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0 KB
  • 2021-08-31 发布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 一、选择题(40小题,每题1.5分)‎ ‎1.商朝人崇信鬼神,每每遇事都要占卜,以此来断定吉凶。到了西周的时候,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A.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B.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D.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2.《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其余大多是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据此可知周颂 A.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B.积极宣扬礼乐文化 C.使王权披上神秘色彩 D.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3.西周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先祖的孝,一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前者更为周人所重视,自春秋以来,“孝”的对象逐渐由在世父母取代先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 B.个体家庭经济得到发展 C.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D.人文道德观念开始出现 ‎4“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这种观念源于 A.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 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 ‎5.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 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 ‎6.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7.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8.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这说明 A.唐代文官政治的特色明显 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9.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 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 ‎10.《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 A.儒学理念影响了九品中正制度 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11.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卫文公则制定了“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这些做法 A.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民间市场的形成 C.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12.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主流思想 D.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13.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天。”(《左转·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这表明当时 A.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 B.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 C.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 D.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 ‎14.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15.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报皇天牧养成绩时,都把全国的户口簿籍陈于祭台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这一做法反映了 A.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 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重视 C.土地国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 D.明朝的人口户籍管理较严格 ‎16.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据此可知,清代 A.社会奢靡风气盛行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政府坚持抑商政策 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7.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 A.反映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 B.源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反映晋商的经营策略前瞻 D.制约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18.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 A.重视道德修养 B.强调格物致知 C.倡导知行合一 D.主张人性本恶 ‎19.有学者指出,昆曲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但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受皇家与贵族推崇 C.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20.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支离破碎没有完整的体系 B.缺乏准确性且无法证伪 C.专制束缚下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21.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A.服务于我国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影响 ‎22.雅典公民要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并懂得驳倒对手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城邦生活,因此学习修辞学和辩论术成为雅典的一股潮流。智者学派的兴起直接迎合这股潮流,因而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可见,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当时 A.雅典工商业经济发展 B.雅典民主政治的发达 C.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 D.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23.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这说明 A.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B.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 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4. “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25.1787年美国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在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特性的是 A.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B.规定总统、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C.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 D.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自由 ‎26.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一变化说明 A.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 B.宗教改革,封建教会势力被打击 C.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商品经济发展,完成城市化进程 ‎27.他教导人们,每一个信仰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牧师,一个人必须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他只承认《圣经》是上帝的话语,他所做的尝试就是重新唤回古老的基督教信仰。这可以反映出 A.苏格拉底人文精神的再现 B.人文主义提倡解放人本身 C.宗教改革协调自由与虔诚 D.启蒙运动重建信仰与理性 ‎28.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推翻君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的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29.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B.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30.下表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国家 俄国 德国 美国 年份 ‎1902‎ ‎1907‎ ‎1909‎ 比重 ‎47.8%‎ ‎15%‎ ‎17%‎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31.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2‎ ‎. 1919~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宣言对象。苏俄此举旨在 A.向中国输出革命 B.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 C.传播马克思主义 D.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33.1912年2 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34.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护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制;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35.1949年,毛泽东主席曾说:“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毛泽东这一思想 A.奠定了社会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 B.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建成 C.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发展为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原则 ‎36.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37.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这两次“留苏热”‎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B.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D.都得益于国共关系的缓和 ‎38.1945年9月,美、英、苏、法等国外交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主张肢解德国,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这表明 A.意识形态的差异起决定作用 B.国家利益的分歧影响国际关系 C.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 D.美苏两国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 ‎39.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升级 ‎40.‎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41题22分,42题18分,共40分) ‎ ‎4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推行郡县制所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三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6分)‎ 材料四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13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5分)‎ 历史答案及解析:‎ ‎1-40 DDBBD DBCDA DDDDB BBACB ABCAB CCCAC DAAAA ABBAD ‎1. 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而商朝的灭亡使西周意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因此才会有早期的民本思想,借此巩固王权,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周时期注重民众的力量,借此巩固王权统治,而非强调摆脱宗教神权的控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民心向背才是根本”可知是民本思想,而主权在民思想指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给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故B项错误;西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高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 ‎2. 从材料“其余大多是对周室祖先的礼赞”可以看出,周人崇拜祖先,法祖敬宗,《周颂》受到了宗法观念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未强调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礼乐文化维护周朝的等级制度,材料不能反映,故B项错误;对先祖的敬仰与君权神授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 ‎3.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家庭成员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孝”的对象逐渐由在世父母取代先祖,故B项正确。“孝”不管是孝敬在世的父母还是祖先,都是宗法血缘的体现,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的内容,因此A项错误;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判断得出人文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故D项排除。‎ ‎4. 根据“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而自给自足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勤俭节约是美德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中国人的习惯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守财,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内容,故排除D项。‎ ‎5.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6.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D项正确。‎ ‎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故A项错误;“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才能……井然有序”抬高了君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中较多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史实错误,故排除。‎ ‎8.从表格中“入仕途径”和“比例”可以看出,C项正确。从“开国功臣”可知A项错误;B项“彻底”太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皇权发展的表现,汉唐明三代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专制皇权加强,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朝代更替频繁,皇权衰弱,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故排除。‎ ‎10.‎ 从材料关于曹魏时期中正官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忠、孝、友、谦、信、学可知与儒学理念一致,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1.根据材料可知,各诸侯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商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故D项正确。商业只是辅助,农业仍是主导,这些做法并不会迟滞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民间市场,故B项错误;诸侯的做法提升了商人的地位,C项错误。‎ ‎12.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的情况,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故D项正确。‎ ‎13.材料中并没有道德和天命关系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也并未涉及区分天道与人道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义利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国饶,则民骄天’,‘民生厚而德正’”表明经济对道德具有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 ‎14.材料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A项;B项“完全”说法太绝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项正确。‎ ‎1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合一更多体现的是君权神授,与材料不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把全国的户口簿籍陈于祭台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表明明朝皇帝重视人民、土地,其实是重视农民和农业,因农民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从秦到清都是土地私有制,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16.根据“雇工辞职”可知,雇工人身较为自由,说明清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奢靡风气盛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排除D项。‎ ‎17.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等信息反映了晋商在经商发财之后投资于官场和买田置地,这是受政府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故选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夸大了“太原王氏”的作用,排除。‎ ‎18.材料“殃……罪……恶……辱……四者备而祸全”等说明王阳明重视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行合一”,故C项错误;“掩人之善”说明人性本善,故D项错误。‎ ‎19.材料“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反映了京剧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因为它受市场的认可,故选C项。A项与“昆曲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不符,排除;B项是原因之一,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京剧自身的因素,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文化”,从京剧内容看,多是才子佳人等,故D项错误。‎ ‎20.从材料“若太极,若阴阳……,以无所证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多是以阴阳等作为解释,根本无法证明,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21‎ ‎.根据材料“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但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故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故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 ‎22.材料“更好地参与城邦生活,因此学习修辞学和辩论术成为雅典的一股潮流”反映了智者学派的兴起适应了公民参与城邦民主政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雅典工商业发展与智者学派兴起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雅典人崇尚理性也是参与城邦民主政治的需要,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故D项错误。‎ ‎23.材料“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没有说明历史事实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故B项错误;“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可见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各不相同,故C项正确;“评价”不属于历史解释,且带有主观性,故D项错误。‎ ‎24.材料意在强调应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以保障自由的繁荣,故美国实 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A项正确。B项符合美国宪法的精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符合美国的社会现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25.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故选B项。A、C两项是保证民主制的手段,D项是关于人民自由的权利,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C、D三项都排除。‎ ‎26.材料阐述的是意大利城市建筑的变化,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联系密切,故A项错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涉及地区是意大利,意大利没有进行宗教改革,依然是传统天主教的核心地区,故B项错误;材料“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说明世俗生活越发重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这是文艺复兴影响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变化,故D项错误。‎ ‎27. A项与材料中“重新唤回古老的基督教信仰”不符,故排除;解放人本身与材料中“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一个人必须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体现了个人自由与宗教虔诚,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8.材料反映的是对国家的认识,不是实行何种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私有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对其进行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认为“国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说明不是主张取消国家机构,故D项错误。‎ ‎29.根据材料“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可知,社会各个阶级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产生了普遍的不满,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可知,材料并没有突出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非沙皇专制政府,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一战,故D项错误。‎ ‎30.‎ 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俄、德、美三国中俄国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最大,这说明十月革命时俄国工人阶级最集中,更易组织调动,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也没有反映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故D项错误。‎ ‎31.根据“打倒沙皇!打倒战争!”可知,这是二月革命的背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错误;二月革命没有满足民众和平和面包的要求,没有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项错误。‎ ‎32.根据材料“1919~1920年”“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等信息,可以看出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向中国宣传其革命的理念与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与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苏俄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让其在其他国家能够取得胜利,从而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并不是为了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排除D项。‎ ‎33-34 略 ‎35.建国后新中国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说明这一说法为建国后社会主义政党理论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建成是建国后的1954年,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政党合作理论,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故C项错误;D项为1954年宪法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6.根据材料“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和“‘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可知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故A项正确。据材料“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可知涉及的只是教科书而不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可知,只是确定教材符合国家标准而不是否定传统教育,故C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故D项错误。‎ ‎37.近代中国在国民革命期间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并得到苏联的革命支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及苏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帮助的原因,故排除C项,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主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新中国时期,国共分裂对峙,排除D项。‎ ‎38材料反映二战后不同国家对处置德国的意见分歧大,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的分歧,故选B项。国与国的关系决定于综合国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美苏对抗的信息,排除D项。‎ ‎39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排除B项;50年代初,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信息,无法推断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升级,排除D项。‎ ‎40.据材料“1964年”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仍是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据材料“从北约到联合国”可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并未解体,故C项错误;据材料“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说明两极格局受到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故D项正确。‎ ‎41.(1)主要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4分)‎ ‎(2)历史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现代”国家的典范。(6分)‎ ‎ (3)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6分)‎ 解析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根据材料一“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政策等角度回答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 ‎(4)背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6分)‎ 解析 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等角度入手作答;根据材料四中的“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可得出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等。‎ ‎42.(1)相通之处: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8分)‎ 现实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各国增进互信、尊重及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5分)‎ ‎(2)坚持走和平外交之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合作、共赢、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5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相通之处,根据“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联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特点概括得出。第二小问现实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对中国发展、世界的发展趋势、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意义等方面分析总结。第(2)问,综合材料信息,可从坚持走和平外交之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合作、共赢、发展等方面总结回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