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68 KB
  • 2021-08-30 发布

2018届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经济建设、思想理论 学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统一大业与外交 ‎[专题知识线索]——————专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线索2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使“一国两制”理论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 线索3 新中国的外交: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考向一 从唯物史论角度考查《共同纲领》的特点 ‎1.(2015·安徽文综)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限定,故A、B、D三项错误。选C项。‎ 考向二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2.(2014·高考江苏单科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据题干“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信息,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 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 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未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 D项错误。‎ ‎[主干提炼]‎ ‎1.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治制度的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等领导人发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趁机兴风作浪,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3)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①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②两岸关系的发展: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两岸实现“三通”。‎ ‎[重难拓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国家的性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议政是这一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一个中国是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1.(视角: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  )‎ A.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各项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 ‎2.(视角: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解析:选C。从表格的内容来看,在1947年到1997年的50年间,我国的地方管理政策进行了多次创新,基本适应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的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的管理理念。所以应选C。‎ ‎3.(视角:两岸关系的发展)1986年3月,国民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  )‎ A.对大陆仍怀有敌意 B.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C.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 D.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 解析:选C。材料体现不出对大陆仍怀有敌意,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国民党推行的“政治革新”只涉及民间方面,并未涉及接受“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表明是有条件开放,故C项正确;两岸交往是逐步放开,是双向的,单纯理解为“自信”失之偏颇,故D项错误。‎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向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2016·高考课标全国Ⅰ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改善了关系,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才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A、D 两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故C项错误。‎ ‎[主干提炼]‎ ‎1.新中国建立初期 ‎(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③意义: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 ‎②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于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③发展:1978年12月中美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 ‎(1)政策:不结盟、对外开放。‎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创设良好环境。‎ ‎(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重难拓展]‎ ‎1.四大角度解读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 ‎(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 ‎(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 ‎2.现代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成因、目的 特征 成因 目的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1)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 ‎(3)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 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安全 ‎20世纪 ‎50年代 中期至 ‎60年代末 ‎“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 ‎(1)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而独立 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 ‎70年代20世纪 改善与美国等国的关系 ‎(1)美苏争霸,美趋守势 ‎(2)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 ‎(3)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等 ‎20世纪80年代后 不结盟、对外开放 ‎(1)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1.(视角: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 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 B.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 C.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D.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1953年,当时处于冷战之中,材料中列举的事件共同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项。‎ ‎2.(视角: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选B。由材料中“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可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此外交方针使新中国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并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故选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与材料信息相悖,故A项错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内涵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故D项错误。‎ ‎3.(视角: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解析:选A。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故C项错误。我国建国初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故D项错误。从题干“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段属性”可以看出A正确。‎ ‎4.(视角:新中国外交成就)“中国人感到在会谈中赢得了一大胜利。他们在公报中只作了最小限度的让步;而美国则面临微妙的任务:即作为执行一项最终撤出台湾的长期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行实现其减少驻台美军的承诺。在至关民族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为了中美和解而出卖原则。”此次中美“会谈”(  )‎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取得了中美两国建交的成果 解析:选B。本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题意,联系所学知识,题干中描述的“会谈”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会谈,据此分析:A时间顺序错误,故排除;B 符合题意,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出现第三次建交热潮;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说法与史实不符,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元旦,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 ‎(1)革命性:①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 ‎(2)结盟性:①“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目的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出发点。②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对点训练】(2017·江西第二次联考)1956年,我国先后与叙利亚、也门、埃及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我国与斯里兰卡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我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外交事件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国外交原则得到亚非认可 ‎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 D.朝鲜战争美国被中朝击败 解析:选A。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故选A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是材料现象的结果,故B项错误;建国初期中国国际地位并未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朝鲜战争美国战败与材料中新中国新建交国家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1.(视角:新中国外交的特点)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体现出的显著特点是(  )‎ 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倡导睦邻友好,推进周边外交 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功,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 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仍然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冲击两极格局,故A项错误;谋求周边稳定指的是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与万隆会议无关,故C项错误;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与万隆会议无关,故D项错误。所以选B。‎ ‎2.(视角:从借鉴角度考查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1954年宪法制定前毛泽东要求借鉴苏联、东欧各国、法国以及中国近代宪法。A项和B项都比较片面,故A、B项错误;材料与确立社会主义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宪法的制定借鉴了历史上和世界各国的法律文献,故D项正确。‎ ‎3.(视角:民主政治的演变)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此图表明新中国(  )‎ 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C.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 解析:选B。我国政协制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正式形成,故A 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数的不断增加,说明了爱国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力量”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我国的民主政治依然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之中,故D项错误。‎ ‎4.(视角:台湾问题的特点)中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  )‎ A.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B.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 C.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 D.应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 解析:选A。据材料“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可知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故选A项。‎ ‎5.(视角:中美关系发展历程)1960年,美国中情局发表60年代中苏关系变化前景的预测报告:“双方都会继续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互利中寻找到凝聚力量。对中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依然依赖于苏联……”就这一时期而言,该报告(  )‎ A.低估了“一边倒”方针的作用 B.误判了中苏关系的走向 C.加速了越南战争的结束 D.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题干材料中的预测主要是基于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作出的,因此它并未低估“一边倒”方针的作用,故A项错误;1958年中苏开始交恶,整个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才开始缓和,故B项正确;越南战争本质上是美苏冷战对抗下的局部热战,中情局预测中苏将加强合作,只会更加激化两大阵营的矛盾,不利于战争的结束。故C项错误;该报告预测中苏将加强合作,冷战背景下的两大阵营对抗,不可能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故D项错误。‎ ‎6.(视角: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政策实行   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 解析:选B。材料中1970年的中国与1965年相比,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上升,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下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恶化,迫使中国调整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外交政策,从而导致上述状况变化,故选B。对外开放政策实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项错误;此时中美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中国对外关系尚未出现重大的突破,不可能形成外交新局面,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7.(视角: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相比,新中国70年代末以来在法制建设上有哪些新变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从晚清政府经济政策、国人意识、西方列强要求及当时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清末背景角度思考作答。“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修订法律的背景”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从“文革”影响、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及经济发展等回答。此外,结合相关所学还可以从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相同之处”‎ 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改旧与立新相结合、设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结合相关所学可从遵循法治理念、属于社会主义法制、法律涵盖面更广、注重经济立法和注重结合国情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背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文革”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共同之处: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改旧与立新结合;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 ‎(2)新变化:遵循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制(若回答“自主立法”、“保障人民权利”酌情给分);法律涵盖面更广;注重经济立法;注重结合国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