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2.32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 (2020 年西藏城关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其他)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
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
故选 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 A 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
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 B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
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 C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
排除。
2.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
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
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 A;BCD 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
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
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 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
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
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4.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
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排除 A;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
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
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是说明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体现不出是在按照
西方模式演变,故排除 C 项;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
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
的交流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排除 D 项,选择 B。
5.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 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英国提出的“协定关税”,是为了满足其工业革命后对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19 世纪末日
本提出“在华设厂”,是帝国主义国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行资本输出,抢占世界资本市场的反映。
两个不同的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 B 项正确。“协定关税”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
出创造有利条件。“在华设厂”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故 AD 不是共同点,可排除。第
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排除 C 项。
6. 《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
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
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
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礼”
是对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 D。鸦片战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
思潮,而不是鸦片战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 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
B 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没有意识到传播平等观念,C 错误。
7.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
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
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洪秀全受西方宗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宣传“皇上
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太平天国运动由初期的反孔到尊
孔,是因为反孔、推行拜上帝教的思想遭到人们的反对,影响其政权,因此不得不调整,故 A 项正确。故
选 A 项。
8. (2020 年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
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1895 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
故 A 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 B 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
要原因,故 C 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 D 错误。故选 A。
9.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
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
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变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而不是第
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故 A 项错误;1875 年重视海防和塞防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 B
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 C 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10.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
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
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
要求对方也守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有近代化的趋势,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故 B 排除。清政府外交观念逐渐与世界接轨,并
不等同于出卖国家主权,选项 C 排除;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过于绝对,故 D 排除。
11. (2020 年江苏广陵扬州中学高三月考)《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
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
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
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政
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因此选 C;AB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2. 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
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
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 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
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
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 A 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
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 B、C。题干材料并没有
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 D。故选 A。
13.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
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
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夷制夷”可以理解为在《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干涉
还辽;“以夷制华”应理解为在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借英、法的力量剿灭太平军,即中外反动势力首次联合
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以华制华”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 A 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 BCD 选项错误,排除。
14. (2020 年启东市吕四中学高三考试)下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 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
略的加剧,故 A 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 C 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
比较低下,故 D 项错误。
15. (2020 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
统计,发现从 1875 年至 1894 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 1895 年起,“主
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A.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B.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C.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答案为 C;材料只
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A 错误;甲午战争洋务
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 错误;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
午战争之前就有了,D 错误。
1. (2020 年湖南天心长郡中学高三月考)1898 年 6 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
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 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
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 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后中国签订了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
此在 1901 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
意识,A 选项符合题意。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B 选项排除。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
C 选项排除。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 选项排除。
2. 1899 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
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
的任何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根据“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结合所学,甲午
战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说明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D 正确;
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 世纪末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错误;排除 B;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C 错误。
3.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
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
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答案】B
【解析】与本题材料相结合当从攻击西方侵略中国角度去看时,其会受到称赞,当从其攻击近代化角度去
看时就会遭到痛斥,体现出了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故 B 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对义和团的评价不同说
明的问题,而不是义和团本身的问题,故 A 项错误;史学研究可以获取真相,故 C 项错误;历史评价是有
客观标准的,故 D 项错误。
4.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
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
5. 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
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 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
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 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 C;《天朝
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故本题选 D 。
6. (2020·天津和平高三期末)“《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
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
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故 C 项正确;A、B 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建立绝
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体现,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 D 项。
7.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
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
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 )
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 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
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
【答案】B
【解析】孙中山自称“洪秀全第二”,是看在太平天国反清的目标与自己一致,这属于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
主义的内容,“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是说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民主而言,
仅仅是改朝换代而已,这是强调政治民主,属于现代化史观的范畴,故选 B;ACD 均与题意不一致,故排
除。
8.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 1853 年至 1863 年,汉口、
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
A.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B.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南方大地上的一场农民阶级反
封建反侵略运动。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53 年至 1863 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可以判
断出是社会动荡的现实阻碍了南方经济的发展,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银行制度的出现,强调的是
太平天国运动对南方经济的影响,B 选项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C 选项
排除;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9. (2020·湖南雨花雅礼中学高三月考)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
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
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
条约》( )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
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 A 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
错误。
10.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
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
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
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答案】B
【解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说明在西方列强
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渐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说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 正确;近代中国
虽然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没有维护了国家主权,A 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C 错
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国际法著作的影响下,中国转变了外交观念,排除 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
之间的争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1. (2020 年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三其他)1858 年 4 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
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
时( )
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
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C
【解析】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
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说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
故 C 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采取的政策,无法体现俄美支持清廷,排除 A;B 不能反映材料
的本质,排除;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仍然推行中国传统外交,D 错误。
12. (2020 年启东市吕四中学高三开学考试)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
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
平天国领导者( )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质还缺乏认识,甚至还抱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排除 A;
由材料“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可看出,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这都说明
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 B;材料中太平天国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排除 C;
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尚无成熟的外交政策,排除 D。
13. 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 年版认为:“自秀
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 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
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答案】C
【解析】“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 1906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
形势正迅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
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在 1933 年的说法,当
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
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是利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
有上述说法。综上所述,ABD 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 C 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 C。
14. (2020·黑龙江爱民牡丹江一中高三期末)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
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
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C.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
力督抚的意见”来看,说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
答案为 C 项。这一变化冲击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能
体现中央对地方失控,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对官员任命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政府本来就掌握行
政权,排除 D 项。
15. 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
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
为( )
A.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
B.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C.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
D.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的“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发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可知,
马克思分析的是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使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故选 A 项;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合题意,B、C 两项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 (2018 年海南卷)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
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
等地区无关,A 项错误;17 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B 项正确;拿破仑帝
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C 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
分,不是其殖民地,D 项错误。
2. (2018 年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
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
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
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
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
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名师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
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
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
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
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3. (2018 年全国卷Ⅱ)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
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
故选 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 A 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
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 B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
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 C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
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
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
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
演变过程。
4. (2018 年北京卷)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
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
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
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 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
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
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 A 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
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 B、C。题干材料并没有
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 D。故选 A。
【名师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
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
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
间“1903 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
5. (2018 年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
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
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
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
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 B 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
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 C 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睛】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
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
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
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6. (2018 年浙江选考)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
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
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
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
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C.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
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出现在各种史料中,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资料的表述和记载却各
不相同,没有信息表明历史的书写需要合理的想象,故 A 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对于光绪与慈禧的关系,
宫女回忆录、官方史料、清廷档案、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丰富了历史
事实的内容。因此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故 C 项符合题意; B.题干信息表
明,对于光绪与慈禧的关系存在于各种史料的记载之中,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表述,而 B 项所述无从体现,
故排除 B 项; 材料强调的是历史是客观的,但对历史的表述却不尽相同,历史信息就是存在于记载、表述
各不相同的史料中,因此,D 项不合题意。
7. (2018 年浙江选考)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
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
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 A;BCD 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8. (2019 年浙江选考)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
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
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
A.1840 年、1856 年 B.1840 年、1883 年 C.1860 年、1894 年 D.1860 年、1900 年
【答案】A
【解析】根据“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是指两次鸦片战争,故 A 项的时间正
确;1883 年中法战争,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与鸦片无关,排除 BCD 三项。
9. (2019 年浙江选考)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 ②徐骧 ③刘永福 ④丁日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逢甲、徐骧、刘永福是反割台斗争中的重要人物,①②③正确,A 选项排
除,C 选项符合题意。丁日昌是黄海海战中的代表人物,④错误,BD 选项排除。
10. (2020 年江苏卷)《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
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在 1894 年甲午战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
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择 C 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A 项;第二次鸦
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B 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