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乌鲁木齐市八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 手工业技术成熟 B. 形成礼乐制度 C. 氏族已不复存在 D. 出现早期国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贵族墓地”“玉礼器系统”等信息可知,当时已经存在贫富差别和阶级区分,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可能出现早期国家,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西周时期形成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氏族已不存在,排除C项。‎ ‎2.汉武帝时,朝廷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朝廷这种做法 A. 强化了宗法制度 B. 完善了中央官职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结束了郡国并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任命一些封君担任太常官职,使他们每次侍奉宗庙不谨而获罪乃至被除爵”可知,朝廷力图通过借口侍奉宗庙不谨使其获罪以削弱诸侯势力,故答案为C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中央官职的完善,排除B项;汉武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封国,但并不能说明结束了郡国并行体制,排除D项。‎ ‎3.据载,唐太宗广收天下儒生,修前朝史书以资政,倡导国学,培养经世人才,广建孔庙,褒扬名儒。据此可知,太宗一朝注重 A. 尊儒抑道 B. 经世致用 C. 文德治国 D. 客观评史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倡导国学”“广建孔庙,褒扬名儒”等信息可以看出,太宗一朝注重以文德治国,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道教或道家的态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是反映对历史的评价方法,排除D项。‎ ‎4.唐政府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经营。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管理。据此可知当时 A. 领土主权受蕃商严重侵犯 B. 朝廷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C. 外贸发展瓦解了市坊制度 D. 海陆“丝绸之路”繁盛 ‎【答案】B ‎【解析】‎ 根据“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经营”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朝廷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故B正确;A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市坊制度的瓦解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经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下表是宋代治平年间二税(夏税和秋税)总额及蠲免(免除)的统计数字表。宋政府此举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 结束了贫弱局面 D. 推动了租佃制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北宋政府蠲免数额在二税总数中所占比重平均为10%左右可知,政府赈灾的力度比较大,这一做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故答案为B项;宋代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排除A项;三冗现象是导致贫弱局面的重要因素,蠲免并不能结束宋朝积贫积弱局面,排除C项;租佃制的形成源于土地兼并增多,和题意无关,排除D项。‎ ‎6.明代某思想家指出:“身也者,天下万物之本”,认为“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提出“尊身”、“爱身如宝”等主张,这一主张 A. 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B. 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 C. 彻底批判了理学纲常思想 D. 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 ‎【答案】A ‎【解析】‎ ‎“尊身”、“爱身如宝”体现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一主张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A正确;古希腊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尊身”、“爱身如宝”体系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不能反映“个人主义”泛滥,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尊身”、“爱身如宝”,联系所学人文主义的含义分析解答。‎ ‎7.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B. 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 C.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D. 市镇的文化功能凸显 ‎【答案】C ‎【解析】‎ 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表明明朝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C正确;新的生产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A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文化功能,排除D。‎ ‎8.清康熙帝多次请黄宗羲出山未能如愿,便命令当地巡抚到黄宗羲家里,把黄宗羲写的书认真抄来,送入宫内以供自己拜读。黄宗羲有所感动,他让儿子黄百家进入皇家修史局,帮助完成修《明史》的任务。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汉族知识分子的妥协 B. 汉儒成为清朝的政治主导 C. 反封建民主思想衰落 D. 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把黄宗羲写的书认真抄来,送入宫内以供自己拜读。黄宗羲有所感动”等信息来看,黄宗羲有所妥协是因为康熙帝认同儒家文化,因此实质上反映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政治主导”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但他的思想不是反封建民主思想,排除C项。‎ ‎9.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可知这等于接受了由外国人协商关税税率的原则,是对于国家关税主权的出让,所以B符合题意;A选项不符合史实,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CD。‎ ‎10.下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位买办唐廷枢创造的“历史第一”,其个人简历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 民族工业占经济主导 C. 外国资本输出增加 D. 儒家义利观彻底改变 ‎【答案】A ‎【解析】‎ 唐廷枢作为知识分子投身于创办实业,反映出当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国资本的输入状况,排除C项;D项中的“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排除。‎ ‎11.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该现象表明 A. 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 B. 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 C. 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 D. 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派在思想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实践上极力推祟孔教,说明维新派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反映出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故D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B项不符合“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宗旨,C错误。‎ ‎12.1916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撰文称:“其欲独尊一说,以为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此于理论上决为必不可能之妄想,而事实上惟于较长期间不进化之社会见之耳?陈独秀意在 A. 反对历史循环论 B. 批判封建伦理 C. 推动白话文运动 D. 传播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陈独秀的语句是反问,即否定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批判封建伦理,要改革旧文化,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故选B。材料中陈独秀是对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处于独尊地位的现象作出评论,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3.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人都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深刻思考中国的革命和未来。这反映出五四运动 A. 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B. 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民族解放的新武器 C. 标志着中国人民救亡意识的觉醒 D. 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都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可知,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需求民族解放的道路,故选B ‎。民主科学思想不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排除A;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在甲午战争后就已经有了民族的救亡意识,排除C;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 ‎14.据载,1934年1月,“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752人,占69%;兴国识字组员22519人中,男子9000人,占40%,女子13159人,占60%。许多妇女做了小学夜校校长和教育委员会或识字委员会委员”。可见,这一时期的苏区 A. 妇女开始走向并融入社会 B. 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形成 C. 妇女的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D. 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苏区妇女在受教育的权利方面得到了中共的维护,不仅是人数比例超过男生,而且许多妇女还从事了教育部门的行政工作,故选C。材料没有对比1934年之前妇女的状况,A项中“开始”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材料没有与教育理论相关的描述,排除B;材料只能体现妇女在受教育层面的权益受到了一定的维护,但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否发生明显变化,这无法得知,且当时苏区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受文化水平上的限制,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也基本不现实,排除D。‎ ‎15.1937年后,大量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迁至内地;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获得大量美械装备。材料总体上探讨的是,抗日战争客观上 A. 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开发 B. 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 促进了工业布局的改变 D. 减轻了美军在远东压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现的是中国三个维度上的现代化进程,首先是经济上的现代化,“大量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迁至内地”,既保留了实现现代化的种子,又有利于消除地区上经济的不平衡,为中国整体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1938‎ 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推动了政治上的民主现代化;最后是国民革命军大量美械装备的获得,推动了军事上的现代化;综上,故选B。AC只能表现材料的局部,反映经济上的现代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互动关系,无法得出D项结论,且其叙述本身也只能体现为材料的局部,排除。‎ ‎16.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 A. 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C. 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 D. 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答案】C ‎【解析】‎ 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时的言论表达了其促进民主,和平建国的思想,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相关内容,A错误;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B错误;‎1945年8月15日,日本已经宣布投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联系所学重庆谈判的背景分析解答。‎ ‎17.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体现了 A. 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 B. 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C. 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 D. 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原先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地位,后来则改为民主党派的共同参政和议政,尽管这只是行为主体的变化,但也从正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故选A。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共产党早已经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均说明了这一点,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中毛泽东只是将强调的重点转移了一下,但并不否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D。‎ ‎1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翻译苏联新老课程所使用教材及教学计划。其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翻译。这表明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B. “左”的错误正逐渐扩大 C. 工业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D. 照搬苏联经验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的“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翻译”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技术性人才,主要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新中国正急于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即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推动了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转变,故答案为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A项;这一现象与“左”的错误无关,排除B项;D项中的“照搬苏联经验”说法绝对,排除。‎ ‎19.1978年9月,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企业—香港商人张子弥创建的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落户,中国工商总局颁发了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牌照,编号为“粤字001号”。这 A. 标志着东莞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B.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趋势 C. 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 D. 说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12月,故材料中东莞在1978年9月的这一创举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故选C。改革开放最初的“试验田”是广东的深圳,排除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趋势的是中国加入WTO,排除B;当时的中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排除D。‎ ‎20.1983年7月,宝安县政府设立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并在《深圳特区报》上刊登招股启事:“欢迎省内外国营集体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入股……,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红。”这表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B. 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C. 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D. 经济改革在探索实践中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联合投资公司的招股启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变动,体现的是经济改革的探索实践,故D正确;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A;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合法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所有制体制问题,并非强调对外开放,排除C。‎ ‎21.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战争的起因并不是表面上大家公认的雅典破坏停战协定的行为,而是基于斯巴达的忧虑与恐慌:雅典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此论断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若避免此现象,世界各国应注重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杜绝各国矛盾冲突 C. 承认彼此的政治制度 D. 提高自身综合国力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而是基于斯巴达的忧虑与恐慌:雅典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应注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合作共赢,才能消除“修昔底德陷阱”导致的猜忌,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力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是政治制度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提高自身综合国力不能解决“修昔底德陷阱”,排除D项。‎ ‎2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恩格斯这一论述意在说明罗马法 A. 未能随帝国的扩张而适时调整 B. 某些理念具有普世的永恒价值 C. 坚持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原则 D. 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时,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对后世的资本主义产生了影响,其法律理念具有普遍性意义,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渊源,故B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不符合史实,罗马法随帝国的扩张而适时调整,形成万民法,排除;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C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近代西方社会广泛运用的是资产阶级法律,不是罗马法,排除。‎ ‎23.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四世要求司祭劝告教民对穷人慷慨,成为一个热情好客又善良的施善者。但到15世纪,教会法学家主张强制性济贫,若教民拒绝给予施舍,则将受到主教的谴责并强制执行。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 教会慈善救济权威彰显 B.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 “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 D. 政教合一国家形成 ‎【答案】B ‎【解析】‎ ‎15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教民经济实力增强,更有条件践行教会要求的对穷人的施舍,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对教民的要求,不是教会本身实施救济,排除A项;这一要求与“教随国定”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变化在政治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 ‎24.罗伯斯庇尔及其领导的雅各宾派都是卢梭的忠实信徒,既崇尚纯粹民主,也力图为实现这种民主而建立一种斯巴达式的没有大贫大富的平等社会。而史学家托克维尔对革命期间的毫不节制的暴力、激进、狂热却深感困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法国大革命 A.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 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C. 凸显和平渐进的特点 D. 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认识和行为使法国各阶层广泛参与革命,凸显对平等的追求,但忽视了个体自由的权利,导致社会动荡,反映出政治理想与革命现实反差巨大,D项正确。A项,法国大革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率先把卢梭的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是美国,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法国大革命中政治理想背离了革命现实,排除。‎ ‎25.1702年威廉去世,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王位,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这表明 A. 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B. 政党政治尚未形成 C. 国王仍有独立的行政权 D. 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答案】C ‎【解析】‎ ‎1702年国王安妮因为个人的好恶就把大批辉格党人换成了托利党人,这是因为当时尽管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但是国王还具有独立的行政权,故选C而排除A;政党政治初步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故排除B;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期,故排除D。‎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26.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部门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D.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答案】C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出工矿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这表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地位日益重要。他们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在这种形势下,1832年议会改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出阶级矛盾的趋于缓和,A 错误;王权开始受到削弱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责任内阁制度出现是18世纪中期,D错误。‎ ‎27.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 A. 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B. 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C. 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 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A项表述不符合史,故排除A。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内阁是总统的咨询机构,权限很明确,故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故选B。‎ ‎28.《全球通史》中记载:“美国福特公司采取了某种大规模生产技术,即制造标准的、可以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这种生产技术 A. 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基本建立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 D. 反映了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制造标准的……零件”、“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可知,这种生产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适应了垄断组织集中生产的需要,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C项;推动工厂制度基本建立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是工业革命,而不是材料中的生产技术,排除B项;根据“19世纪末”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所以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 ‎2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贸易引发的商业竞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信息;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中所说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贸易,而不是奥斯曼帝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0.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改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 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 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 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 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从时间上来看,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B符合题意。A项的“黑奴贸易”是从非洲运到美洲,而不是运到欧洲;C项中“世界市场的形成”,说法过于笼统,因为此时,只能说是初步形成;材料突出是城乡差别,而如果是“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则应是城乡相差不大的,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进程 ‎【名师点睛】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前 提 和 条 件 ‎ 资本 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劳动力 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自然科学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社会环境 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工 业 成 就 ‎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 ‎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 动力机器 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工业结构 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为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 ‎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得以技术改进。开始由轻工业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近代化 ‎ 工业部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 ‎31.‎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追求世俗生活、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这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人公人含蓄、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差异极大。这种差异主要是源于 A. 家族宗法意识 B. 男女社会地位 C. 时代文化心理 D. 国家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处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时期,主人公的性格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作品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长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他们含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故C选项正确;家族宗法意识是影响梁山伯与祝英台性格的因素,不是材料所述差异的主要根源,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男女社会地位与主人公人格意识差异没有必然联系,故B选项错误;国家政治制度是中西差异的主要表现,但不是其根源,故D选项错误。‎ ‎32.“十六世纪不仅很熟悉这一切丑恶的现象,并且也对人文主义者这一类型的人物越来越厌倦。这些人不能不为他们所犯的罪恶和此前落在他们头上的过分的荣誉而付出代价。他们的恶运要求那个国家的最伟大的诗人以一种冷静的和极度轻蔑的声调来描绘他们。”这段话旨在说明当时欧洲 A. 文艺复兴的衰败已不可避免 B. 人文主义者崛起的原因 C. 宗教改革带给人们新希望 D. 民众充满悲观厌世情绪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十六世纪不仅很熟悉这一切丑恶的现象,并且也对人文主义者这一类型的人物越来越厌倦。这些人不能不为他们所犯的罪恶和此前落在他们头上的过分的荣誉而付出代价”可知,文艺复兴的衰败已不可避免,故选A。B项与材料意思刚好相反,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宗教改革,排除C;由材料可知,人民厌恶的是人文主义者,而不是厌恶世界,排除D。‎ ‎33.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这表明伏尔泰 A. 强调天赋人权 B. 保留社会等级 C. 主张精英政治 D. 维护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伏尔泰主张不给于既无土地也无房屋的贫民选举权,这实质上说明伏尔泰主张富有阶层参政,即实行精英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和天赋人权相背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社会等级的信息,故B项错误;伏尔泰主张维护私有制,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34.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A. 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 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胡佛任职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 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面积增长了40%,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胡佛总统面对危机采取了政府干预政策,这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对经济是有限度的干预,不是全面干预,故B项错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没有取得成效,故D项错误。‎ ‎35.下表是1930-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时间 国家 措施 ‎1930年5月 美国 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9月 英国 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 日本 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 德国 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 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表格中的这些措施( )‎ A. 帮助各国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 B.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 C.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 加剧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提高关税、货币贬值的措施,以图转嫁危机,其结果却是加剧了这场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这些措施加剧了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这些措施大大破坏了世界贸易,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C项错误。‎ ‎36.1937年,罗斯福再次当选为总统后对他的助理说:“首席大法官领我宣读誓词,当他读到‘捍卫合众国宪法’时,我心里就在说:‘嗯,但这是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解决危机必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B. 总统在非常时期欲加强其行政权 C. 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D. 最高法院阻挠了总统的新政之路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可见材料强调罗斯福意欲通过加强总统的权力以解决危机,故选B;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7.‎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币、金条,停止黄金的货币流通,美联储以20.67美元比一盎司来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黄金。‎1934年1月15日,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这些举措是为了 A. 推动美元贬值,对外转嫁危机 B. 增加美国黄金储备,推动美元升值 C. 使美国成为黄金储备最高的国家 D. 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黄金价格的变动及经济危机,可以得出美国试图推动美元贬值,提升自身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转嫁危机,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在经济危机中,美国无意增加黄金储备。D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材料无关。‎ ‎38.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 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说明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即可明确这一政策的特点是采用市场关系来调节生产,故D项符合。‎ ‎【考点定位】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 ‎39.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A.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B.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D.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斯大林的这句话实质上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开展的农业生产集体化运动,可知这句话是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B正确;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当时苏联农业生产状况的,A表述不恰当,排除;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是肯定的,排除C;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采取肯定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摆脱了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D错误。‎ ‎40.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新技术在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落后,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技术转化动力不足,故答案为D项;20世纪50-80年代,苏联并未发生制度变革,排除A项;材料中苏联的科研取得了重大成就,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研究的方向并未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重点不是科技交流,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改票”是明朝皇帝对内阁上呈的票拟意见进行更改的行为,本身是符合中枢决策程序的。这一现象在崇祯朝最为凸显。崇祯帝“屡发改票”,往往是文官之间的相互弹劾与人事纠葛。君臣之间少有商榷,内阁只凭对圣意的揣摩进行票拟,与皇帝之间不断文移往返,而中枢决策迟迟没有定论。崇祯帝的“改票”行为经常是其单方面要求更改票拟,往往以否定内阁处理意见为指向。同时,这一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更多融入了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在崇祯帝“改票”的过程中,司礼监宦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崇祯帝为了保证司礼监辅佐其“改票”的有效性,对于宦官选拔和考核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阁臣。‎ ‎ ——摘编自李玉文《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材料二 17世纪初期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后,国务的增加使枢密院的规模不断膨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詹姆士一世起,在枢密院之下陆续成立了许多临时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起初委员会的职权仅限于为枢密院会议做准备工作或提供决策建议;渐渐地,在国王的默许下,委员会越来越多地架空了枢密院而获得了行政和决策权力。1640年内战爆发前,外交委员会已成为国王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其职权不仅涉及外交事务,而且涉及几乎所有的重要国务。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其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内阁”。光荣革命前夕,作为一个私密的半官方机构,外交委员会事实上已成为“英格兰中央政府决策的核心所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秘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 ——摘编自樊兆龙《关于英国的枢密院与内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崇祯朝“屡发改票”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英国内阁演变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的中国与英国政治的主要区别。‎ ‎【答案】(1)影响:使决策效率与政府和政令的威信降低;消解了内阁辅政的职能;导致宦官参政;强化了皇权;加剧了政治危机。‎ ‎(2)过程:从枢密院到委员会的建立;委员会提供建议、做准备工作到外交委员会成为主要机构;内阁由秘密转为公开,由御用咨询机构向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过渡。‎ 主要区别: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渐趋确立。‎ ‎【解析】‎ ‎(1)崇祯朝“屡发改票”的政治影响,根据“与皇帝之间不断文移往返,而中枢决策迟迟没有定论”可以看出使决策效率与政府和政令的威信降低;根据“往往以否定内阁处理意见为指向”可以看出消解了内阁辅政的职能;根据“司礼监宦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看出导致宦官参政;根据“更多融入了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可以看出强化了皇权;根据“对于宦官选拔和考核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阁臣”可以看出加剧了政治危机。‎ ‎(2)17世纪英国内阁演变的过程,可以根据“在枢密院之下陆续成立了许多临时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委员会越来越多地架空了枢密院而获得了行政和决策权力。1640年内战爆发前,外交委员会已成为国王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秘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等信息分析得出。联系所学可知,17世纪的中国与英国政治的主要区别是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渐趋确立。‎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通令》除强调各地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应尽快限期开学外,其重要内容还包括: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科教科书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注重小学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目自第三学年始应兼课珠算;中学不分文、实科;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清末各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律废止 ‎ ‎ ——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28年起,南京政府发起“收复教育权力”运动,要求所有外国人兴办的基督教院校到教育部注册,而且,所有院校的领导人必须是中国国籍。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或创立国立大学,它们受南京的教育部直辖,如清华脱离教育部和外交部的联合监督,只归教育部管辖,并且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改革。从1933年开始,大学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 ——摘编自费正清《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1949—1952年,全国小学由34.7万所、学生2439万人,增加到52.7万所、5110万人;普通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由5216所、学生126.8万人,增加到6008所、312.6万人;高等院校学生由11.7万人,增加到19.1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由107人增加到627人。各级学校专任教师由93.5万人增加到159.1万人。业余教育、职工培训、扫盲工作也都普遍展开。‎ ‎ ——摘编自郭大钧、耿向东《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原因。‎ ‎【答案】(1)意义: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成为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稳定全国教育秩序。‎ ‎(2)特点:高等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强化政府的统一领导;与国内反帝斗争相结合。‎ ‎(3)原因: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借鉴苏联的经验;中央政府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解析】‎ ‎(1)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中的“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科教科书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可以看出反封建的民主精神,联系所学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初颁布的《通令》可知,有利于稳定全国教育秩序。‎ ‎(2)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教育发展的特点,根据“它们受南京的教育部直辖”可以看出强化政府的统一领导;根据“要求所有外国人兴办的基督教院校到教育部注册,而且,所有院校的领导人必须是中国国籍”,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与国内反帝斗争相结合。‎ ‎(3)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借鉴苏联经验、中央政府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等方面来回答。‎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小说《堂吉诃德》分两部分出版于1605年和1615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堂吉诃德是个没落绅士,因看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游侠骑士去当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并许诺将来征服个把海岛后就封他作海岛的总督。主仆二人在游侠过程中,巧遇某对夫妇到美洲去赴任,又多次听说国人在西洋发了大财。‎ 第一次出游时,堂吉诃德将一家客店当作城堡求城堡主人按照《圣经》规定的仪式给他举行骑士受封。第二次出游时桑丘·潘沙赴任海岛总督,他断案如神,执法无私,明鉴万里,改革弊政,废除酷刑,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受到人们的颂扬。第三次出游,被朋友化妆的“白衣骑士”打败后结束出游,临终时才焕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并嘱咐外甥女不得嫁给骑士,否则就要取消她的财产继承权,遗产全部收回,拨给教会充做宣传费用。‎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任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概述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 情节1:堂吉诃德要去当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以及桑丘对担任海岛总督的渴望。‎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 西欧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其核心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肯定,其内涵是对人性讴歌,肯定了人的欲望,歌颂了自然的人性。‎ 人文主义精神抨击了教会贵族的腐败、贪婪,解放了思想,动摇了天主教神学权威;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但人文精神影响范围有限;对人文精神的过度推崇容易导致私欲的泛滥和社会混乱。‎ 示例二:‎ 情节2:堂吉诃德与桑丘多次遇见国人去美洲赴任及了解到不少国人在美洲发了大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概述和评价:‎ ‎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率先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葡萄牙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之路;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西班牙殖民者开始了对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在美洲开矿、开辟种植园,掠夺了大量财富。‎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居民屠杀、掠夺的基础之上的,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示例三:‎ 情节3:唐吉诃德临终时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并嘱咐外甥女不得嫁给骑士。‎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衰落。‎ 概述和评价:‎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但并未将这些财富转化为资本;同时价格革命也加速了西班牙封建制度的衰落;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地位,封建制度危机加深。‎ 西欧骑士阶层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客观上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追求民主而斗争,西欧开始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示例四:‎ 情节4:要求城堡主人按照《圣经》的仪式给他举行骑士受封,要收回遗产拨给宗教作宣传费。‎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前期欧洲宗教改革及宗教的影响巨大。‎ 概述和评价:‎ 中世纪天主教会在西欧建立了黑暗的神权统治,随着文艺复兴对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对天主教会的贪婪、腐败十分痛恨,宗教改革运动由此产生,其核心是因信称义。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壮大,新的成熟的信仰体系尚未建立,故天主教会及宗教思想依然在西欧具有强大影响力。‎ 宗教改革打碎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发展了人文主义,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由于新的信仰体系尚未形成,教会的信仰体系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与规范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人的精神依托。 ‎ 示例五:‎ 情节5:桑丘•潘沙赴任海岛总督后断案公平合理且机智,改革弊改,废除酷刑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西欧国家新兴阶层对民主与法制的追求。‎ 概述和评价:‎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法制的斗争。‎ 西欧人民对民主与法制追求,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动摇了西欧封建专制统治与教会神权统治,促进了西欧社会发展。但西欧资本主义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还不够成熟,其信仰体系、理论体系尚未系统化。‎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堂吉诃德要去当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以及桑丘对担任海岛总督的渴望。”反映了近代早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堂吉诃德与桑丘多次遇见国人去美洲赴任及了解到不少国人在美洲发了大财”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求城堡主人按照《圣经》的仪式给他举行骑士受封,要收回遗产拨给宗教作宣传费”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 本题以小说《堂吉诃德》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44.材料最初的史官是巫祝者的兼职,占卜、祭祀、记事,各项职事集于一身,史官往返于神事与人事之间。史官一身多职的状况在秦汉以后慢慢发生了变化,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魏晋时期著作官制确立,修史机构、组织编制、撰注制度均已形成,经过唐太宗的改革,别置史馆于禁中,宰相监修国史,置兼修国史、直馆等史职,另设起居郎、金人记事记言,集注起居,形成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从汉到唐,私家修史之风极盛,但是,在私家修史之风盛行的同时,国家正式的修史机构也在不断发展,撰修正史的权力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后完全由官府所垄断。 ——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l)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l)特点:史官的设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由兼职史官到专门史官;史官由一官多职到专职修史;专设史馆修史;由民间、官府皆可修史到官府垄断修史。(答出4点即可)‎ ‎(2)意义:保留传承古代历史文化;强化、制约王权;点评时政,惩恶扬善,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秉笔直书、书法无隐的著史风格影响后世。‎ ‎【解析】‎ ‎(l)特点:根据“最初的史官是巫祝者的兼职,占卜、祭祀、记事”“从汉到唐,私家修史之风极盛,但是,在私家修史之风盛行的同时,国家正式的修史机构也在不断发展”概括得出史官的设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根据“史官一身多职的状况在秦汉以后慢慢发生了变化,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得出由兼职史官到专门史官,史官由一官多职到专职修史,专设史馆修史;根据“撰修正史的权力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后完全由官府所垄断”得出由民间、官府皆可修史到官府垄断修史。‎ ‎(2)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保留传承古代历史文化、强化、制约王权、点评时政、惩恶扬善、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