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1.0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2.清朝史学家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硫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宗法制发展 C. 科举制范围的扩大 D . 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加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奋于“功名”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度而非宗法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范围的扩大是在宋朝而非材料中的唐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专制加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实行“内朝制”‎ C. 建立刺史制度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借鉴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大量分封刘姓诸侯,终导致“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故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以解决王国问题,故D项正确;频繁更换丞相、实行“内朝制”属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措施,排除AB;刺史的设立旨在监察地方州郡,排除C项。故选D。‎ ‎4.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答案】A ‎【解析】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5.“城镇商店,一致商量,旧历年关为优待川军,一律不提高物价。川军出川时正值秋季,多穿短裤、草鞋,后因战事频繁未及更换,来到鲁南已是冰天雪地的时候,还有人穿草鞋,父老兄弟看见,心中不忍,又纷纷送军衣和棉衣,川军将士倍受感动鼓舞。”此番“川军出川”参加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鲁南”说明是山东南部,属于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C正确;A是上海;B属于山西;D是湖北。‎ ‎6.“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遵城举会”‎ A. 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C. 意味着“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开辟 D.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中的“长征”、‎ ‎ “遵城举会”可知,这是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材料不符,A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的三篇文章意味着“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开辟,与材料不符,C错误;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D错误。‎ ‎7.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 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答案】B ‎【解析】根据“刘伯承”“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结合所学,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从此,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故B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间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不合题意,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8.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 A. 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B. 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 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D. 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使香港的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促进,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巩固在,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香港与祖国便难以分离了,故C项正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是在对香港经济发展给予宏观指导和建议,香港在政治与经济发展上有自主权,故“主导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超级联系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它利益于“一国两制”,但并未影响“一国两制”的内涵,故排除B项。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确定的,拓展香港国际活动空间违背“一国两制”根本原则,故排除D项。‎ ‎9.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出中共和民主党派要合作,《共同纲领》、政协制度是中共和民主党派合作的典范,选项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政党制度,排除②,选项A、D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主党派无关,④排除,选项B排除。‎ ‎10.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 “一边倒”政策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多边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黄金法则”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平等对待对方,双方利益互惠,这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选项C正确;“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黄金法则”无关,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与“黄金法则”无关,B项排除;多边外交和“黄金法则”无关,排除选项D。‎ ‎11.下列周恩来参加的外交活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出席万隆会议 ②会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③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 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④①③②‎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④出现于1954年,①出现于1955年,③出现于1972年,②出现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故本题选D。‎ ‎12.《十二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于是,法 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这体现出 A. 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 B. 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 ‎ C. 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 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材料中法官的判决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受害人的利益,故A项错误。由“固定罚金制”到根据“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的变化体现的是公平,是对材料中“一些贵族”不正义行为的约束,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对人身权的保护,故C错误。 《十二铜表法》根本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D错误。‎ ‎13.“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 A.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 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 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 雅典民主导致城邦衰亡 ‎【答案】C ‎【解析】材料“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指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材料“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指的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不受限制,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形成多数人的集体暴政,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和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排除AB;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民主的实践后果,排除D。‎ ‎14.有人评价某一改革说道:“(他的改革)……抽掉贵族势力的基础,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其评价的是 A. 商鞅变法 B. 梭伦改革 C. 克里斯提尼改革 D. 伯利克里改革 ‎【答案】C ‎【解析】把握材料“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这意味着部落选区被行政选区取代,属于克里斯提尼时期改革,故选择C项。其他改革不符合材料史实。‎ ‎15.马克思评价某个国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有关该国说法正确的是 A. 实行责任内阁制 B. 政府首脑对宪法负责 C. 具有保皇色彩的共和国 D. 由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该国确立了代议制,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符合德国政治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通过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选项D正确;德国不是责任内阁制,排除A;德国政府首脑是宰相,对皇帝负责,选项B排除;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排除C。‎ ‎16.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A. 国王“统而不治”‎ B. 首相掌握立法权 C. 内阁对议会负责 D. 三权分立的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并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首相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必须辞职,或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产生新议会,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王,排除A;议会掌握立法权,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 ‎17.“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闭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马克思所说 “这次革命”是指 A. 英国“光荣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法国巴黎公社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闭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这些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描述的情况符合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故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政体,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与材料的意思是不符的,故排除A;法国大革命后至巴黎公社前,建立的都不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政体,故可排除B;马克思死于1883年,他是不可能来评价发生在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故可排除D。‎ ‎18.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B. 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C. 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D. 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的扩展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美国1787年宪法使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体制;法国1875年宪法以一票多数确立了共和体制;统一后的德国也确立君主立宪的体制。故以上四项内容都是反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问题。所以应选A;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党的发展演变,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民主共和制没有走英国政治发展模式,C错误;美国和德国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D错误。‎ ‎19.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A. 导致欧洲出现了两极对峙格局 B. 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 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出现 D. 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可知马歇尔计划以西欧建立联合复兴计划为实行条件,有利于推动西欧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A项,两极对峙格局建立源于美苏均势及争霸意图,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马歇尔计划的真实意图,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欧美合作,排除。‎ ‎20.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的愿望。有人评论说,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1961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不结盟运动应追溯到万隆会议。”据此可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共同反映出 A. 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 B. 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不断加剧 C. 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 二者奉行不结盟和非集团宗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组织的会议,而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要求独立发展的愿望,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共同反映出亚洲热战的不断加剧,故排除B选项;亚非国家并没有采取“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万隆会议没有涉及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宗旨,故排除D选项。‎ ‎21.列宁告诫全党:“资产阶级……一到决定关头,他们就会用暴力保卫自己的特权,这不但是可能的,甚至是极其可能的……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形势,发挥工人阶级先锋队坚韧不拔的精神,准备力量举行武装起义。”这一告诫 A. 加速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B. 完全符合《四月提纲》主张 C. 促成了两个政权的并立 D. 推动十月武装起义的爆发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准备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这一告诫推动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即十月武装起义的爆发,故D正确;二月革命推翻的是罗曼诺夫王朝,故A错误;《四月提纲》主张和平过渡,故B错误;二月革命促成了两个政权的并立,故C错误。‎ ‎2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一带一路”倡议问世至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之对接。这说明 A. 安全先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的显著特点 B. 中国积极开展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 D. 上海合作组织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力量 ‎【答案】C ‎【解析】根据“自‘一带一路’倡议问世至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之对接”可知,“一带一路”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安全先行”,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外交,排除B;材料反映“一带一路”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影响,D因果颠倒,排除。‎ ‎23.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各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 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后,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国家政权的性质没有改变;C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所破坏,不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是一致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史料选取不同 B. 史观运用不同 C. 内外时局不同 D. 社会性质不同 ‎【答案】C ‎【解析】“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是从清政府的角度出发,“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是由于日本侵华,才强调民族革命,表明内外时局不同,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不同,故C正确;史料、史观、社会性质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25.据北宋《通考职官志》记载:御史中丞“无正员,以两省给、谏权”。《宋史张观、买黯传》载:“(张观)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买黯)迁给事中、权御史丞中”。这说明北宋 A. 行政体制渐趋完善 B. 监察机构职能发生转变 C. 监察机构形同虚设 D. 监察官员多为他官兼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设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故D项正确;题干仅仅提及的是监察机构,不能说明行政体制渐趋完善,A项与之无关,故排除;题干涉及到的是监察官员任命而非机构职能转变,也非对监察机构的评价,故BC项排除。‎ 二、材料题 ‎26.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答案】(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独相”是指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是指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是指明朝内阁制。联系所学可知,“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等信息分析得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们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何种观点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2)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并简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答案】(1)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观点二:”大妥协”有积极作用,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结束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的统治;避免列强干涉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维护了革命成果,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 ‎(2)创新:建立抗日各阶级联合专政,实行”三三制”。意义: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有利于团结各阶级、阶层共同抗战,有利于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1)据材料“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可以得出第一种观点,即“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据材料“大批们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说明理由。据材料“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可以得出第二种观点,即“大妥协”有积极作用,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说明理由即可。‎ ‎(2)第一小问,据材料“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加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团结抗日的角度加以回答。‎ ‎28.民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美国人在制宪会议上心里很纠结:一方面,心理上对政府权力不信任;另一方面,现实中又有集权的需要。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又不至于侵犯到个人的权利自由呢?也就是怎样做到有限集权。通过长达100多天的争论,他们采取的办法还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如何正确理解西方代议制中“权利的制约和平衡”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制约权力”分别在美国近代政治中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办法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2)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实行联邦制;制约权力:实行立法、司法、行政权三权分立;影响:保证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防止专制,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1)“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措施,应当联系所学,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1832年议会改革来回答。‎ ‎(2)结合美国《18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加以回答,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美国实行了联邦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为实现权力的制约,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防止了专制和独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个方面加以回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密切相关的关键词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 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并围绕它们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关键词:不结盟运动欧共体中国改革开放 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阐述:二战后,在美苏均势基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其他力量中心的崛起,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首先,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宣告第三世界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次,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最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这些都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示例2关键词: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 主题:两极格局下美苏全面对抗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3关键词: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主题:美苏对峙导致国际局势异常紧张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4关键词: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欧盟 主题:两极格局崩溃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随意提取三组关键词,然后依据关键词提取论点,并围绕论点说明。比如提出不结盟运动、欧共体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可知主题是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说明从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欧共体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