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命题人:田兰惠 审题人:杨德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2个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2.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3.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教授指出,秦朝的失败除暴政外,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有关,特别是秦与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的矛盾更为尖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由此推断,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A.消除了君主专制带来的暴政 B.实现了不同文化区域的同步发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D.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
4.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
A.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 B.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C.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 D.民主政体形式多样
6.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7.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当时英国( )
A.缺乏对公民权利保护 B.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C.最终确立责任内阁制 D.向程序性民主迈进
8.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9.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10.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1. 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家”。李泽厚此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 )
A.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12.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 走苏俄革命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
13.1937年,将介石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使我们的民族做一个堪与各国并立于世界的民族。”据此可知( )
A.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B.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民族意识的觉醒关系抗日大局 D.抗日民族统--战线尚未建立
1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B.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C.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
D.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
15.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16.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1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18.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高频词
会议
社会
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①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②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③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④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A.① B.② C.③ D.④
19.1991年3月,台湾当局通过《国统纲领》,表示同意要“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共同开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成立两岸统一协商机构,依据两岸人民意愿,秉持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公平及军队国家化的原则,共商统一大业”。这说明当时( )
A.两岸“三通”最早提出 B.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C.“九二共识”得到认同 D.“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20.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21.1950年起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几乎中止。1972年至1976年间,大约有1.2万名美国人访问了中国,其中95%由非政府组织——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联系安排;中国也有700多位科学界、教育界人士访问了美国。可见( )
A. 中美建交打破两国隔绝状态
B.两国关系改善推动文化交流
C.民间组织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中坚力量
D.教育文化界人士开启了中美关系破冰之旅
22.据统计,二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大约有164场,其中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战争占94%,如中东阿以战争、南亚印巴争端、东南亚的越南入侵柬埔寨战争。这些局部战争( )
A.都是美国的霸权政策导致的 B.超越了冷战政策设定的方向
C.都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 D.多带上了东西方冷战的色彩
23.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B.战争与革命再次成为世界主题
C.俄罗斯与中国结盟挑战美国霸权 D.美国丧失干涉地区冲突的实力
24.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使民族工业失去了存在价值
B.反动派是真正维护民族基础的力量
C.挖掉“民族基础”、开拓“世界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步
D.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暴露了它的自私与短见
25.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
时间
1684年
1689年
1701年
售价(荷兰盾/磅)
80
7.75
2.32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D.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26.下面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该表反映出晚清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37.4
——
58.3
1.7
1893
28.4
0.1
58.4
2.5
1903
17.2
14.7
32.9
8.0
A.传统手工业急剧衰败 B.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C.已形成合理经济布局 D.经济受到列强掠夺
27.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37~1913年),通过“摩根体制”把美国企业资本的1/4集中到自己麾下,一批科学家为之所用,并曾以一己之力拯救1907年金融危机。华尔街有个说法:“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大企业时代到来导致金融危机 B.垄断资本操控了政治生活
C.摩根成为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D.垄断组织顺应了时代需求
28.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9.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 )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30. 1898年孙宝碹写道:“澳洲土蜂无针。自窝蜂有针者入境,无针者不数年灭。余为之掩卷动色曰: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种、红种其危哉!”这表明他( )
A. 反对种族歧视政策,主张种族平等 B. 从生物学实例得出了不合理认识
C. 接受进化论,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 D. 认同革命思想反对盲从盲信现象
31. 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 )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32.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第II卷(综合题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8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坏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岐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オ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向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枳、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枳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10分)
3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年
师夷长技 洋布 洋火 兴民权 革命……
1912—1949年
共和约法 民主科学 实业救国 她……
1949—1978年
列宁装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 粮票……
1978年以后
专业户 乡镇企业 村民委员会 股票 互联网……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10分)
长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1-5 BDDBC 6-10 DDCAD 11-15 CCCBD
16-20 BCBBA 21-25 BDACD 26-30 BDBBC 31-32 CD
33.(22分)(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影响;制宪过程艰难曲折。(6分)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8分。答出4点即可)
(2)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制宪及实践中,注意借鉴和学习别国经验,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并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形式;有利于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6分)但教训也是深刻的,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到破坏,人权意识的淡薄等,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2分)
34.(20分)
(1)不同:中国古代世界主义是华夏优越前提下强调协和万邦的对外关系实践(或:华夏文明优越、中国地处世界中心);中国近代世界主义则是民族贫弱基础上追求民族平等、世界和平的中外关系理想(或:强调民族平等,反抗侵略压迫)。(2分)
原因:古代农耕经济繁荣;专制集权统治日益强化;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若考生回答大一统王朝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天朝上国观念或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可酌情赋分);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峻,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使命;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或: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对历次侵略、一战暴露出的西方民族主义暴力性的反思。(共8分,每点得2分,答出4条即得8分,若仅限于某一个时期作答,最多得4分)
(2)共同内涵:强调民族平等与和平合作;强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矛盾(或:协调统一);强调个人或国家对世界发展的责任。(3分)
意义:有利于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更好的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一点2分,两点5分,三点7分;但若只涉及一个领域最多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5.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2分)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和、约法、民主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
20世纪90年代,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8分)
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2分)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
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8分)
示例三: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2分)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
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