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0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考(2017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大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杨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的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3.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 )‎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农业经济的发展 ‎ 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 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 ‎4.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5.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 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 ‎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6.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纂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 )‎ 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7.宋代科举录取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且经三级考试通过后,不需再试于吏部即可直接授官。这表明宋代( )‎ A.科举取士有失严谨 B.专制皇权有所弱化 C.六部职权相对削弱 D.官僚制度活力增强 ‎8.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9.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10.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宜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1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12.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3.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14.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15.1874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和中国科学家徐寿创办格致书院,其主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提倡“实事实证引进后学”,此举( )‎ A.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B.顺应了近代工业的发展需要 C.说明新式救育仍受理学束缚 D.适应了科举考试的变化方向 ‎16.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此后,各省咨议局陆续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间士绅阶层开始参与地方事务 B.清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地方政权结构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D.清政府积极推动代议政治发展 ‎1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 ‎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18.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 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 ‎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19.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20.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由该学者观点可知( )‎ ‎ A.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 C.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D.人天生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21.1831年,英国国会上院否决了首相格雷提出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改革法案》。在各种压力下,英王支持格雷,并在上院中加入足够多的改革派,使得《改革法案》在1832年终获通过。这表明英国( )‎ A.内阁并未掌握国家实权                        B.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 C.国王仍然掌握国家实权                        D.工人政治权利得到认可 ‎22.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23.据统计,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 )‎ A.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B.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D.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1871年宪法符合当时德国国情             D.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合计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殷末周初,为满足帝王狩猎和通神需求而出现的“囿”和“台”,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实现了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魏晋南北朝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异军突起。隋唐时期,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式园林体系已成型,并影响到亚洲汉文化圈的广大地域。两宋时期,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元明清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部分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 ‎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等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人们开始认 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我国最早的一座租界公园建于1868年,其最先不允许华人进入。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私家园林的主人对自己的宅园尝试使用西洋的管理方法,并出现了私人修建公园的情况。同时皇家苑囿、旧时衙署园林、孔庙等园林向社会开放,形成大众公园。辛亥革命后,在一批民主主义者极力倡导和影响下,我国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政府修建或改建的公园。英国人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对我国初期的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 ——摘编自安怀起《中国园林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10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典园林相比,我国近代园林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唐先生将这一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名之日‘历史三峡’”。 ‎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历史三峡观”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历史三峡观”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蒋梦麟(1886—1964年),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青年时赴美留学,并获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 ‎1918年,他发表《历史教授革新之研究》,抨击儒家重古轻今观念对先前中国史学造成的弊端,呼吁吸纳西方历史教育的经验、体察本国社会生活的需要,活用本国的历史资料,以革新中国历史教育。在新式教育中,将王侯将相的重要性降低,而把与平民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内容;政治事件不再居于中心位置,农林、风俗、宗教、家制、娱乐、法庭、学校、聚会等领域一样值得教授;政治家固然影响深远,但科学家的事迹及贡献更值得宣扬;解释史事摆脱了早先儒家学说“仁政”、“暴政”的说法,转向综合考查生产力、人口、气候、地理、交通等因素。‎ ‎ ——摘编自马勇《蒋梦麟传》‎ ‎(1)根据材料概括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6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大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CAC 6-10BDCDC 11-15CABBB ‎16-20CDBAB 21-24BCDC 二、材料题 ‎25.(25分)‎ ‎(1)特点:起源较早;类型多;东方式园林体系成型,影响广泛;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色彩;造园技术不断提升,没有升华为科学理论。(每点2分,共10分)‎ ‎(2)变化:园林功能发生变化,为公众服务的公园出现;政府等成为推动近代园林转型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借鉴西方造园理论和管理方法。(每点2分,共6分)‎ 原因:列强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东渐,人民生活观念变化;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每点3分,共9分)‎ ‎26.(12分)‎ 评分说明:学生应提出明确的观点,如“历史三峡观”有其合理之处、“历史三峡观”不合理等,并加以论述。在论述时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示例:“历史三峡观”有其合理之处。 ‎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符合历史发展的大势,且时间漫长,反复曲折,波涛汹涌,堪称“历史的三峡”。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7.(15分)‎ ‎(1)内容:学习西方的历史教育;以平民生活为中心;重视科学家的作用;扩大历史教育的范围,关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重视历史的复杂性。(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9分)‎ ‎(2)背景:民国初年,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引起资产阶级不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蒋梦麟曾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每点2分,共6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