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0 KB
  • 2021-08-31 发布

福建省宁德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福鼎四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左传·成公二年》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巩朔为诸侯国大夫,于礼不合,因此王不接见。类似事例很多。这反映出( )‎ A.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势力的膨胀 B.礼乐制度仍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生活 C.孔子礼的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 D.宗法制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 ‎2.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 )‎ A. 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 B. 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 C. 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 D. 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3.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 A. 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 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4.《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曰: “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 ( )‎ 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 B. 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 ‎ 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 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 ‎ ‎5.明末清初徽商经营木材、茶叶、典当、盐等,走南闯北十分活跃,其富可敌国。但其经 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徽商的这种经营活动( )‎ A.加快了小生产家庭耕织的分离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C.根源于政府对市场交易的规范 D.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 ‎6.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 A.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C. 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 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7.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 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 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 ‎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8.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 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 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9.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 A. 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 B. 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C. 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 D.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10.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1.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 A.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12、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 )‎ 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 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C. 平息“保路运动” D. 扑灭辛亥革命之火 ‎13.‎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 )‎ A.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B.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 C.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14.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 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倾向 C.有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D.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15.抗战时期,佃权是减租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两种方式对农民的佃权进行保护,‎ 一是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地主不能因减租而撤租;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的各种民间减租 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租。上述史实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对大地主实行控制                               B.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D.联合抗日任重道远 ‎16.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 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 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 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17.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 总有法与法律之分。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 “限 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 根据西塞罗的观点, 罗马的法律( )‎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18.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 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 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19.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如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 ‎ 人类活动 课程 直接保全自己 生理学、解剖学 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 逻学、力学、数学、光学 抚养子女 生理学、心理学、教有学 与维持正常社食、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历史(政治、经济、社食、文化)‎ 娱乐休闲 文学、艺术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 B. 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 C. 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D. 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20.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 A.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B.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 C.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D.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 ‎2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 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 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B.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22.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协会领导人唐宁指出:“由于罢工是工人所能使用的最后一种 武器,代价高昂且对劳资双方利益都会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只有对罢工成功的可能性进行 合理评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都告知失效后,才能将罢工付诸实践。”这一言论( )‎ A.说明英国工人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英国工会领导人已成了资本家代言人 C.反映英国工人运动走向理性 D.不利于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 ‎23. 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 )‎ 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 ‎24. 1934年,美国对《1930年关税法》进行修正,“根据美国产业各部门特点和需要去管理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目的是为了外国市场也可以同样准许美的这些产品进入”。这一做法( )‎ A.表明美国回归传统经济政策 B.利于美国经济的振兴 C.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 D.缓和了国际贸易争端 ‎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材料二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乡绅与国王、大贵族之间均存在依附关系,但在执行王室政策、法令的同时,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乡绅自治”。这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乡绅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担任治安法官来实现,治安、刑事司法、税收等体制都因治安法官权力的逐渐增大而被纳入其中。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 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乡绅政治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用。(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公元前 ‎1世纪 恺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 ‎4世纪 ‎“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 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13—14‎ 世纪 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主义 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 ‎15—17‎ 世纪 传教士们为欧洲人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使之 成为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的起点,为其后在欧洲持续了近 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的、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 ‎18世纪 ‎—18世纪 中叶 ‎1687年,柏应理、殷铎泽等四位神父编译的《孔夫子:中国哲学家》—书在巴黎 出版。此书一出便风靡一时,因为它第一次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 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向西方展现了一个非 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 ‎18世纪 中后期 中国在精神上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堕落的、政治上是专制的、历史是停滞的,此 时的中国形象,完成演变成了为了映衬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需要 而生的对照物。‎ ‎ ——摘编自《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 从上面的表格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 材料 美国国会在舆论压力下,经过多次辩论,于1883年初通过了由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法案。从此,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彭德尔顿文官法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这些规则直到目前仍保持稳定。其主要内容有:对官员选拔实行竞争性的公开考试和考核制,同时对高级要职实行选举制和任命制;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政府官员名额;文官隶属于行政部门……彭德尔顿法的核心是实行竞争淘汰的考绩制,即根据公职人员的能力和政绩,按照公开竞争原则决定其录用和提拔降退。彭德尔顿法还规定了文官委员会的组成与权限,其职能包括举行文官考试、调查文官法执行情况以及制定各项细则。虽然文官委员会几度险遭撤除,但仍得到保持和发展,直到1979年才改组为联邦人事管理总署。 ‎ ‎——摘编自丁则民《美国通史: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7分)‎ 福鼎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期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C A D C D C A B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D D B B C A D C D B 二、非选择题(三小题,25小题25分,26小题12分,27小题15分,共52分)‎ ‎25.(25 分) ‎ ‎(1)特征:附属于专制王权,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与文化权力政治化密切相关;平衡国家权力;具有较强的地缘和血缘色彩。(8分,每点2分)‎ 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6分,每点2分)‎ ‎(2)演变趋势:政治影响逐渐衰落;乡绅逐渐转变为工商业资产阶级。(4分)‎ 共同作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护地方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节约行政成本;凝聚乡村力量;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7分,答出1点给2分,2点给5分,3点给7分)‎ 26. ‎(12分)‎ 示例一:论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物质层面深入精神层面。(3分)‎ 阐述:中西由于距离比较遥远,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主要通过中间人倒卖的中国物品以及对中国的描述来感知中国。如中国的瓷器、丝绸以及社会经济繁荣的情况。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大量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带入到西方,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理论等。(9分)‎ 示例二:论题: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从赞美转向批判。(3分)‎ 阐述:在古代由于中国文明领先于世界,更多的是中国先进的物质文明传人到西方,因此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更多的是敬仰和赞美。到了17世纪左右,启蒙思想家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了理性工具,被积极吸收了。但随着西方文明的进步,而中国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从而西方更多的是对中国的批判。(9分)‎ 27. ‎(15分)‎ ‎(1)(8分)特点:通过法案将改革纳入法律程序;吸收外国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文官选拔任用制度化规范化;以考绩制为核心,将能力和政绩作为考核任用标准;重视制度的稳定与发展(任答4点为8分) ‎ ‎(2)(7分)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政府效率;有利于统治阶级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党制下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答出2点给5分,答出3点给7分)‎ ‎【解析】(1)由材料“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实行竞争淘汰的考绩制”“还规定了文官委员会的组成与权限”等提炼特点。 ‎ ‎(2)可以从所涉及到的主体来思考文官制度的影响,对官员、政府统治、社会稳定、两党制度、文官制度本身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