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MB
  • 2021-08-30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五县(市)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命题人:瑞金一中敖小红会昌中学李秋华 审题人:瑞金一中杨慧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正确;精耕细作很难缓解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A错误;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不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 错误。‎ ‎2.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具体内容来看,材料强调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商业街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问题,B错误;当时的主要城市仍然是政治中心,C错误;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均不是工商业市镇,材料也未涉及工商业市镇问题,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涉及到城市的格局也涉及到城市的功能。‎ ‎3.传统中国精益求精、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铸造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有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2对中国中国古代钱币形制有重要影响 C. 图3反映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视 D. 图4展现了明清时期制瓷技艺的高超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1属于青铜器中的精品,体现出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水平高超,故A项正确;图二是汉代铸造的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水排是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图4的粉彩瓷器是明清时期出现,展现出了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的高超,故D项正确。‎ ‎4.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这说明 A. 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B. 历史解释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 C. 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D. 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导致对于“土地兼并”的看法发生变化,因此,由于政策或者观念的变化,对于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C正确;材料中列举的是历史现象,不是历史解释,B错误;材料中是对于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认识,历史的结论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A错误;史书记载并不是因为朝代更迭而产生重大变化,D错误。‎ ‎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D.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准许外国人做生意的地方唯一口岸,故A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C错误;广州是鸦片战争之后被开放为通商口岸,D错误。‎ ‎6.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A.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B.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C.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D.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乘大拍,张七帆……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循海面南”说明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西方交往以陆路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对大秦的记载并不是非常详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大秦之间交流频繁,故D项错误。‎ ‎7.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 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B. 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C. 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 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以商致富的商人们总是把钱投资到其他的非商业领域,这说明了从事商业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根本动机,只是他们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说明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正确。经商致富的根本动机是科举做官,A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崇商”的观念,C错误。在当时制度下,商人是可以参加科举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学生需抓住本题主旨,商人以末富之、以本守之,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8.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这说明我国的古代农业具有 A.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 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 C. 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D. 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检农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缺水干旱很严重,农民取水困难,说明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具有极大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生产工具没有进步说法不符合事实,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基本模式,D错误。‎ ‎9.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A. 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 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但经过30多年,到甲午战争前夕“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可见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的信息,而是强调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洋布和土布的比较,且与洋布相比,“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优势”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10.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 ‎②所示的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中①反映的是自然经济,②反映的是洋务经济,③反映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反映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自然经济的彻底结束,①错误;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②④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进步有严重的阻碍作用,③正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弊大于利,⑤错误。②③④正确,因此选B。A、C和D项不符合题意。‎ ‎11.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 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 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 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的信息可知“买办”既服务于洋行,又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体现出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故B正确;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不符合材料“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排除A;材料反映“买办”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并不能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排除C项。根据材料“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可知,买办资本属于近代民族资本,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买办受雇子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2.1920年,在查明创办人或主要投资人身份的46家银行中,由地主、军阀、官僚或买办投资的银行只有8家,军阀、官僚与工商业者合资经营的银行有5家,由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的银行有33家。这表明 A. 银行业发展有利于民族工业 B. 近代银行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 C. 一战使近代金融业快速发展 D. 近代银行发展有浓厚的封建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由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的银行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左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银行,说明近代银行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银行业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故A排除。当时一战已经结束,而且仅凭材料中的银行的创办人数据并不能得出金融业快速发展的结论,故C 排除;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的银行占多数,这无法说明近代银行发展有浓厚的封建性,故D排除。‎ ‎1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废除科举 B. 农业衰退 C. 重利轻义 D. 实业救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投身于近代工商业反映了实业救国的社会现象,故D正确;张謇和废除科举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而非农业衰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利轻义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14.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 A. 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B. 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C. 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D.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时间1872到1875年可以看出中国此时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题干中“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可以看出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践行中体西用思想,D正确;加强中外友好往来不是洋务运动的初衷,A错误;“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不符合改革传统教育制度的说法,B错误;材料中学习“《孝经》和圣谕”是维护封建思想统治的需要,不是宣扬中华传统文化,C错误。‎ ‎15.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B. 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C.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D. 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显示出民用企业分布是东北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但国防工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说明了这种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故选C。材料中布局的目的是从经济角度出发,不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A错误;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布局并没有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B错误;当时中西部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并不是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D错误。‎ ‎16.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年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又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1978年又变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本题答案选择的是C项。封建剥削制度不符合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事实,A错误;土改之后是农民土地所有制,B错误;互助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形式,不是1949年的土地形式,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纵观整个材料,“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是本题的题眼。要注意是一个时间段,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点,‎ ‎17.《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土地改革的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私营企业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直接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故A正确;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时,私营企业早已消亡,故B错误;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不够准确,故C错误;土地改革进行的时间是1950年,时间与题目不符,故D错误。‎ ‎【点睛】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8.“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A.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B.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D.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D ‎【解析】‎ ‎【详解】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追求高指标,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正确;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的是人民公社化,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规律,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故B项错误。“滴滴汗珠变钢水”可知民歌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规律,最终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C错误。‎ ‎19.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邓小平理论 B.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一国两制”‎ D.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提出“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策略,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政策,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故D项正确;A中国有企业改革是1984年提出,排除;B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排除;中国特色最早的提出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C错误。‎ ‎20.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 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全形成 C. 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 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C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中共十四大提出,21世纪初基本建立,排除A;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全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B错误;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是1984年,排除D。‎ ‎21.“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B. 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54年”可知是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体现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C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不是说明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A错误;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是中国工业化的特点,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D错误。‎ ‎22.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 传统服饰从丑陋走向美观 B. 民族服饰吸收欧美的风格 C. 男尊女卑的思想彻底消失 D. 女性普遍走向了思想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传统服饰也并不是丑陋,而是更适合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故A项错误;民国时期的旗袍吸收了欧美的服饰风格,体现了民族服饰吸收欧美风格的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与男尊女卑思想无关,并且彻底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女性普遍走向了思想独立,故D项错误。‎ ‎23.据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这些情况 A. 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B. 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C. 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反映了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半殖民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说明国人对西方文明从排斥到逐步接受的思想过程,实质上体现出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电灯是19世纪末传入中国,“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时间不符合,A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国人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思想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近代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半殖民化,D错误。‎ ‎2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 A. 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B. 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C. 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D. 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作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B项“已经”说法错误,排除;C项“已经确立”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是在辛亥革命时期,D项排除。‎ ‎25.学者评论近代中国某一报刊:“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该报刊应是 A. 《昭文新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时务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反映了该报刊属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报刊,《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刊,符合题意,故D正确;《昭文新报》是1873年8月在汉口创刊,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新青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报刊,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故B错误;《民报》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报刊,故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戊戌变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四大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 ‎ 官营手工业借用政治特权占据强大的垄断地位,国家又掌握着对流通领域的控制,这一切使得私营手工业在劳动力、原材料、市场、技术设备等方面均处于被挤压的劣势。而控制着大量资源的官营手工业的许多产品却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因而也限制了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私营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赵屹《浅析明代官营手工业组织管理机制》‎ 材料三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 ‎——《商君农战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点和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思想?结合所学概括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答案】(1)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 特征: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2)特点:拥有强大的经济特权;产品主要满足政府的需要;缺乏扩大市场的动力。‎ 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创新;阻碍了私营手工经济的发展。‎ ‎(3)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4)思想:重农抑商;消极影响: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可以得出,所述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特征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据材料“官营手工业借用政治特权占据强大的垄断地位”、“控制着大量资源的官营手工业的许多产品却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因而也限制了市场的扩大”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官营手工业的影响加以回答即可。‎ ‎(3‎ ‎)据材料“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草市的配套服务设施如餐饮住宿等比较完备,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4)第一问,由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可以得出其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及可。‎ ‎27.1900年马应彪在香港成立先施公司,主营百货、旅馆、游乐场等业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二价与全球货 ‎1917年10月上海先施公司在南京路正式营业,“先施”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其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挚、不掺假。先施公司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学习西洋百货业,在中国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先施还每年举办让价促销,让顾客们感到“不二价”绝非僵硬。‎ 材料二 新产业与女营业员大型综合商场的“吃喝玩乐俱全”源于先施公司将娱乐和商业捆绑,其每设一个商号都以酒店或娱乐中心配套。此外还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 先施公司是聘用女营业员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招聘女营业员的启事张贴月余无人应聘,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和两个妹妹主动请缨担任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先施“三个女人同台站”的新闻震动上海。‎ 材料三 创伤与新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先施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概括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材料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思潮?‎ ‎(3)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答案】(1)条件:世界市场的形成;民国建立,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6分)‎ ‎(2)特点:重视学习与创新;讲究诚信;促销手段多样;涉足多行业。时代特征:中西文明碰撞交汇;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妇女解放。(10分)‎ ‎(3)因素:战争破坏;外商排挤;民族独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实现了资本、商品、服务、技术等的全球化流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采取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华 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赢得了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 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得出讲究诚信;“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得出涉足多行业;“学习西洋百货业”“聘用女营业员第一个‘吃螃蟹者’”得出善于学习创新公司经营模式。第二小问特征,从近代中国受西方工业文 明的冲击角度分析,也就是中西文明的交汇。第三小问社会思潮,材料一中上海先施公司的发展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潮,材料二新产业与女营业员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 ‎ ‎(3)侵华战争期间经营环境剧烈变化,公司在夹缝之中艰难发展;抗战胜利之后,美国货大量倾销中国,经营困局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公司性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推行灵活务实的经济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公司面貌发生变化。‎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说明:若学生以“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建国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也可。‎ ‎【解析】‎ 根据不同时期的相关习俗的热词:“中山装”“票证”“绿军装”“喇叭裤”“上网、休闲装”“网购”等等可以提炼一个论题: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然后结合所学,说明不同时期我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最后总结说明: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幸福,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9.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答案】(1)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 ‎(2)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 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 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4)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若言之有理,同样给分)‎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的信息可知是过度消费;依据材料一“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的信息可知是追逐时髦;依据材料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的信息可知是违礼逾制。‎ ‎(2)原因:依据材料二“民国元年”“1912至1919年间”的时间信息和所学从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以及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回答。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二“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的信息可知是民国政府的推动;依据材料二“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的信息可知是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依据材料二“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的信息可知是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的观点人选一个,然后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比如移植性指:可以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信息从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回答。变异性;结合所学从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分析作答;传承性:依据所学从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角度回答。‎ ‎(4)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习俗的变化实质、习俗的变迁的因素以及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等思考回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