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作业)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后汉书·祭祀》载:“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据此可知 ( D )‎ A.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 B.商周时期监察制度已具备雏形 C.上古先贤倡导道德教化、诚信治民 D.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 解析:材料介绍了印玺的由来和它确保“持信”的功能,表明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故选D。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是在商朝,A项错误;商周时期的监察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介绍了印玺的由来,C项错误。‎ ‎2.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时誓师说:“济济有众,咸听朕言。……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这表明( C )‎ 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禹君主专制地位的确立 C.禹已掌握最高王权 D.“禅让”观念的消除 解析:从“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可以看出当时众多的邦国均受禹的控制和领导,故选C。“禹传子,家天下”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A项错误;“禹在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出征三苗”描述的是禹率军出征的情形,而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的特征,B项错误;“禅让”是指最高统治权力更替的一种方式,题目所描述的是禹领军作战的情形,两者不相符,D项错误。‎ ‎3.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 )‎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得出有利于文化的整合,故A项正确;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法令制度,而不是指分封制吸收当地的法令制度,故B项错误;扩大统治的疆域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没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传播西周的思想文化,故D项错误。‎ ‎4.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缴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材料说明西周( A )‎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 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 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 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 解析:根据材料“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知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故选A。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力,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继承问题,C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控制是微弱的,依靠血缘关系和周天子权威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 ‎5.(2019·太原模拟)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王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B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由材料中血缘相近的被称为“子”可见宗法制尚未形成,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 ‎6.(2019·石家庄调研)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 盖耕稼城郭之国,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尽灭之,以与周之诸侯并存;而此诸邦亦力不敌周人,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A.异姓封国已显露出反叛之心 B.推行分封实际是西周势力的拓展 C.西周的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 D.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西周已经出现 解析:据材料可知,周人无法灭掉“耕稼城郭之国”,只能分封这些国家为诸侯,而“耕稼城郭之国”也不敌周人,只能以周王为“共主”,西周通过分封这些“耕稼城郭之国”扩大了西周的势力范围,B项正确。A、D两项出现于西周后期,C项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形成。‎ ‎7.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C )‎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解析:这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有利于将青铜文化等中原文化传播至边远地区,故C项正确。异姓诸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的手工生产尚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华夷观念,并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8.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D )‎ 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 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C.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 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 解析:据材料意思可知,西周初期周王室势力强大,各诸侯国都听命于周天子,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强大起来,大国间的争霸以及其他事宜都不一定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故选D。“华夷”指的是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与材料意思不符,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王权只是衰微,并非其影响已经不复存在,B项错误;契约关系是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而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属于森严的等级、隶属关系,C项错误。‎ ‎9.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C )‎ A.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 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C.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 D.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原则,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并对后世产生影响,故选C。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宗法制出现以前就已经实行,A项错误;“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儒家伦理观念,B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是家族内部关系,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 ‎10.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 ( A )‎ ‎ 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解析:“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使权力平稳过渡,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选A。根据“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可以判断是西周时期,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因而不符合材料时间,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C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表明西周实行血缘政治,D项错误。‎ ‎11.“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 A )‎ 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 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周人的天命迁徙理论已经具有较强的“王权神授”特色,而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正是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A项正确;商周时期,王朝内的权力传承凭借血缘,而王朝更迭的依据为军事实力,故B、D两项错误;“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发生在秦朝及以后,故C项错误。‎ ‎12.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向“帝制”发生于( C )‎ A.夏商 B.西周 C.春秋战国 D.明清 解析:结合题干中关键信息“封建、帝制与民治”可知与之对应的阶段为“分封制阶段、君主专制阶段以及民主共和国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阶段的主要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宗法制,其特点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架构,即家国同构。由分封制向“帝制”转变应为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 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由“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可知,以宗法制为依托;由“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可知,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由“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可知,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第(2)问,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外部”根据材料二“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概括;“内部”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改革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判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判将,而无判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据材料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 第(2)问,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据材料二“文、武之道尽矣”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第(3)问,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结合所学可得出实行郡县制和官僚制度。‎ 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 ‎(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