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60小题,共60分。)
1、《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这表明当时
A.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 B.周礼对诸侯国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C.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具 D.尊崇周礼是诸侯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2、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5、《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6、《诗经·大雅·荡》载: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
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这主要说明
A.文王意在寻找周代商的合理依据 B.先秦时期已注重历史借鉴功能
C.历史传承应与现实政治统治结合 D.历代王朝都汲取前朝灭亡教训
7、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8、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9、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10、《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11、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 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 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12、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
A.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C.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D.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13、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
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A.维护了社会公平 B.有利于专制统治
C.促进了文化融合 D.加强了民族团结
14、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15、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1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7、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 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 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C. 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D.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8、蒋廷黻著的《中国近代史》写道:“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
A.按照国际法,可减少国际纠纷 B.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
C.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与中国无关 D.颇具智慧,有利于化解纷争
19、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经济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20、“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A. 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 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 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 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21、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
A. 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B. 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
C. 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D. 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
22、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设立“四百人会议”
23、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精英政治 B.代议制民主 C.直接民主 D.贵族政治
24、《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贡献牧羊为祭品。”这说明该法
A.包含神权迷信色彩 B.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定刑法具有残酷性
25、“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得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2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27、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28、据统计: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的75%,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近90%是在1949年后培养出来的。这一现象表明
A.“大跃进”运动波及教育领域 B.高等教育制度发生了变化
C.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 D.政府轻视人文学科的发展
29、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30、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A.军阀割据战火连年 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31、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用性
B.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
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32、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3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34、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A.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D.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35、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个表明孙中山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36、1925年1月,中共四大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
A.中共明确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了裂痕
C.中共已经纠正了右倾主义错误 D.中共认为国民革命不是民主革命
37、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
A.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B.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C.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D.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38、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9、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利:中共的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A.此时共产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 B.此时国共合作的方式属于党外合作
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这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40、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 )
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 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41、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A.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42、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43、“从1950年开始,苏联给中国大概40亿美元的信贷,包括291个工业项目……俄国提供了中国所有的喷气式飞机,大多数军事设施,即使现在中国购买的几乎所有的航空燃油都是从苏联通过铁路运来的。”这主要由于新中国当时
A.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原有外交关系 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奉行结盟苏联的“一边倒”战略 D.重返联合国提高了自身国际地位
44、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了
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 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C.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 D.维护 “一个中国”基本原则
45、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46、有史家评价某部宪法: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于分别阐释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然而,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形成这部宪法如此特点的原因是
A.英国的历史、国情和民主趋势的结合 B.美国克服邦联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C.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D.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47、学者朱兆华认为:“(新中国)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文中“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48、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 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49、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50、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51、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52、“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但17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影响 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
53、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见英国
A.贵族制度已经消失 B.贵族与平民矛盾得以缓和
C.下院成为权力中枢 D.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54、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迸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55、“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
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这是近代中国某一学校纪念碑碑文部分,纪念的是
A.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 B.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
C.新文化运动中的北京大学 D.抗战期间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
56、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则提到:“婚姻或夫妻关系是男女的结合,它包括不能分开的生活的亲密交往”,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核心是调整公民人身关系 B.罗马法追求男女关系的平等
C.神学思想在罗马社会影响日益式微 D.罗马法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
57、“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五章,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第七章,人类的五分三:6月11日……第十章,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第十九章,瑕不掩瑜:9月8日—17日。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着火的房子”,反映英国与北美人民的矛盾激化
B.“人类的五分三”,指统计人口时黑人的计算方法
C.“小州的胜利”,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关系
D.“瑕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存在局限性
58、美国《人人》杂志社在1908年列举了黑幕揭发者的成就:……广告基本真实,食品和药物掺假将冒更大的风险;旧时政治老板风光已不再了;各州和各城市都在致力于廉政建设;人们开始提名自己的候选人;儿童在法庭上获得美好童年,弱势群体获得保护;公众资源得到了保护。材料表明美国进步运动实际上是
A.限制垄断资本家掠夺公众资源的运动 B.揭露社会黑暗和反腐败的运动
C.自我调整和完善社会内部机制的运动 D.促进民主和保护儿童权益的运动
59、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60、从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A.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61、(40分)保证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
材料一 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
——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下的为官和施政之道。你如何评价这样的为官和施政理念?(12分)
材料二 英国革命后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国王许多特权,如录用官员之权,于是国王封官许愿,笼络人心。不少昏聩无能之辈在政府中高居要职。可见,在英国革命胜利初期,议会对国王的均衡和制约关系并不稳定。政治丑闻屡见不鲜,政府声名狼藉。随着英国的两党制成熟,下院多数党控制内阁,哪一个政党执政,就把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可见,无论是“恩赐官职制”还是“政党分赃制”,都有严重的弊端。一个是营私舞弊,买卖官职,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官场;另一个是造成行政系统动荡,政策缺乏的连续性。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长期执政。到19世纪后期,自由党政府颁布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规定文官均需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创立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保守势力的胜利,从此剥夺了他们对行政机构的控制,使官员成为执行政府意志的可靠工具。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但无力解决“新政”所需资金,只能加重旧税,增设新税。统治者不仅不思惩治腐败,渡过难关,反而乘机巧立名目,搜刮百姓,官员们中饱私囊,既增添了“新政”的难度,也败坏了“新政”的形象。下层人民忍无可忍,只好奋起抗争。
清朝长期实行捐官制度,“新政”曾下令废止,但实则一直存在,这就降低了官员的素质,助长了腐败。至于清政府的办事效率,更是低下,往往公文旅行,流于形式。“朝廷颁布一令,政府恭录谕旨寄之督抚,督抚下之司道,以旅行于各府各州县,而政府之能事毕矣。其行之有效与否,政府不复过问也……虽以奉旨交办之事,迁搁数载,亦遂久而若忘,因循废弛,遂以不振。”
——摘编自肜新春《晚清中国道路》,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
(3)清政府实行“新政”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材料三揭示了导致“新政”失败的哪些因素?(14分)
参考答案
1——5 ADCAC 6——10 BBCBB
11——15 BDCAD 16——20 BBBAA
21——25 CBAAB 26——30 CABCD
31——35 ACBDC 36——40 ADCAD
41——45 BCCDC 46——50 DBDAB
51——55 CDCDD 56——60 DACBB
61、(1)强调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以道德品质引导百姓向善,主张人治,忽视法治。(6分)关注官员道德品质是必要的。忽视制度和法治,轻视人民群众则是错误的。(6分)
(2)(满分14分)
基本史实和材料要点(6分)
相关的评价(6分)
总体认识(2分)
英国革命后一段时间中官员任用被王室和权贵所把持,腐败严重。(2分)
封建制度的残余影响尚存。(1分)
言之成理,无史
实错误即可。
两党制下政党轮替伴随着权力分赃,导致行政混乱,政策多变。(2分)
资产阶级政治的局限性,民主化进程有待深入。(2分)
事务官(常务官)与政党政治分离(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文官。(2分)
工业革命和工业资产阶级影响扩大,民主化进程的发展。(3分)
(表格仅作为阅卷参考,学生不得以表格的方式解答此问题)
(3)背景和目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导致清朝严重的统治危机。(3分)清政府想通过新政增强国力,缓和矛盾,维护统治。(2分)
失败的因素:实施“新政”缺乏必要的资金;(3分)官员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3分)官员素质低下导致政策无法有效实施。(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