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1 MB
  • 2021-08-30 发布

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1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易错点 1 不能准确区分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陈旭麓:“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 场战争 A.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 B.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C.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 D.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同盟 【错解】A或 B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并对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的特征不能准确的把握。 【正解】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故 C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 A错误;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 的历史进程是甲午中日战争,故 B错误;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 D错误。 易错点击 全面理解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1.概况 第一次鸦片 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 20世纪 30 年代日本 全面侵华战争 时间 1840年:道 光二十年、 庚子年 1856年:咸丰六年、 丙辰年 1894年:光绪二 十年、甲午年 1900年:光绪二 十六年、庚子年 1937年:民国二十六 年、丁丑年 目的 获取原料产 地和商品倾 销市场 获取原料产地和商 品倾销市场 为资本主义发展 开辟道路 瓜分中国 占领中国 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 上海 《天津条约》增加 沿海沿江十处通商 口岸;《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埠 沙市、重庆、苏 州、杭州 其他称谓 西方称为商 业战争 亚罗号战争、英法 联军之役 西方称为第一次 中日战争;日本 称为日清战争 庚子国变 西方称为第二次中 日战争 交战区域 东南沿海 东南沿海、京津地 区;联军攻占北京 朝鲜半岛、辽东 半岛、山东半岛 京津地区;联军 攻占北京 东北、华北、华中、 华南;日军占领南京 焦点人物 林则徐 咸丰帝 邓世昌、李鸿章、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瓦德 西 蒋介石、毛泽东、李 宗仁、彭德怀 列强态度 追随英国 联合侵华 默许、纵容日本; 之后夺取权益 相互勾结 由纵容日本到支持 中国 2.认识 (1)从起因上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 反映了国际关系由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的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 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学科+网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主 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 利于近代社会的发展。 即时巩固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 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 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广州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排除 A、 B两项;C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 史实,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 集者,不下数十万人”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所以 D项正确。 易错点 2 不能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 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 这段材料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错解】A或 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A尽管符合史实, 但与材料不符。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正解】B 【解题思路】材料“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 纲领并没有走向下层民众,这是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太平天国反封建信息,A错误; 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D不符合材料主旨。 易错点击 该典例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复习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天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同时也 应掌握农民阶级发起的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 一、图示法解读太平天国运动 二、正确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1.“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也带 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2.“扶清”具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体 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全面认识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 革命性,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即时巩固 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 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 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淞沪会战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这场战争波及江、浙及赣、皖、鲁及上海地区,使官绅商贾和外国人感到害怕,太平 天国运动从广西发生,波及江、浙及赣、皖、鲁及上海,这场农民运动也威胁了官绅商贾和外国人的利益, 故 A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山东和直隶地区,不符合题意,故 B错误;北伐战争并没有打击商贾利益, 且主战场在湖北、湖南、江西、闽浙,不符合材料,故 C错误;淞沪会战在上海地区,也不符合材料信息, 故 D错误。 易错点 3 不能准确区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 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错解】A或 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资政新篇》而误选 B。《资政新篇》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最 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正解】D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早期的是《天朝田亩制度》, 故排除 A;材料主要讲述了洪仁玕建议天王不易决断的事务应采用的方法,而这一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故 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洪仁玕对天王的批评,反而体现了对天王权威的维护,故排除 C;依据“可断则断, 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可知,洪仁玕的主张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故选 D。 易错点击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考查的方式和内容有很多,但是主要还是两者的主要内容、 局限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展开,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应该引起重视。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 同 点 产生背景 太平天国走向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走向衰落时期[来源:学§科§网] 经济主张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在生 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主张实行公有和绝 对平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空想,与当 时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 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 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群众基础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 发展 未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运动无直接 影响 时代特点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关系 《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 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和落后性 即时巩固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太平天国曾提倡“一夫一妇”制。但是, 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这说明太平天国 A.政治主张具有矛盾性 B.坚持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 C.不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D.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废除买卖婚姻”“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是反封 建,但却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故 D项正确,A、C两项错误;材料“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 说明 B项错误。 易错点 4 不能全面把握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 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而错选 A。辛亥革命的影响很有限,A项与 所学史实不符。 【正解】D 【解题思路】从材料的时间范围看,A、C两项均不符合;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君”到“国”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已经深深地影响到民间风气习俗的变革,说明近 代国家观念已经在民间悄然形成,故 D项正确。 易错点击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 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 代化的先驱。 3.从整体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 世界已紧密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 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 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 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 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焕然一新。 即时巩固 1912年 3 月,南京临时政府未经呈交参议院审核即行通过《暂行报律》三章,引起报界的强烈反对。孙中 山对此指出:“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乃为有效。该部所布暂行报律,既未经参议院议 决,自无法律效力。”这一事件反映了 A.辛亥革命后立法制度混乱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孙中山对法治信念的执著 D.分权制衡体制基本形成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报界和孙中山均反对非参议院议决宣布之法律,说明辛亥革命后立法制度比较清晰, 故排除 A,选 C;材料无关民主共和观念问题,排除 B;材料中立法行政存在乱象,故排除 D。 易错点 5 不能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 10月 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 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 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基本一致 C.建立了与英国相同的政体 D.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原则制定 【错解】A或 C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体现的精神。 【正解】B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体现了人人平等、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等思想,结合选 项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基本一致,B项正确。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是在 1912年 1月 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都督由人民公举”说明实行的政体应该共和政体, 而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 1912年 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 法》是 1911年 10月 16日颁布的,D项错误。 易错点击 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后迫切需要一部宪法来确立国体和政体;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即将窃取辛亥革命的 果实。 2.目的 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革命性与民主性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民主共和与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各地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 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反 对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 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5.局限性:《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带 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倒退。 即时巩固 1912年 3月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完全照搬美国 1787年宪法 B.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C.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D.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民主要求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主共和制的内容,体现了民权思想,故 C项正确;“完全照搬美国 1787年 宪法”说法过于绝对,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和民生思想,故 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民主要求,故 D项错误。 易错点 6 不能全面理解五四运动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 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但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在当时并未完成。 【正解】B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第二次历史巨变是新民主主 义革命。材料“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新旧交替的作用,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故答案为 B。 易错点击 典例中出现错选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五四运动及其影响,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影响是五四运动是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学生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 1.从领导阶级看,自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 一起。 3.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社会。 4.从时代特点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即时巩固 1919年 6 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 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 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 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C.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答案】B 【解析】《晨报》中“天地如晦”是映衬五四运动时期“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的史实,显然报纸的 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故 B项正确;《晨报》描述有夸张成分,鲁迅的日记记载稍微客观,故 A项错误; 历史记载不是因为个人的名声就断定所记载史实真实性,故 C项错误;日记虽是二手史料,但有一定的可 信价值,故 D项错误。 易错点 7 不能全面把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 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理解错 误的是 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错解】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很好地审清设问,准确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错因分析】B或 C或 D 【正解】A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指的是 1927—1937年。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是在 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故 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 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符合题干时间,故 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是遵义会议,在 1935 年,故 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是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符合题干时间, 故 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击 该典例主要考查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全面把握,学生对此知识点一定要高度重视,全面掌 握。另外对此知识点的考查,还可能结合必修三中毛泽东思想这一内容,学生在复习时应将两者结合在一 起进行学习,方便记忆和理解。 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联系 (1)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 宝。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 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 (3)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 意义。 (2)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 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 的发展。 即时巩固 1930年 5 月中原大战爆发,国民党军阀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武力讨伐蒋介石;当时的中共中央 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 共中央 A.仍然坚持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开始认识到了创建军队的重要性 C.能从时局变化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进路 【答案】A 【解析】材料“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说明当时中共的革命 路线还是从城市暴动开始,仍然坚持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 A项正确;开始认识到了创建军队的重要 性是大革命失败后教训,故 B项错误;材料的革命道路说明中共对于时局的认识并不充分,故 C项错误; 材料主张的是城市中心道路,故 D项错误。 易错点 8 不能准确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在 1937年的淞沪战场上,除了地方军队外,蒋介石也将所有德式训练之中央军精锐全部投入战斗,却仍遭 惨败,与此同时,英美等国舆论认为其“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之阵地, 竟能抵抗十周”。这说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英美政府同情中国抗战 C.军备状况是战场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D.蒋介石抗战决心坚定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正解】D 【解题思路】材料没有说明蒋介石动用中央军精锐之师抵抗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仍然坚持三个月,体现出 了蒋介石抗战的决心,故 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 1937年 9月,淞沪会战是 1937年 8月, 故 A项错误;材料中英美舆论对中国抗战表示赞赏,故 B项错误;军备状况并不是决定战争成功与否的决 定因素,故 C项错误。 易错点击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全面把握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历史作用,比较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 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比较 1.区别 项目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建立根据地 抗战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 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 的主战场 2.联系 (1)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 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共 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 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抗战到底,战略反攻阶段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即时巩固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 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 时期,人数达 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 B.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C.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D.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答案】D 【解析】“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说法过于绝对,故 A错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力量逐 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故 B错误;国民党主要在正面战场,不是敌后战场,故 C错误;材料“国民党军 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反映了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 力量,故 D正确。 易错点 9 不能全面认识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1937年 8 月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达保卫山西北部要地的命令,沿长城一线部署了国共双方的兵 力进行抵抗;八路军 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第五师团辎重部队,消灭日军 1000余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 官卫立煌担任前敌总指挥组织忻口防御战。这说明 A.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B.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答案】A 【解析】材料“1937年 8月始”“沿长城一线部署了国共双方的兵力进行抵抗”,反映的是国共合作抗日, A项正确。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于 1938年 1月,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合作抗 战的典范,C项错误。抗日战争中,既存在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故 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 易错点击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对此重点把握。 1.合作→分裂→再合作 2.再合作→再分裂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 (1)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 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 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4.认识 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 和崛起,“分”对中华民族来说则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做出应有的贡献。 即时巩固 毛泽东在 1938年 8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 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 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共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共这一认识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共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D.中共这一政策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中共承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故 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 1937 年 9月,故 B项错误;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 1938年 10月,故 C项错误;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的利益, 矛盾是不可能消除的,故 D项错误。 【记忆点一】两次鸦片战争的区别与联系 1.两次鸦片战争的区别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参战国 英国 vs中国 英法 vs中国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脉 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扩大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法两国出兵,美 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鸦片战争持续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达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鸦片战争主 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鸦片战争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第二次鸦片 战争增开 11处通商口岸,英国割我国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强占我国东北、西北 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鸦片战争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允许外国 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深入内地。 【记忆点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影响 1.失败的原因 (1)从中国方面看 ①清政府统治腐朽,经济落后,国力贫弱。学@科网 ②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 ③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2)从日本方面看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②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2.影响 (1)对中国:被日本打败,大大降低了中国国际地位。列强看到清政府软弱可欺,继而掀起瓜分狂潮,中 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战争中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中华民族开始真正觉醒,各阶层兴起 救亡图存的斗争。 (2)对朝鲜:进一步被日本控制,日本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 (3)对日本:战争使其获得巨大利益,日本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提高了国际地位。同时也使日本军事实 力大增,为进一步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4)使远东格局改变,日本地位迅速上升,而中国地位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之争更趋激烈。 【记忆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两次战争中,列强都曾攻占清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迫使清朝最高 统治者出逃。学+科网 (3)都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2.不同点 (1)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镇压义和团,维护其在华侵略利益。 (3)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境地。 【记忆点四】综合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相同点 (1)都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富,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都是在清政府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与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国家都可以获得很大利益。 2.不同点 (1)《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辛丑条约》使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岛。《马关条约》除了开放通商口岸、割地(辽东半岛、台湾 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外,还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的内容。《辛丑条约》中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 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是清政府与一个侵略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是清政府与 11个侵略国 家签订的。学#科网 (4)《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赔款是要在短时间内支付,逾期加收巨额利息。《辛丑条约》的巨额赔 款是拿中国的海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的。列强通过该条约维持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5)《南京条约》签订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 败。《辛丑条约》使国人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希望,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兴起。 【记忆点五】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点 阶段 1840—1894年 1894—1901年 主要 国家 英法为主,俄美随后 除英、法、美、俄外,日本和德国成为侵 华的急先锋 特点 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国门的主要手段;以商品 输出作为主要侵略方式;侵略过程中列强间的关系 以相互勾结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 侵华的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经济上,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商 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 品输出为辅。侵华的主要格局:帝国主义 共同支配 【记忆点六】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时代赋予它许多新的特点。 1.背景有所不同。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等引起,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增加了 一层战争赔款。 2.起义组织形式不同。过去的农民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本地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 是外来宗教,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 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除《天朝田亩制度》外,还有《资政新篇》,它反映了一部分领导人要求学习 西方的愿望。 5.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记忆点七】列表比较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 1.相同点 (1)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2)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3)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 (4)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辛亥革命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5)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 项目 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 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 性质不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 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 革命纲领不同 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 《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 性质的民主共和国 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带有空想 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 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 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 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 斗争的结果不同 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 后被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 压了 【记忆点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 是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2.不同点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 1840—1919年 1919—1949年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指导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革命结果 失败 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 【记忆点九】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 1.新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最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 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它能够制定出彻底地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3.新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由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4.新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 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5.新的革命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 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记忆点十】正确认识国民大革命 1.性质:国民大革命是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 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特点和成果 (1)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力量空 前团结起来。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都出现新高潮。 (3)有新式的正规军队——国民革命军,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把革命势力由珠江 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 (4)是近代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5)国民大革命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革命洗礼。 3.失败原因:之所以说国民革命失败了,是因为它没有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社会的 性质没有改变。 (1)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 4.经验教训:国民革命的失败给中国人民以深刻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记忆点十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挫折、挽救措施及教训 1.两次挫折 (1)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2)毛泽东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李德掌握军事指挥权,同敌人死打硬拼,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学+科网 2.挽救措施 (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陈独 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最后走出一条正确的“工农武 装割据”之路。 (2)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左”倾领导人的军事指挥权,在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 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转危为安。 3.深刻教训: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 际,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左”,也要 反“右”。 【记忆点十二】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胜利的原因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取得胜利的原因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作贡献。 (4)国际进步力量和爱国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记忆点十三】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由国民党主动提出,也都是国民党玩弄“假和谈”的阴谋。 (2)结果都被国民党破坏,从而揭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与 民主的诚意。 (3)都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谈判方案。 (4)都有美国插手。 (5)虽然没能阻止或结束内战,但都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机遇。 2.不同点 重庆谈判 北平谈判 背景 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占有较大 优势,迫于国内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舆 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战 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败局已定 目的 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时间,中国共产 党则是为了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 “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教育人民 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以继续进行内战,中 国共产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减少人民痛 苦,并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面目 内容 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 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底的问题 结果 达成《双十协定》,但最终被国民党撕毁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 民政府拒绝签字 【记忆点十四】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从政治上看: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争 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 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1949年 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 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2.从经济上看: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成为解放战 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从军事上看: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集中优势兵力抗击敌人,先后 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做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的决策;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年 4 月 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1.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 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 点的事件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2.“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 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 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以上谕旨现于中国 全境渐次张贴。”这一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 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4.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 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主动顺应了世界潮流 C.满足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D.兼具空想性和进步性 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 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 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 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6.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 政部门若有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这 反映了 A.清朝统治陷入危机 B.君主立宪制已确立 C.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D.专制色彩依然浓厚 7.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中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的就职宣言亦申述了与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近乎一致的对外政策。由此得 出,民国政府的承诺 A.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为新政府的国际承认奠定了基础 C.阻碍反封建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 D.是迫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压力 8.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 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 5 月 9 日通电说,“萃孝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 有可原。”这反映出 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9.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10.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 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 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这场会战是指 A.徐州会战 B.淞沪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11.1937年 12月,国民政府致电各战区:“我为长期抗战,应一面于交通要线上,纵深配备有力部队,增 加抵抗力,一面在广大地域行游击战。各战区于指定根据地,应先派遣干部视察地形,构筑工事,集积粮 弹,设备连络方法,以期能随时独立作战。“这表明 A.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国民政府注意到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C.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D.国民政府重视对抗战的后勤保障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列举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事件 中国 世界 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开始了“师夷长 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 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95年 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9年,实 行“门户开放”政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 12月,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 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995年,世界 贸易组织建立。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 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