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1-08-31 发布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ll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西周铭文中记载,周共王封大臣师虎继 承其祖之官职,共王死后,新王即位又封师虎,把其官职再重说一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 ‎ A.加强君主集权的需要 B.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 C.维系世袭特权的意图 D.宗法关系仍然稳定 ‎3.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朝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 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 )‎ ‎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 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 D.表明商先工认可周共主地位 ‎4.《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这主要反映了 ( )‎ ‎ 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 ‎ C.“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 ‎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力Ⅱ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6.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 ( )‎ 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 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D.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 ‎7.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这是理 所当然的。但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8.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 A.力口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9.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 )‎ 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10.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丰十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 ‎ A.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 B.从宗法制到分封制 ‎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12.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 )‎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人中央政府核心 ‎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13.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宋、郑、吴、秦等都是 ( )‎ A.以氏族为姓 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14.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 A.成为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15.公元前803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 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 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 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 ‎16.春秋晚期,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 )‎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17.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日石鼓文、峄山、泰山、琅邪、之罘、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 ( )‎ A.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 B.秦始皇喜欢游历 C.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 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 ‎18.汉武帝时,刺史能够“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时有诏书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 )‎ A.刺史的权力有扩大趋向 B.东汉时刺史失去监察职权 C.汉朝刺史的职权变化无常 D.刺史的监察对象为各级官员 ‎19.下表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 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 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 ‎20.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长官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21.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圣旨,臣等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22.“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 )‎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23.《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24.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 ‎,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 县。这反映了明清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25.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 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九品以上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 材料二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 ‎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近代欧美文官制度借鉴发展了中国古代考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较于唐朝考课制度,美国文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发展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公元64()年),魏徵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作股肱……君虽明哲,必借股肱以致理。”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借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直言规谏。”……‎ 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竞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 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