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8.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测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3. 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A. 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 B. 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C. 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D.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4.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地方无选举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5.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谈道:“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了(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
6. 下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分封制度 C.增加财政收入 D.增强王国势力
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8.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9.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位置。以下关于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 机构臃肿,冗员众多
C.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 所掌仅限于各种军务
10.近代中国某一条约“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签订该条约的战争()
A. 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C. 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D. 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2.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
13.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 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 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14.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在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说:“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为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出现“革命后的专制”,此前孙中山等人所做的努力是( )
A. 提出了三民主义 B. 颁布《临时约法》
C. 改组中国同盟会 D. 发起了护国运动
15. “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
A.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16.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下表所列相关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② 细菌战、毒气战
③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③④②①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17.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8.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卖国军阀之暴虐;……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该宣言发表于( )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9.下表摘引了一部关于某支人民军队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 录
二
“红军主力,保卫中央苏区”
六
“艰苦奋斗,率先达到陕北”
十二
“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
十六
二十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国共破裂,武装反抗” B.“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
C.“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 D.“雄关漫道,战略转移的先锋”
20. 毛泽东指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这表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
A. 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
C. 与人大职能有很多重合部分 D. 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
21. 某校学生制作了主题为“改革与革命赛跑”的时间轴,其中“?”处应填写的是
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 维新变法思想产生
C.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 D. 提出三民主义主张
22.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依据这次会议的精神,中国共产党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C.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D. 发动了湘赣两省边界的秋收起义
23."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2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引起热烈反响。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D. 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5. 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民党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
C.正面战场战略战术运用灵活 D.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26.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 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27.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8. 黄埔军校在初次招生时,即确定按省区分配招生名额,第一期毕业生来自22个省份,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这和当时许多军队乃至军校以地方集合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当军校出现同乡会小组织时,遭到严令禁止。这种做法
A.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利于树立统一完整的国家意识
C.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表明革命首要目标是实现统一
29.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此后,由于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30.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B. 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C. 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D. 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
二、非选择题(4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
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3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10分)
3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10分)
材料一:袁世凯手握北洋军重兵,背靠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支持,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皆势雄力厚,武昌失守不久,便派兵南下攻占汉阳,在英国领事策划下,与独立各省代表谈判,以“拥袁当政”为条件达成停战协议,然后通电南京,以派兵镇压要挟临时政府;而当时武昌起义的成功,虽为黄兴等革命党人组织策划,却只是对武汉守军的一次策反,南方各省的独立之举更是一时的革命影响所致,并无明确的革命目标,即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也因缺少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加之财政窘迫和革命阵营混杂的立宪派、旧官僚的内讧捣乱,其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势单力薄,无法与袁世凯相抗衡。
——摘编自《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
材料二:八七会议开完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泽东征求意见,准备让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随即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于1927年9月9日发动和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
3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对策,并简要说明其原因。(10分)
3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分析指出材料一、二所示时代孙中山和毛泽东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相似之处。(10分)
高二年级4月线上考试历史测试卷答案
1-5ACCCA 6-10ADDAB 11-15BBBBA
16-20DDABD 21-25DDCCC 26-30CDBCD
31.特点:家国同构;乡村自治;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32.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治国方案的努力。
33.对策:支持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
原因:客观上,当时袁世凯有控制全局的实力;主观上,革命党力量弱,没有实力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
34.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为后来工农武装割据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打下了基础。相似之处: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