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0 KB
  • 2021-08-30 发布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3小题,共66.0分)‎ 1.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2.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3. 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候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 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 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 C.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4.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5.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1. 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皇权集中 B. 皇位世袭 C. 皇帝独尊 D. 皇帝勤政 2. 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 选项 描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 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 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A. A B. B C. C D. D 3. ‎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4.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 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3. 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  )‎ A. 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B. 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 C.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D. 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 4. 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来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5. 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 A.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 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 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1. 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2.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语录,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②“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①②③‎ 3.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到:“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 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 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份 4. 毛泽东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段话出自(  )‎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5. 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是()。‎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B. 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 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 A. 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B. 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 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D. 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2.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耍表现在(  )‎ A. 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B. 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C.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D. 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4.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5. 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 A. 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 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6. ‎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 ‎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  ) 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被改变 ②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 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 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 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3.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指出:“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 A.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B.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C.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D. 决定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 4.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 A. 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 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 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1.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  )‎ A. 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 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2. ‎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B.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C. 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D. 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3. 如图是刘明发表于1956年的作品《雨水淋垮了“先进生产经验”》。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 B. 经济领域存在着冒进倾向 C. “大跃进”运动的深入发展 D. 注重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0分)‎ 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 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3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2分)‎ (3) 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3分)‎ 1. ‎ (11分)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二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 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材料三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以中国为例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的双重性影响。(3分)‎ ‎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的?试从全球经济视角分析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3分)‎ (3) 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2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 ‎36.(11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 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2分)‎ 期初考试历史答案 DDDDB ABCDD DCDCB BCADC AABAD CBCCB DDB ‎34.(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 ‎( 3)“五四”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 ‎“五四”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相连。‎ ‎ ‎ ‎35.(1)动因:工业革命。 ‎ 影响:带来民族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促进近代化。‎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 影响:加速经济全球化。‎ ‎(3)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 ‎(4)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等。‎ ‎ ‎ ‎36.(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