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4.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邯郸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1.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 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 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 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 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可知,石器时代的分界线上的依据是青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正确;氏族公社属于原始社会,A说法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B错误;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不是“划定石器时代”的依据,D错误。
2.墨子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小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安定富足 D. 技术领先
【答案】B
【解析】
【详解】“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体现了中国古代小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选B;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小农经济下,农民是封建义务的主要承担者,受剥削沉重,生活贫困,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生产技术领先,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联系所学古代小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
3.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A. 法律体系完备 B. 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政府依法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汉代试图通过颁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契来抑制土地兼并的现象,故能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日益盛行,B正确;材料与法律体系的完备无关,排除A项;“松动”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汉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法治,排除D项。
4.《齐民要术》强调,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田一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识主要源于
A.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C. 精耕细作农业的探索 D. 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近市”、“负郭”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靠近市场,以增加收益。这一认识实际上体现出对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这一现实认可,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A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水平提高,B选项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C选项排除。
5.明末,苏州市场上有专门织造绫、绢等6种不同织品的织机销售,所织成品“巧变百出,花色日新”。这说明当时手工业
A. 生产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产生
C. 纺织技术的提高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州市场上有专门织造绫、绢等6种不同织品的织机销售,所织成品“巧变百出,花色日新”,反映了明末较高的纺织技术,故选C;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6.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人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这一变化( )
A. 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 D. 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纳资代役”普遍化,以及“和雇制”推广,说明手工业者人身相对自由,私营手工业在此背景下会得到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正确;对工匠控制减弱,工匠以货币形式代替服役,这不利于官营手工业扩大规模,排除A;私营手工业的地位始终低于官营,排除C;材料与重农政策无关,排除D。
7.宋人叶适记载“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为意,靡有碍隔。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这反映了当时宋朝
①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②交通日益发达 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市镇开始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体现了交通发达和粮食日趋商品化,①②正确,故选A;材料反映民间的商业活动,没有反映市镇兴起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③④,故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8.有学者指出:成化、弘治两朝之后,明初官方推行的钞币制度逐渐退出民间流通,与之相适应,主要由民间工商业者推动的白银货币化趋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朝野广泛用银的现象。这种变化表明
A.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上升 B. 国家干预经济能力有所减弱
C. 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世界市场推动中国经济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由民间工商业者推动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钞币制度,最终政府不得不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表明政府干预经济能力有所减弱,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工商业者地位的变化,A选项错误;明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市场的影响,D选项错误。故选B。
9.
西汉前期,富商宣曲任氏以囤积粮食起家,“力田畜”;以铁冶为业的宛孔氏,“规陂池,因通商贾之利”;赵卓氏迁蜀至临邛,用铁冶致富,并经营农业,故有“田池射猎之乐”。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 经济恢复带来生活奢侈 B. 富商大贾经营的多元化
C. 中央失去对富商的控制 D. 重农抑商得到强力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富商大贾往往兼营工商业或兼营农牧业,体现了经营的多元化,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富商生活奢侈的信息,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央对富商的失控,C选项错误;D选项与当时富商大贾兼营农工商业的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
10.宋《梦粱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见当时的商业发展
A. 突破时间上的界限 B. 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C. 摆脱重农抑商约束 D. 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昼夜不绝”、“早市”等信息可知,当时的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上的界限,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在唐朝中后期,排除;宋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并未摆脱约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地域限制的突破,D选项错误。故选A。
11.1755—1757年间,东印度公司武装商船北上,要求到浙江宁波等地贸易。此事发生后,清政府下令,欧美国家的商船“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准入浙江海口”。这一做法
A. 不利于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B. 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C. 断绝了中外的一切经济交往 D. 有效抵御了西方的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只允许外国商船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该做法使清政府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B选项错误;C选项不符合清政府允许欧美商船在广东一口贸易的信息,排除;这一做法未能有效抵御西方侵略,D选项错误。故选A。
12.如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国家是
A. 荷兰、英国、法国 B. 英国、荷兰、法国
C 法国、英国、荷兰 D. 荷兰、法国、英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的史实可知,西班牙主要强盛于16世纪,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以后,荷兰逐步衰落,英国势力上升;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综合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实际上分别代表的是荷兰、英国、法国,故选A;①是荷兰,排除BC;②是英国,排除D。
13.如图是不同时期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进口香料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商业危机的爆发 B. 传统商路被断绝
C. 美洲被发现开发 D. 商业革命的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表信息反映了地中海贸易的衰落,这是由于欧亚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业革命的发生,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D正确;商业危机的爆发和传统商路被断绝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前,而图表所示的16世纪初已经开通了欧亚新航路,排除A、B;美洲的发现和开发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与图表现象无关,排除C。故选D。
14.1820年英国纺织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有24万人,1856年只剩下2.3万人。在其他传统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也有类似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王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的进行 B. 机器使用的推广
C. 电气时代的到来 D. 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纺织领域以及其他传统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不断减少,这和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机器使用的推广有关,故选B;A与材料信息没有因果关系,排除;19世纪70年代开始电气时代,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排除。
15.“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运动号’火车头由它的制造者——史蒂芬孙——驾驶带着列车走,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材料中“运动号”的制造得益于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发电机 D. 电动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852年由史蒂芬孙设计的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故A项符合题意;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均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6.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A. 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 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 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1700年到1800年,特别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在纺织业方面的发明日益增多,说明专利制度保证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技术多是工匠发明,不是由自然科学理论直接转化而来,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B项错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是最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D项错误。
17.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仅为30.8%,1907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6.5%,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与男性相差无几。这种变化说明
A. 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 B. 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C. 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 D. 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就业比重仅为30.8%……增加到46.5%”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女性地位提高,就业比重增长,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说明工业化推动社会转型,故B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妇女就业状况,不能体现农业收益的增加,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故C选项错误;妇女就业比重增加,说明劳动力增加,不是短缺现象,故D选项错误。
18.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A. 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 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 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 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答案】C
【解析】
“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说明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故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科技的应用,而不是科学研究,排除A;B、D不符合材料主旨。
19.
1848年发表的关于英国泰晤士河的讽刺诗:“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伦敦诺尔一路臭,多少基督徒呼吸,冒泡河面散发臭。”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基督教信仰迷失 B. 人民缺乏环保意识
C. 政府疏松的管理 D. 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48年”可知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期,“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冒泡河面散发臭”可知,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故D正确;环境污染与信仰迷失无关,排除A;缺乏环保意识只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政府管理疏松也只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故选D。
20.1715—1749年,由广州入口的洋船为262只,平均每年约11只,以英法船只最多。英国船只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货物之外“亦有银两”;法国船只多“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这反映出
A. 一口通商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工业革命开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D. 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可知,由于小农经济占主导,这时期英法等国主要购买中国商品为主,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B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一口通商下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C选项错误;清政府这时期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D选项错误。
21.天津城的历史不长,从直洁寨算起,至今不过600余年。然至19世纪末,天津“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也就用了几十年时间。近代天津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A. 临近京畿 B. 开埠通商 C. 洋务倾斜 D. 列强汇集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叶以来,天津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由近代天津城市的特征可知,天津的发展与其开埠通商、城市工商业繁荣相关,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排除;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B。
22.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状况如下表。该表折射了当时的中国
年份
茶出口(万斤)
丝出口(包)
1843
1300
1000多
1855
8400
56000多
A. 成功扭转对外贸易逆差 B. 城乡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表表明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大幅上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造成中国丝、茶的出口额大幅上增长,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材料没有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无法得出“对外贸易逆差”是否扭转,排除A;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排除B;20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排除D。
23.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下列属于他们“逸出旧轨”的表现是
A. 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B. 组建发昌机器厂
C. 开设了继昌隆缫丝厂 D. 倡导“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倡导“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相继创办近代军用及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中的民用工业,故A项正确;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均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非洋务企业,排除BC;“实业救国”即发展民族工商业,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
24.
成立于1905年的镇江大照电灯公司,是江苏第一家民营发电厂。其创始人曾言:“电气灯……上海等处行之已久。镇江为商务繁盛之区,若不捷足创办,瞬将为洋所占。与其听利权年溢,不若筹抵制于事先。”材料反映了
A. 民族资本家的利权意识 B.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C. “抵制日货”运动的高涨 D. 电气照明的全面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若不捷足创办,瞬将为洋所占。与其听利权年溢,不若筹抵制于事先”可知,材料反映出民族资本家创办企业、抵制外国侵略的利权意识,故选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中“全面普及”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5.下表是《1901—1911年民族工业统计表(资本一万元以上)》,由表可知,这一时期
类别
官办
官商合办
商办
中外合办
个数
45
29
567
9
资本总额(万元)
2235.5
989.8
10216
908
A. 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发展迅速
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私人资本在民族资本中占据优势
D. 清政府放弃了对工业化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期商办民族工业的数量和资本总额较多,私人资本在民族资本中占据优势,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不能直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的发展情况,A选项错误;B选项是在一战期间,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清政府对工业化的态度,D选项错误。故选C。
26.
1914—1922年,外资在华企业平均利润27%左右。1920年在华外资企业共有7375家,比1913年增长了近一倍,外资企业总资本相当于华资产业资本的2.3倍。由此可知当时
A. 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B. 实业救国思潮已经过时
C 民族资本发展受到挤压 D.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前期外资企业利润高、增长快,特别是总资本远远高于中国民族资本等现象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发展受到了外资的挤压,C项正确;外资比华资多不能说明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A项错误;外资力量强大不能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过时,也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快,BD两项错误。
27.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部分)》,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30年
37.4万
31.7%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3年
24.3万
48.7%
A. 国家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变革,妇女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
B.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轻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D. 清朝末年废止缠足等法令的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近代中国产业女工的比例有所增长,而且主要分布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经济,近代民族工商业中轻工业的较快发展,因此近代中国产业女工的比例增长,故选B;这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没有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变革,排除A;C是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排除;南京临时政府推行废止缠足等法令,排除D。
28.
193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机械、化学、燃料、电力等工矿项目。它以国家政权力量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各部门和各产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该措施
A. 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 B. 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D. 结束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西部大后方进行有计划的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这是官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并未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A选项错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并非快速发展,C选项错误;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只是得到缓解,但并未结束,D选项错误。故选B。
29.如图时事漫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漫画作者丰子恺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
A. 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贪快 B. 国民经济比例呈现严重失调
C. 社会主义事业将会蓬勃发展 D.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夜风吹一尺长”寓意社会主义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故选C;漫画寓意并非过急贪快,排除A;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出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排除B;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联系所学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史实分析解答。
30.下表为“公私合营工业和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对比表(单位:元)”。这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 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 工业化战略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变革助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表数据额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公私合营工业比私营工业的生产率有明显提高。由此可知,这--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助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故D项正确;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在“大跃进”时期,故A错误;图表未涉及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故B错误;改革提高了生产力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C错误。
31.1952年,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泽东写信说:“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我们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一个外国字……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这反映了
A.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的开展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2年”和“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等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年能力,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故答案为A项;“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实施,排除B项;“大跃进”的开展是在1958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D项。
32.如图为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对图中改革开放以来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B.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百货零售业的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商品供应增加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商品供应更加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数据看出1987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远远超出1977年,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包括百货零售业在内的商业的发展,故选B;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增加与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关系不大,排除A;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D不能说明1987年的数据变化原因,排除。
3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川、湖南等农业大省的电视台被调侃为“猪台”,因为当地电视广告节目几乎都被各种类型的猪饲料所占据。这种情况表明
A.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B.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C. 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引导 D.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业大省的电视台纷纷播放各种猪饲料商业广告,表明农民从事饲养、畜牧业等经营增多,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B项正确;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是中共十四大以后的发展趋势,A项错误;农业大省的电视播放猪饲料等商业广告,不能表明政府在利用政策引导农民生产,C项错误;各种类型的猪饲料广告充斥电视节目,不能说明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D项错误。
34.1982年1月1日,中央批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充分肯定“双包”到户(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市场责任制。最早实行这种责任制的省份是
A. 广东省 B. 河南省 C. 安徽省 D. 福建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人民创造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5.如图是中国某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折线图,图中折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的召开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实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在2001年,排除;C选项是在1978年,排除。故选D。
36.1984年4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同年中国政府决定
A. 设立经济特区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上海浦东 D. 开辟经济开放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84
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故B项正确;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A项;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排除C项;我国于1985年2月决定开辟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1988年决定开辟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对外经济开放地区,排除D项。故选B
37.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 《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增强企业活力
C. 发展非公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所学,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是1993年提出建立,排除A;发展非公经济是中共十五大提出,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才提出,排除D。故选B。
38.“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应出自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十九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排除;中共十四大和十八大都没有提出这一科学论断,B、C选项错误。故选D。
39.1962年,国家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国施工基建项目压缩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同1961年相比减少了40%;五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1962年计划指标,同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47%,其中重工业下降57%,轻工业下降26%。这些做法
A. 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化战略 B. 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C. 暂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D. 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1962年国家压缩基建项目,下调工业生产的计划指标等调整,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国家对工业部门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并没有改变国家工业化的战略目标,A项错误;这些调整国民经济的做法,是在努力纠正 “左”倾错误,B项错误;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与调整工业经济的计划指标不符,C项错误。
40.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剪辫与留辫、放足与缠足、洋装与长袍、鞠躬与跪拜、科学与迷信等长期并存,一副联语在当时颇为流行:“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时期应是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C. 清末新政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阴阳合历”结合所学可知,阳历是中华民国后实行的,因此材料应该是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D符合题意;A、B、C均是清政府统治时期,A、B、C错误。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阴阳合历”,考查的是学生对民国时期相关知识的理解。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据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压力和清政府不思改革的“守成”思想,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西方列强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皇朝面临着更加急迫的统治危机。在洋务派主持下,洋务运动逐渐推进。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和煤矿、铁矿场,创办了第一家轮船公司,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架设了第一条电线,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派遣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翻译了第一批科技书籍,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左玉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顿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推动“1500年到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联系”的历史事件,并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工业革命扩展到中国的原因,并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答案】(1)新物种的传入,丰富物质生活;外来艺术丰富精神生活;佛教传入,影响中国文化。
(2)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意义:科学方面——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思想方面——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
(3)原因:英国等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19世纪中期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有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崛起,洋务思想形成,开展洋务运动。
影响:开启了中国的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坚持“中体西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君主专制制度。
(4)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互相尊重、和平互利的原则。
【解析】
【详解】(1)影响:依据材料一中“一些域外的物产……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信息结合所学从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物质生活、外来艺术丰富了精神生活、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国文化等方面说明影响。
(2)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可知,该事件指的是新航路开辟。
意义: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相关所学从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等方面说明其在科学和思想方面的意义。
(3
)原因:依据材料三中“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压力”、“……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西方列强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洋务派主持下,洋务运动逐渐推进”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忧外患、洋务派官僚崛起,洋务思想形成,开展洋务运动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影响:依据材料三中信息结合所学从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君主专制制度等方面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互相尊重与和平互利的原则等方面说明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国初期,物价飞涨。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农民的支持,与投机资本作斗争。规定人民币是唯一合法货币,取缔非法的金融投机活动,组织粮食等重要物资的调运和集中。这些措施使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为了根本上解决物价问题,人民政府集中全国财政收入到中央,统一全国物资、现金调度。政府还采取紧缩编制、加强税收、节约开支等措施,使国家财政收入迅速增加,支出相对减少。自1950年3月以后,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物价也更趋于稳定。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的实现,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物价多年高涨的局面,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控制物价措施特点,并分析其成功实施的影响。
【答案】特点:经济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应急与根本措施相结合;全国统筹管控;多项经济手段配合。
影响:经济上,结束了长期的物价高涨局面,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稳定市场,利于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主导权,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政治上,物价稳定,利于巩固人民政权。
制度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机制,对我国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特点:依据材料中“规定人民币是唯一合法货币,取缔非法的金融投机活动,组织粮食等重要物资的调运和集中……为了根本上解决物价问题,人民政府集中全国财政收入到中央,统一全国物资、现金调度。政府还采取紧缩编制、加强税收、节约开支等措施”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与政治手段相结合、应急与根本措施相结合、全国统筹管控和多项经济手段配合等方面概括建国之初控制物价措施的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中“这些措施使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物价也更趋于稳定。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的实现,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物价多年高涨的局面,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和制度等方面分析说明其成功实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