国军队不仅威胁着中国东北的安全,还要侵占中国的疆土,所以,中国卷入这场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 ‎(2)意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稳定了社会主义阵营,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解析】‎ ‎(1)战争起因,根据材料“朝鲜军队入侵南方,他们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可得出美国教科书认为是朝鲜最先攻击并侵略了韩国;根据材料“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了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并宣布武装援助韩国,并悍然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等信息可得出中国的教科书提出是朝鲜受到了由美国作后盾的韩国的侵略。卷入战争的理由,根据材料“目的是统一朝鲜半岛,成立一个单一的非共产党的政府”结合所学可知,美军介入,主要是因为美国要防止由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的扩张;根据材料“为维护国家安全,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抗外来侵略和干涉”可得出中国教科书明确说明,因为联合国军队不仅威胁着中国东北的安全,还要侵占中国的疆土,所以,中国卷入这场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 ‎(2)根据材料“为维护国家安全,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抗外来侵略和干涉”“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最后签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抗美援朝,对中国方面,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为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国际方面,稳定了社会主义阵营,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从国内、国际角度分析回答。‎ ‎17.材料 汤飞凡(1897年——1958年),医学微生物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在抗日战争期间,并没有因为条件困难而降低科学标准和对工作的要求,研发生产疫苗、血清和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不仅供应了大后方的防疫需要,还支援了陕甘宁边区。这些制品因为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也被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英、美盟军所采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乙醚杀菌法制出的大批优质牛痘疫苗,推动了全国规模的普种牛痘运动。1961年,中国运用汤飞凡的方法成功消灭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 ‎1951年,受卫生部委托,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草案),使国产的生物制品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1955年,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将人类的沙眼发病率从95%降低到10%,并成功地破解了人类医学史上长达半个多世纪“沙眼病原”的难题,被称为“衣原体之父”。‎ ‎——摘编自新华网《写在汤飞凡诞辰120周年之际》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汤飞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汤飞凡取得生物医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 ‎(1)贡献:研制出中国自己的青霉素,挽救了亿万抗日军民的生命;推行的乙醚杀菌法让中国比世界提前16年消灭天花,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制定生物制品规范,推动了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 ‎(2)原因:报效祖国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国家力量的支持;个人专业功底深厚等。‎ ‎【解析】‎ ‎(1)根据材料“研发生产疫苗、血清和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还支援了陕甘宁边区”可得出研制出中国自己的青霉素,挽救了亿万抗日军民的生命;根据材料“使用乙醚杀菌法制出的大批优质牛痘疫苗,推动了全国规模的普种牛痘运动……比世界早了16年”可得出推行的乙醚杀菌法让中国比世界提前16年消灭天花,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根据材料“《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草案),使国产的生物制品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可得出制定生物制品规范,推动了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将人类的沙眼发病率从95%降低到10%”可得出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 ‎(2)根据材料“不仅供应了大后方的防疫需要,还支援了陕甘宁边区”等信息可知,汤飞凡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推动在生物医学界取得巨大的成就;根据材料“并没有因为条件困难而降低科学标准和对工作的要求”“推动了全国规模的普种牛痘运动……比世界早了16年”等信息可知,汤飞凡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其取得生物医学成就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并没有因为条件困难而降低科学标准和对工作的要求”“受卫生部委托,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等信息可知,汤飞凡的个人努力、个人专业功底深厚和国家力量的支持也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