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5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共50分)‎ ‎1.下表为《五口通商时期中国丝茶出口情况表》,以下各项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 年份 ‎ 茶(磅) ‎ 丝(包) ‎ ‎1843 ‎ ‎17727750 ‎ ‎1787 ‎ ‎1849 ‎ ‎82980500 ‎ ‎16298 ‎ ‎1854 ‎ ‎109369000 ‎ ‎54233 ‎ ‎1858 ‎ ‎103564400 ‎ ‎85970 ‎ ‎①中国的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 ‎②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 ‎ ‎③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 ‎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内容反映的是《五口通商章程》签定后中国的贸易主权遭到破坏的表现,《五口通商章程》是《南京条约》的附件,所以其影响中不正确的是中国掌握了茶、丝市场的主导权,故答案选择D项。‎ ‎2.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李鸿章努力将开平煤矿的产品出口税从原来的每吨一两以上减为一钱,降低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成本,增强了洋务派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减少税务负担与加强管理无关,B项错误;减少开平煤矿的税收压力不等于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也没能保证中国煤矿业的稳健发展,CD两项错误。‎ ‎3.如图是我国近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示意图。这两类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 )‎ 图1 图2‎ A. 近代化的程度 B. 企业分布的区域 C. 所有制的形式 D. 所处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根据图1中的“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洋务企业,属于官办企业;根据图2中的“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资料性质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因此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所有制的形式,C选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的是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A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二者的企业大部分都分布在沿海地区,B选项排除;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诞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D选项排除。‎ ‎4.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5.数据背后有历史。仔细阅读表格,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是( )‎ A. 为“三大改造”开始奠定了基础 B.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 C. 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通过图表可以发现,“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比重为51.68%,在整个“一五计划”的投资比重占多数,说明“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同时进行,都开始于1953年,A项错误;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一五计划建设投资比重分配,没有体现一五计划完成后的影响,C项错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6.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C. 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是指农产品与市场建立起联系,这是将农村经济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故C项说法正确。A是1978年提出的;B是2006年提出的;D是1992年提出的。‎ ‎7.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录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设立经济特区 D.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答案】C ‎【解析】由“1979年1月”,邓小平支持“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可知C项正确;因为要对应“第一步”的要求,结合史实可知,1984年后出现的BAD项不符合题意。‎ ‎8.1984年,上海市、天津市获得了自行审批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大连市获得了审批1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这主要得益于( )‎ A.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 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答案】B ‎【解析】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市、天津市、大连市都属于被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故选B;上海市、天津市、大连市都不是经济特区,排除A;9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排除C;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 ‎9.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这表明中国( )A.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 C. 引进外资推动建立外向型经济 D. 发挥公有制经济市场主导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中放宽市场准入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永不止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引进外资”的表述与材料中“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不符,排除;D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是前提,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 A. 重商主义盛行,世界市场得到发展 B. 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 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以及实行外汇管制、提高关税,说明当时自由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各国各行其是。故答案为C项。这种政策导致世界市场日益萎缩,排除A项;当时凯恩斯还没有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政治危机,排除D项。‎ ‎11.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 )‎ A. 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 C. 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D. 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胡佛修建了公路、国家公园、水坝等公共工程。B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建了大量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因此,胡佛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了危机期间胡佛政府兴建公共工程的做法,不体现胡佛总统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 ‎12.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 )‎ A. 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B. 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 C. 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 D. 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D ‎【解析】根据“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D正确;材料内容与金融无关,排除A;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并非各项权利,排除B;举办公共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无法体现“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C。‎ ‎13.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各样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比如汉密尔顿牌手表的广告词是:“你能告诉一个成功的男人他实现成功的时刻吗?”这种现象( )‎ A. 有助于美国人民快速发财致富 B. 成为美国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C. 不利于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D. 折射出美国经济政策即将转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各样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不利于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美国人民“膜拜”“快速致富”与实现快速致富并无必然关联,这种心态具有两面性和双重作用,若是畸形发展更有可能使人误入歧途,排除;B项,美国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的私有化与劳动的社会化的固有矛盾,所以材料中的现象并非美国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民正处于所谓“柯立芝繁荣”时期,人民沉浸在“永久繁荣”的假象中。直到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实行新政才使得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转变,排除。‎ ‎14.1935年4月,美国成立了工程振兴局,该局雇佣工人的工资每月大约50美元,相当于失业救济金的二倍。这说明该局的成立( )‎ A. 成功遏制了经济危机蔓延 B. 开启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 有利于提高人们就业热情 D. 大幅减少了社会失业人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就业工人资高于失业救济金,这有利于人们为增加收入而积极就业,因面有利于提高人们就业热情,C项正确;遏制经济危机蔓延不是一项措施就能完成的,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对经济干预的一项揹施,不能说明全面性,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就业数量,但由于其他企业可能仍处于倒闭中,所以不能说明社会失业人数大幅减少,D项错误。‎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署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标志,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此举表明作者的态度是(  )‎ A. 建议政府开拓海外市场 B. 赞扬新政盘活美国经济 C. 呼吁美国应建立极权统治 D. 谴责罗斯福干涉自由经济 ‎【答案】D ‎【解析】漫画显示蓝鹰标志演变为法西斯标志,说明漫画对于罗斯福干涉自由经济不满,故选D;A项不符合《全国工业复兴法》,排除;BC两项与漫画意思相反,排除。‎ ‎16.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由图中所示A、B两种理论产生的时间,可判断出两种理论分别是指自由放任政策和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80年代美国等国经济出现“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普遍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17.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 A. 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 B. 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 D. 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1年间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特点就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因此乡下妇人不乐意接受卢布,说明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B选项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是有群众基础的,A选项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在1928年之后,C选项排除。1920年属于列宁执政时期,D选项排除。‎ ‎18.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 A. 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 B. 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 C. “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 D. “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故A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恢复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故B选项错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固定的粮食税,故C选项错误。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后,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故D选项正确。故选D。‎ ‎19.‎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所学可知,“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指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桎梏。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 B项错误,赫鲁晓夫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C项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D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20.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 A. 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 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 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D. 美国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材料均大幅度超过美国,并且国民生产总值大规模上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勃列日涅夫于1964-1982年在位,其在位期间苏联改革的重点在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因此当时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很大发展,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这也是使得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但是这是外部因素,不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才在美国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1.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经济基础极其薄弱 B. 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C. 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D. 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在占有自然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才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却较低,其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基础并不薄弱,选项A排除;东欧剧变不是造成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原因,排除选项B;西方对苏联的封锁不是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决定性因素,排除选项D。‎ ‎22.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按照存款原则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基金总额为50亿美元。会员国投票权取决于在基金会组织中的份额大小。“怀特计划”的提出( )‎ A. 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 B. 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C. 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D. 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材料“会员国投票权取决于在基金会组织中的份额大小”反映了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取得世界金融霸权的企图,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故选C;材料信息与各国经济联系无关,材料也无法体现互惠互利的原则,排除AB;“怀特计划”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D。‎ ‎23.1956年6月,西欧六国代表齐聚布鲁塞尔,讨论(欧洲)共同市场和原子能合作开发问题。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拒绝六国邀请,他不想参加一个“六个国家,其中四个(法、荷、比、卢)是由我们从另两个(德、意)手中解放”的俱乐部。这反映了( )‎ A. 欧陆国家合作冲击了英国霸权 B. 欧洲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 C. 历史纷争是区域合作主要障碍 D. 欧共体难以消弭成员内部矛盾 ‎【答案】B ‎【解析】西欧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英国以历史问题为由表示抵制,表明西欧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故B项正确;二战后,英国已丧失了世界霸权,A项错误;西欧六国并未因历史纷争而停止合作进程,C项错误;1967年,欧共体方才成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982年邓小平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指出了( )‎ A. 要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 B. 新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迫切性 C. 推翻现存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 D. 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北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南南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邓小平强调“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这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和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无关,故A错误;世贸组织建立是在1995年,故B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现存的世界经济秩序,不知政治秩序,故C错误。‎ ‎25.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这些变化说明( )‎ A. 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 ‎ B. 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 C.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 D. 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 ‎【答案】A ‎【解析】材料“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问题,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1)原因:局限与小农经济;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 ‎(2)成效: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 ‎(3)因素:实业救国的思潮;技术设备先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原因:侵华战争的爆发。‎ ‎(4)应对:维护民族独立是基本前提;其次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近代企业。‎ ‎【解析】(1)根据材料一内容进行归纳,由“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可分析第一个原因为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由“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可分析第二个原因为列强的入侵;由“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可分析第三个原因为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效是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小问中的“革命”之后指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1911年之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辛亥革命。‎ ‎(3)根据材料三中“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可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实业救国;由材料“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可分析其因素为技术设备先进;最后结合30年代时代背景,分析其因素为当时国民政府正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作答。‎ ‎27.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答案】(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是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 ‎(2)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解放。‎ ‎(3)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 ‎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由材料“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可以归纳为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是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材料,可以归纳为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结合所学,以上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归纳。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解放。‎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归纳。可以表述为: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蒋介石委派财政部长孔祥熙参加会议。‎ 以下内容为‎1944年7月6日孔祥熙致蒋介石密电。‎ 重庆,委员长蒋:4493,密表,货币会议开幕五日,现在分组商议,距离具体程度有待此次集会,美国内部原不一致,国会及银行界尚抱怀疑或持反对,毛财长(美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因急于表现成效,勉强召开,罗(罗斯福)总统亦觉难有把握,于开幕演说词已经略能窥及。协定将来须经各国政府批准,意在应付国会,各国代表对自身希望甚大,而美舆论则认为美国担负太重,连日弟为此事力为毛氏说项,以减困难,惟会内情形各国希望分肥者多对基金摊额分配争持甚烈,苏则要求与英同等,英到支持法、印图占我国之第四席,现正分途运用,想无大碍,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须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对予将来若将【?】(原文缺失)之运用亦为争点之一,现正进行商讨中,对我国批评善意恶意皆有,均注意于军政用款不当及浪费致通货膨胀,对币制、物价之不安定概为忧虑,现正分途说明,情形尚佳。所幸我方此来人员均称干练,各方感想颇佳,国际环境不错。不论会议是否圆满成功,总期得一良好印象,以作将来国际会议基础。知注驰陈,弟熙叩。鱼(电报日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的背景及美、英各自的战略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该次会议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分析以上“密电”的史料价值。‎ ‎【答案】(1)背景:大萧条、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二战的深刻教训;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被打破,亟待重建;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威望大为提高;美国的经济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目的:美国:确立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英国:试图维持其对世界的影响力。‎ ‎(2)有利: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参会人员精明干练。‎ 不利:中国仍属弱国,抗战中依赖英美外援;中国存在政府腐败、经济混乱等负面新闻。‎ 价值:密电属于档案史料,原始性较高;孔祥熙是会议的亲历者、参与者,他的叙述有重要参考价值;孔祥熙作为财政部长,给蒋介石的密电具有帮助政府决策的情报功能,内容相对可靠;密电和其他文献一样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该密电反映的是孔祥熙视角下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孔祥熙极力突出其自身发挥的作用。‎ ‎【解析】(1)背景:从“1944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可以看出,这是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情况下所召开的会议,内容涉及到的是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被打破,亟待重建;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原有的欧洲强国英国在战后一蹶不振,而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为了在二战之后避免出现原有的大萧条、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故召开国际会议来进行商讨。目的:美国和英国的目的有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对世界霸权的掌控,美国企图确立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英国试图保持原有的影响。‎ ‎(2)有利因素:从“所幸我方此来人员均称干练,各方感想颇佳,国际环境不错。不论会议是否圆满成功,总期得一良好印象,以作将来国际会议基础。”可以看出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参会人员精明干练。不利因素:从“对我国批评善意恶意皆有,均注意于军政用款不当及浪费致通货膨胀,对币制、物价之不安定颇为忧虑”可以看出中国仍属弱国,抗战中依赖英美外援;中国存在政府腐败、经济混乱等负面新闻。价值:密电属于档案史料,原始性较高,因此对研究这次会议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孔祥熙的身份和密电的内容可以从独特的角度来分析二战后经济体系建立的过程。‎ 点睛:解答本题第二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中总结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本题涉及的内容都是材料所叙述的内容,因此我们只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即可,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 ‎29.“二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对经济全球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都在酝酿战后经济秩序的方案。1943—1944年,英、美经过多次谈判,商定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妥协方案。1944年7月,英、美等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英美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材料二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以上两则材料皆——选自高德步、王玉《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从全球治理体系来看,目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由美国、部分西欧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筹建亚投行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也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一个体现。‎ ‎——国际在线网(‎2016年1月14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形成的经济体系以及主导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后来,它被哪个国际组织所取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贸易体系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地位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 ‎【答案】(1)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美国。‎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特点:制度化、法制化。‎ ‎(3)特点: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变化: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有所提高。‎ ‎(4)做法: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定;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推动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战后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经济全球化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体系,根据材料一信息“1944年7月,英、美等44个国家”,可知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小问主导国,根据材料一“商定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妥协方案”可知,主导国家为美国。‎ ‎(2)第一小问宗旨,根据材料二“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可知,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第二小问取代,这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即世界贸易组织(即WTO);第三小问特点,同样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即制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 ‎(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目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由美国、部分西欧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主导”可知,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三“不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可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4)该问为主观发挥类题目,诸如“积极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互利共赢的合作战略、以发展促和平、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