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5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上学期十月阶段性检测试卷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上学期 十月阶段性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2.《中国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期“适当的方法”指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3.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 )‎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 )‎ A. 皇帝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6.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枢密副使 ‎7.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8.有人考据,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9. 下列史实符合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0.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11.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3.下图是古代某一时期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1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 ‎1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9.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20.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1.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 映了( )‎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3.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4.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25.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6.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7.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9‎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30.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31题 20 分,第32 题20分,共 40 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都在皇权和文官制度的统治下,再配合市场性农业经济的网络。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这两套网络的结构,可以长期保持中国的统一提供相对有效的管理。到了唐代,虽然颇多内乱外患,但基本上,文官制度的体系还是相当有工作效率。宋代的制度,地方有相当的自主权,虽然宋代中央的工作效率并不高,各个地方人治为政,但也能保持经济网络的自动调节。明、清两代,中央权力强大,而在意识形态固定以后,文官体系已不再能做必要的调节,以适应突然发生的变化。‎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从理论上说,国王对贵族有管辖权,因为国王是土地分封终极的来源;可是由于每一个封建主只效忠给他土地的人,也就是他的直接封主,所以他可以不听国王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话;他可以拿起武器和国王打仗,或者和其他任何人打仗。因此西欧的中世纪乱成一团,封建主之间不断打仗——虽说按现在的标准看那些只是武斗,而不是战争。然而,正因为如此,西欧的封建社会其实是一个“分”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合”的社会,它没有集中的权力,社会极其混乱。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形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32. 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BCDC 6-10DDACD 11-15BCCCA 16-20CCBCD 21-25CCDBB 26-30CCDDA 二、非选择题 ‎31.(1)特点:皇权专制与文官制度相结合;(2分)‎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2分)‎ 明清以前,文官体系发挥重要作用;(2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2分)‎ 文官体系日益僵化。(2分)(任意四点得8分)‎ 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2分)‎ 后期僵化,成为社会发展障碍。(2分)‎ ‎(2)形势: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分)‎ 原因:实行封建体制,社会管理松散;(2分)‎ 国王权力有限,封建主独立性强,长期争斗。(2分)‎ ‎32.(1)表现:确立三级考试制度;(2分)‎ 减少考生资格的限制;(2分)‎ 严格考试程序的规范管理;(2分)‎ 注重考试内容的实用性。(2分)‎ 积极影响:加强中央集权;(2分)‎ 扩大官吏来源;(2分)‎ 追求公平公正;(2分)‎ 提高官员素质。(2分)(任意两点得4分)‎ ‎(2)原因: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2分)‎ 科举制具有优越性;(2分)‎ 科举制选拔机制符合启蒙思想;(2分)‎ 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