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年高二10月考试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高志龙 审题人:蔡伦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国家博物馆对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中关于合金成分叙述的制图。这一制图能够说明春秋时期
A.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B.铁器产品多样化
C.手工业生产规模化 D.冶炼业分工细致
2.“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新生产方式的形成 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C.商帮的由来与形成 D.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3.《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这说明司马迁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D.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4.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中期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
这反映了该地
A.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手工业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趋明显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发展 D.近代化进程影响到人们的经济活动
5.汉武帝时期,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
入朝为官。其主要原因是
A.农本商末政策发生逆转 B.落实政府经济政策的需要
C.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D.政府以财产作为选官标准
6.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以上规定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打击了“海上马车夫”荷兰
C.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D.英国垄断了北美地区的贸易
7.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8.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 -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C.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
9.瓦特研究蒸汽机用了20多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总共获得4项技术专利,1773年英国下议院批准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至1800年。马克思也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说明书中。”由此说明推动当时技术革新的直接动力源于英国
A.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B. 拥有庞大的海外市场
C. 较早形成的专利制度 D. 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10.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
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
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
11.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不仅创立了《时务报》,而且创新了报刊文体,力求文字通俗易懂。这反映了维新派
A.致力于文艺创作的革新 B.注重营造维新思想氛围
C.认为民众是维新的力量 D.意识到了维新的急迫性
12.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
C.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13.1979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台工业管理体制,“建立长、中和短期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系,使企业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这一举措
A.打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 B.极大地调动企业自主性
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 D.使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
14.1929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工业生产下降40.6%,倒闭的企业数达14万家,失业率为32%。罗斯福新政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此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B.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C.兴办公共工程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救济工作提供社会保障
15.历史学家钱乘旦曾写道:“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这里修补的“两个方向”具体指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西欧国家建立共同体
B.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推行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政策和西欧国家一体化
16.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 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
A.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 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17.土地改革之后,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困农户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毛泽东认为:为了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为了阻止农民卖田卖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搞合作化。这里的“合作化”是指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D.开展大规模城市化运动
18.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说明
A.农民对改革持续性的担忧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19.如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这主要说明
时 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近代民主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D.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0.美国学者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所致。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A.中国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被其取代
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21.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加大政府开支,实现充分就业 B. 减少政府的干预,削减国有化比重
C.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22.1973年,周恩来说:“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台湾投资。”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这些主张
A. 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 B. 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C. 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 D. 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
23.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A.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国有企业改革正逐步走向市场
C.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观念 D.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普遍建立
24.经济区域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版图,欧盟被认为是当今一体化程度最高者,但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这说明
A. 欧盟缺少应对经济发展困境的能力 B. 欧盟政治一体化滞后于经济一体化
C. 欧盟各成员国间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D. 欧洲央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缺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计3道材料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朝继续推行抑商政策,汉朝封建政权利用经济法规对商贾打击十分严重,从此成为了一个历朝历代相沿不变的传统政策。盐铁专卖法与均输平准法,不仅在汉代是“抑商”的有力工具,而且后世也多采用,成为中国封建制经济法的重要内容。越到后期,惩治“私盐”的条例越多,处罚也愈加苛酷。明清两代对茶叶的私营限制也很严,法律规定“凡贩私茶者同私盐治罪”,“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
——摘编自秦语萌《制度经济学框架下重农抑商政策的变迁》
材料二
1953年修正税制实施后,修正税制变更了营业税纳税环节,曾规定经批准的私营专业批发商不纳营业税。执行以来,由于批发标准难以确定,批零业务不易划分,因而形成经营同一行业的私营批发商,其价格、成本虽大体相等,而税负、利润则不一致,纠纷很多,殊不合理。由此造成了资源不均衡的结果,助长了批发商特别是大批发商的发展,严重地影响了国营商业与合作社商业批发阵地的下降。为此,中央决定对已批准不纳营业税的私营专业批发商复征营业税。
——差异化税收制度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工商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0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1953年后的新中国对待私营商业发展的异同。(8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技术进阶升级带来“机器代替人”的前几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始终是掌握在人手中的工具,“机器”真实地助益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但与此同时,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电脑病毒等的技术进阶升级,却是整体上加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这样的技术越是先进,对于人类整体上的加害,越是强烈和彻底,越是危及人类整体的存在。
——摘编自陈彩虹《在无知中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12分)
27.(15分)
材料 魏晋时期,户籍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凭证。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制度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宋代已明确废除了作为良贱身份等级的户籍制,而代之以财产为主的五等版籍制。“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土地配置模式已成为不易之制,“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被“富者有资可以买田”所代替。……唐代以前,赋役的征收主要按人,宋代则按资产制定户等。主户与客户的含义已有质的变革,主、客两者的区别是依据土地占有情况,富民与佃农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联盟,“佃户既赖田主给佃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赡家计。”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性。(6分)
(2) 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历史影响。(9分)
参考答案
ACDDB BDBCA BDCAD BBACA BDBB
25.【答案】(1)特点:抑商政策长期延续且不断强化;部分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4分)
评价:在封建社会前期,国家抑商和垄断政策保证了政府的经济来源,巩固了封建政权;抑商政策不利于市场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一政策日益成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6分,言之有理即可)
(2)变化:由对私营批发业免税以鼓励其发展,到复征营业税以规范其发展。(3分)
原因:旧税制造成新的经济纠纷;私营工商业壮大冲击了国营经济的地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4分)
(3)相同:均采用行政、法律手段遏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都是为了加强国家垄断经济的能力,稳定经济秩序。(4分)
差异:古代专制下的垄断经营,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新中国规范商业发展,目的是维护人民与国家的利益,实现公平公正。(4分)
26.【答案】示例:(评分说明:考试所拟题目合理,阐述有理由据即可酌情赋分)
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或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2分)
阐述:历史上的每次技术进阶升级,都显示过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机器替代人”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但也带来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的难题与困惑,如阶级冲突、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为基础,开始了对人脑的部分替代即对人的智力替代,使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伴随着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核泄漏、电脑病毒等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巨大灾难,如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实行细菌战,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等。(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证题,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即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或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1)必要性:原有的身份等级受到严重冲击;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制度管理的成本增大。(6分)
(2)举措:废除等级户籍制;实行以财产为主的五等版籍制。(3分)
影响:推动了土地交易的发展;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