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2.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文科)(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文科)‎ 一、选择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①1953年由我国首次提出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④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底,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完整提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①②③正确,排除④。故选①②③组合,故排除BCD,选A。‎ ‎2.我国现在正在全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倡科学发展观, 古人也认为“ 君子和而不同” , 含义是“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 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进行“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3)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4)邀请尼克松访华, 中美建交 A. (1)(2)(3) B. (1)(3)(4) C. (1)(3) D. (1)(2)(3)(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结合材料“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的思想可知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故(1)(3)正确,所以选C;进行“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不符合“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的思想,故(2)错误;尼克松访华不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故(4)错误, ABD不选。‎ ‎3.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C ‎【解析】“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即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答案为C项。“一边倒”是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4.‎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峰会在青岛召开,习近平在峰会上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高度赞扬上合组织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上合组织是 A. 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 亚欧国家的自由贸易区 C. 亚洲国家多边合作的军事集团 D. 区域反恐政治联盟组织 ‎【答案】A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故上海合作组织是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选A。上海合作组织并非自由贸易区,排除B;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原则,并非军事集团和政治联盟组织,排除CD。‎ ‎5.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一声明最早出自 A.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B. 1978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C.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D.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答案】A ‎【解析】“美国”“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说明是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属于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内容,A正确。1978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是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B错误。C和D不涉及美国对于台湾态度问题。‎ ‎6.“图说历史”也是认识和解释历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下图,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酣畅淋漓的大笑被西方记者称为“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让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祖国 ‎【答案】C ‎【解析】乔冠华是1971年参加联合国大会,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C正确。A是1949年。B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D是1997年和1999年,故排除ABD。‎ ‎7.从1947年2月到1948年2月,苏联先后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其意图是 A. 打造苏联为首的经济共同体 B. 应对东欧国家经济危机 C. 遏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D. 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时间和苏联签订协定的东欧国家可知,苏联的意图是打造苏联为首的经济共同体,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苏联意图是应对东欧国家经济危机,排除B;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时间不符,排除C。北约在1949年建立,时间不符,排除D。‎ ‎8.‎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吹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45年5月8日,这一天德国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可知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中的“战争”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冷战逐渐开始,因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是指美苏冷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 ‎9.从1948年到1950年,欧洲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与,10%是贷款。这一被丘吉尔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指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约的成立 D. 华约的成立 ‎【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为控制西欧,实行欧洲复兴计划,通过赠与、货款援助西欧,该计划由马歇尔提出,又叫马歇尔计划。故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是“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北约和华约是军事组织,ACD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10.“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该材料表明日本 A. 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 B.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 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D. 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排除A;材料反映日本希望安理会改革,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选B;日本要求获得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排除C;“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但没有反映不满情绪增长,排除D。‎ ‎11.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一方面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这说明了 A. 西欧与美国之间结成军事同盟 B. 西欧与美国之间既依赖又竞争 C. 西欧国家已彻底摆脱美国控制 D. 美国在西欧的政治地位已丧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方面西欧增强自身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依靠美国来保护自己。可以看出西欧与美国之间既依赖又竞争的关系,B项正确;A项的表述并不全面,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西欧国家通过北约、美国来保护自己表明西欧国家并没有彻底摆脱美国控制,也说明美国并没有丧失在西欧的政治地位,CD项错误。‎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冷战”下的世界 B. 大国博弈下的国际关系 C. 第三世界的兴起 D. 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图片涉及到欧共体的成立、柏林墙的修建、中美关系的改善、第三世界掀起的不结盟运动,这些都是战后美苏冷战国际格局的表现,只有A选项能够全面反映图片的信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能体现大国之间的博弈,因此B选项不能全面反映图片信息,错误;C选项错误,“第三世界的兴起”与“不结盟运动”有关,不能全面概括四幅图片表达的主题;D选项错误,两极对峙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与材料中四幅图片表达的主题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北约官员‎2011年3月31日说,北约当天正式从美国手中接管了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全部指挥权。北约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 A.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B.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阵营 D. 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多极化趋势加强,正确答案为A。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冷战结束的1991年时间不符,B错误。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阵营是冷战结束前的表现,排除C。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都是发生在冷战结束前,不符合题意,排除D。‎ ‎14. 2014年5月《纽约时报》中文网l0日刊登题为《中国把“门罗主义”用到亚洲》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十九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中美实行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 B. 国际格局形成中美两极争夺局面 C.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中美冲突的必然性影响世界安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给信息“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进一步的强大,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多极化趋势进一步的增强。C项说法正确,ABD三项说法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15.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 精耕细作的传承 B. 人地矛盾的显现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B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16.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A.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B. 没有科学可信性 C.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D. 源于农民的无知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自然气候对农业的重要性,这些农谚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故A正确;这些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错误;农谚不属于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C错误;农谚不能说明农民的无知,故D错误。故选A。‎ ‎17.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文化异彩纷呈、源远流长,这些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均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发展基础之上。“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由材料“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的信息可知,“卦”的出现,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故C项正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八卦”问题的研究仅是国文化的一部分,故而不能以偏概全A项错误。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方法很多,如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而《夏小正》是现存的有关“夏历”记载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故B项错误。“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其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并非起源于象形文字D项错误。‎ ‎18.明初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表明 A. 私营手工业的赋税沉重 B. 官营棉纺工场掠夺原料 C. 农户直接使用棉纱缴税 D. 棉布逐渐取代麻布地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棉花的种植,“织布人家罢缉麻”,加工成棉纱去销售,表明棉布逐渐取代麻布的地位,正确答案为D。材料显示征税但不能表示赋税沉重,排除A。材料无法显示官营棉纺工场掠夺原料,排除B。从“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可知道卖棉纱交税,C错误。‎ ‎19.《周礼•考工记》载:“凡攻(从事)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陶工制坯)之工二。”。这反映了周朝官营手工业 A. 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 产品单一,生产同质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分为“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六个过程而且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可见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呈现出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正确答案为C。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生产标准化,A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产品是否单一,生产同质化,B错误。不能体现产量庞大,D错误。‎ ‎20.《金瓶梅》中孟玉楼的丈夫开染坊,染坊中“见一日常招有二三十染工的吃饭,都是这位娘子主张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A. 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见一日常招有二三十染工的吃饭”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的染坊中招有二三十的染工,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B项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当时生产方式仍是手工劳动,故D项排除。‎ ‎21.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A. 唐律的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 C. 政府严格管理市场贸易 D. 当时商业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律要求……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法律还要求对那些……给予惩罚”可知唐朝政府对市场买卖行为进行严格约束管理,故C项正确。A项,材料措施不能表明唐律的形式主义,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并未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而是对交易进行管理,排除。D项,政府以法律形式规范交易活动,说明当时商业发展环境较好,排除。‎ ‎22.明朝中期江南农村人口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 自然经济解体 D. 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可知,反映了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商业的人增多了,这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出现,故A项错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 ‎23.南宋前朝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城市建筑规模不大。后因商业发展,城外发展起了南市,“列肆如栉”,鄂州遂成商业重镇。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该现象表明南宋 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督 B. 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 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鄂州从原来的江防重地,到发展起了南市,成为商业重镇,可以看出城市的经济功能在不断增加。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 ‎24.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地方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盐铁官营”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故ACD三项排除,B项正确。‎ ‎25.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 A. 农本商末 B. 重农抑商 C. 工商皆本 D. 四民皆本 ‎【答案】D ‎【解析】材料“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反映了陈耆卿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本,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本商末思想,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工商皆本,而是主张四民皆本,故C排除。‎ ‎26.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国家授田 B.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 土地私有 D. 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国家授田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拥有强权是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是现象,故D项错误。‎ ‎27.威尼斯曾是欧洲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但到了16世纪中后期,英国和北尼德兰(荷兰)等地却成了欧洲最有活力的地方。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 加快了西欧社会的分化转型 D. 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到了16世纪中后期,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英国和北尼德兰逐渐成为欧洲最有活力的地方,故D项正确。这一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在新航路开辟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加快了西欧社会的分化转型,故C项错误。‎ ‎28.如图中,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麦哲伦是环球航行,线路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图片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是迪亚士的航行路线,A错误;②是哥伦布的航行路线,B错误;③是达伽马的航行路线,C错误。‎ ‎29.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A. 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 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D. 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金银等贵金属和香料等奢侈品,这表明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财富;C选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0.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 B. 岛国更具有竞争力 C. 强大的海军才是争霸的根本 D. 胜利总是站在正义者一方 ‎【答案】A ‎【解析】18世纪中期法国还处于封建社会,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的失败说明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答案为A。岛国更具有竞争力是没有科学依据的,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争霸是依靠海军,排除C。殖民战争都是非正义的,D错误。‎ ‎31.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上述主张 A. 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辩护 B. 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 直接导致了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D. 对英国的殖民霸权发起了严重的挑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荷兰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荷兰殖民扩张的内容特征和,近代早期列强殖民扩张的基本事实来分析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初荷兰具备对外殖民扩张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所以,他们会提倡海上自由,主要是为自己在海上进行殖民扩张和贸易运输服务,这就为荷兰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正确答案为A。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应该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B错误。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直接因素,是荷兰海上商业贸易发达,不符合题意,C错误。17世纪初当时的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海上的殖民霸权,D错误。‎ ‎32.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碾轧成一枚硬币,而站在一旁的传教士正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A. 价格革命 B. 殖民掠夺 C. 商业革命 D. 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由“非洲土著”可知,材料与奴隶贸易有关,而奴隶贸易是西方对非洲的殖民掠夺,故答案为B。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与本题时间不符,故A、C可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可排除。‎ ‎33.下表是英国1751—1851年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断出英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年份 年均增长率(%)‎ 总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1751—1800‎ ‎0.89‎ ‎2.17‎ ‎0.52‎ ‎1801—1851‎ ‎1.88‎ ‎4.42‎ ‎0.67‎ A. 英国殖民者从海外大量掠夺人口 B. 工业革命导致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C. 粮食依赖进口影响人口增长 D. 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锐减 ‎【答案】B ‎【解析】材料“英国1751—1851年人口变化表”反映了城市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农村人口增长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故B正确;英国殖民者从非洲大量掠夺黑奴运到美洲,这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材料数据未涉及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不是说明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锐减,故D排除。‎ ‎34.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到了最前面,它已经发展为“世界工厂”,工业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这表明 A. 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在英国确立 B. 英国是侵华的急先锋 C. 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英国向全球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世界工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C项正确;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英国侵华,故B项排除;19世纪中期,英国项全球进行商品输出,故D项排除。‎ ‎35.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课件,其中“?”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A. 蒸汽动力 B. 现代工厂 C. 工厂制度 D. 血汗工厂 ‎【答案】B ‎【解析】材料“机器生产……两大阶级产生”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形式变化,手工工场逐渐被现代工厂取代,故B正确;蒸汽动力不属于生产组织形式,故A排除;工厂属于生产组织形式,不属于制度,故C排除;“血汗工厂”突出的是阶级剥削,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36.《全球通史》说:“(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 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B. 电力的广泛使用 C.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 兴起于重工业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工业研究的实验室……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可知,科学家与工业生产密切地绑定在一块,说明科学与技术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块,故选C。材料并未提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范围,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电力的广泛使用,排除B;工业有轻工业和重工业之分,材料没有强调重工业,排除D。‎ ‎37.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与之相适应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 B.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C.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C ‎【解析】据题干“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故C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是萌芽状态,故A排除;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B排除;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故D排除。‎ ‎38.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的殖民扩张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产生,对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力控制,以获取最大垄断利润,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殖民扩张内容,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实行机器大生产,题干未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相关经济现象,排除。‎ ‎3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 西方技术 B. 宗教信仰 C. 西方商品 D. 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找到关键词是“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它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就是人们天天要用到,从选择项中看最有可能是西方商品,答案为C。西方技术和民主制度都是中国从西方学来的,但是不如商品和人们生活密切,排除A和D。宗教信仰属于思想上的产物,从材料“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可知不是思想方面的,B错误。‎ ‎40.2018年,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公布,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的近代军事企业入选。该企业是 A. 安庆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天津机器局 ‎【答案】B ‎【解析】安庆军械所是1861年由曾国藩创建,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但不是规模最大,排除A;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故选B;福州船政局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但不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排除C;1867年成立的天津机器局是清政府创办的以生产弹药为主的北方最大的兵工厂,但不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排除,排除D。‎ ‎41.历史一次次的告诉我们:海洋的发展维系国际的未来,海洋的安全决定着国家的安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构想,而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觉醒始于 A. 鸦片战争 B. 新思潮的萌发 C. 洋务运动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海洋意识的觉醒起源于洋务运动后期近代化海军建设,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新思潮的萌发并未涉及到海洋意识的觉醒,AB选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已经觉醒,D选项排除。‎ ‎42.学者吴承明说:“中华民族的经济史是一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其间也有严重曲折。国家统计局把新中国成立前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定在1936年是实事求是的。”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 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经历起伏 C. 经济结构日益趋于合理 D.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获得重大突破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些学者针对有关“民族工业在‘黄金时期’以后不断陷于危机和萧条”的传统见解,论述了二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认为三十年代出现了衰退和破产;也有学者更进一步强调1920-1936年间是旧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吴承明认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史是一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其间有严重曲折,但即使在这种时代也有它发展和进步的一面。他认为国家统计局把解放前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定在1936年是实事求是的,从他进行的较为详细的测算当中可以看出1936年前近代经济是不断地发展,因此这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经历起伏,故B选项正确;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936年前近代经济是不断地发展的信息,没有涉及到经济结构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吴承明的一段话强调了中国1936年期间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没有涉及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信息,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43.下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洋务运动兴起 B. 实业救国思潮 C. 工人阶级诞生 D. 局部抗战开展 ‎【答案】B ‎【解析】由“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可知,中国正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是受到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与题目时间不符,A错误。工人阶级诞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C错误。局部抗战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44.下表为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部分)。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平均年增长率(%)‎ 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36.7‎ 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1922年)‎ ‎12.1‎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③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此时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可知,1912-1920年处于民国初期,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了,①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实业的法令,提倡使用国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③项符合题意;此时期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项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5.纪录片《复兴之路》在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时讲道:“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其原因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三大改造的进行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重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材料中“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都是重工业,与之相符,而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相符。故答案为A项。B项,三大改造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与材料中“工业化建设”不符,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了,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与材料中“工业化建设”不符,排除;D项,国有企业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之一,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排除。‎ ‎46.票证是鲜活的历史。如图能反映出当时中国 A. 社会上崇尚勤俭节约 B. 食品结构合理调整 C. 生活必需品供给充分 D.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从图上“有效期1961年7月至12月”可知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才实行票证供应猪肉的,故正确答案为D。图片与勤俭节约无关,排除A。但从猪肉票供应无法得出食品结构合理,B错误。1961年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C明显错误。‎ ‎47.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成分 比例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开展 B. 人民公社广泛建立 C.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52年、1956年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在增加,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比重在下降,由此得知,公有制主导地位逐渐确立,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故A正确。人民公社建立于195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只是显示经济成分分变化,不能充分说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材料只是体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不能说明农业和手工业改造完成,D错误。‎ ‎48.‎ ‎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 经济特区的建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就是找准关键词。本题的关键词就是安徽和改革。对于改革开放中的安徽,最重要的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根据“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这一叙述,更加确定就是B选项。‎ ‎49.《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D.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答案】A ‎【解析】材料“1978年,邓小平……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构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故A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B排除;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材料也没有反映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故D排除。‎ ‎50.1984年春天,福建省55位厂长和经理敢为天下先,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轰动全国。厂长和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B.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C ‎【解析】厂长,经理们“呼吁”的关键信息是“松绑”,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松绑”,正确答案为C。A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题干材料讲的企业不会阻碍农业的发展,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2008年,与时间不符,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5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复兴之路》解说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 ‎(2)材料二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变化有何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此外,还有哪些因素也能影响国家关系?‎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答案】(1)核心国家:苏联和美国。‎ 变化: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事例:冷战,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成立,柏林墙修建,古巴导弹危机。‎ ‎(2)国家:法、德。‎ 影响:法德走向和解与合作,有利于消除欧洲战乱,实现欧洲持久和平;促进西欧经济发展,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 ‎(3)根本原因:国家利益。‎ 其他因素:国家力量、国际形势、历史传统、政权性质、民族文化、国民意识、个人因素等。‎ ‎(4)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是苏联和美国。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美苏逐渐失去共同的目标,由联合走向了对抗,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逐渐形成。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是其重要表现。(2)依据材料“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国家是德国和法国。结合法德和解的影响相关所学可从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提升欧洲的国际地位等方面说明两国关系变化的影响。‎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还有国家力量、国际形势、历史传统、政权性质、民族文化、国民意识、个人因素等。‎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新时期中国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成就等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如在经济方面,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外交方面,我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等。‎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和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3)根据材料三,概况近代中国经济的特点。‎ ‎【答案】(1)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个体经营;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⑤铁犁牛耕。‎ ‎(2)因素: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③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④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⑤经商风险性较大。‎ ‎(3)特点:①用机器生产;②引进西方技术;③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④效率高;⑤质量好。‎ ‎【解析】(1)依据材料中“夫在芸耨,妻在机杼”得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依据材料中“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得出:自给自足。图片①②反映了“铁犁牛耕”,③④⑤反映了精耕细作。‎ ‎(2)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中“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得出: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工商业资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自然经济的地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科举制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经商风险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依据材料中“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得出:中国近代经济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依据材料中“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得出:中国引进了西方技术;依据材料中“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得出:雇佣生产关系的出现,说明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依据材料中“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得出:机器生产效率高,质量好。‎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材料三: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3)从材料三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其理由。‎ ‎【答案】(1)特点:小规模农业经济为主(以诸子均分为主要方式);法律规定与习俗相结合。‎ 影响:巩固小农经济;有利于国家统治(或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土地兼并;不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不利于大规模地产的出现。‎ ‎(2)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理由: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分割成若干小家庭”得出小规模农业经济为主;根据“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得出法律规定与习俗相结合。‎ 影响:根据“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分析得出,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总结回答。‎ ‎(2)发展状况:从图表数据看,农业不断发展;运动:根据材料时间判断,和农村开展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 ‎(3)理由:根据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分析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