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08-31 发布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零班奥赛班文补)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上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零班、奥赛班、文补)‎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曾经感叹“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从大道之行到大道既隐,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丧,是历史的倒退,孔子对此感到忧虑 B. 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私有制的确立,实际上是历史的进步 C. 据《礼记·礼运》判断,三代是孔子向往的大同之世 D. 据《礼记·礼运》判断,夏朝已进入了小康之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体现了夏朝时期进入了小康之世,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体现的是禅让制的体现,而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体现的是世袭制的体现,材料内容体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没有反映社会道德的沦丧,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瓦解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没有体现三代是孔子向往的大同之世问题,故C选项错误。‎ ‎2.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 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相对加强 B. 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 分封制度与大宗小宗的结合 D. 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血缘联系,配合分封制,使周的异姓诸侯和同姓诸侯,同为周王的亲戚,有益于密切分封制下中央和地方联系,所以A项正确;这只是一种政治统治手段,是家国一体的做法,与“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同,B项错误;大小宗指的是同一宗族内部,不适用于异姓诸侯,C项错误;材料只有血缘关系,没有与神权联系,D项错误。‎ ‎【点睛】同姓分封为主,异姓辅以婚姻,西周初以血缘关系加强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3.色诺芬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在雅典,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材料表明当时的雅典 A. 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 B. 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 C. 实现了公民的直接民主 D. 自由人和奴隶是公平平等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在雅典,……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等信息可知,雅典政制中规定,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体现雅典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A正确;据材料雅典政制中规定,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没有看到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没有涉及民主,C错误;材料说的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平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而材料中公平没有体现,D错误。‎ ‎4.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以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由“少数人的统治”代替了一个人统治国家。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据此可知,英国议会 A. 是英国历史逻辑结果 B. 与专制王权水火不容 C. 促进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D. 奠定了现代民主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表明英国民主制度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最终确立,所以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发展的逻辑,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英国于19世纪完成工业革命,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反映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而不是英国议会的影响,故D项排除。‎ ‎5.1701年生效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丧失继承的资格。”“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权利法案》的成果 B. 摆脱教廷对英国的控制 C. 推动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约束官吏和大臣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是进一步明确了对王权的限制,故选A;材料涉及英国教会的独立性,但不属于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责任内阁制度主要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显然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是约束英王的权力,排除D。‎ ‎6.东汉时,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因而州都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仅此数姓,所以州部大吏往往带有世袭性。这表明 A. 大姓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 东汉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 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官员 D. 豪强士族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各级地方长官有任期,而地方僚佐多世袭,因此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才,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材料显示并非把持中央政权,A错误。B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选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因此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7.下图为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 A. 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 B. 前200年呈正增长态势 C. 后200年因自然灾害呈大幅下降 D. 与社会时局具有相随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至202‎ 年为秦朝统治时期,秦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故人口下降较快,公元2年,东汉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口增长较快,公元200年处于东汉末年,局势动荡,割据混战,人口大量减少,故D项符合题意。A项,图表为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未与其他国家形成对比,故无法体现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排除。B项,前200年,中国人口因战乱而下降,故排除。C项,后200年因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人口迅速下降,自然灾害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 ‎8.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 皇帝励精图治 B. 士族品行高洁 C. 皇权相对孱弱 D. 选官制度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东晋、南朝门阀势力强大,世家大族在政治上非常强势,导致皇权孱弱,从而使依附于皇权的母后、外戚和宦官没有机会进行专权,故选C项;东晋南朝没有母后、外戚和宦官的专权主要是由于皇权的孱弱,并非是由于皇帝励精图治、士族品行高洁和选官制度的先进,故排除A、B、D项。‎ ‎9.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正确。A项“无为”,B项“‎ 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 ‎10.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 A. 加强中书省权力 B. 协调三省关系 C. 强化对三省监督 D. 增加文官人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中书门下两省的“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说明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唐统治者设政事堂是要协调三省关系,故B选项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和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而设置政事堂,并没有体现强化对三省监督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唐朝统治者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三省关系,提高行政效率,无法得出增加文官人数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1.唐代有应举人预投省卷和行卷的做法,目的在于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以避免仅由一次考试定取舍可能造成的失误,统称“公卷”。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此举 A. 打击了庶族政治力量 B. 消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C. 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 D. 强化了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朝的“公卷”,以印象为主,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考试制度的公平,但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这就避免了舞弊的可能,实现了公平公正,故C;材料没涉及庶族,排除A;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涉及对地方权力的控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结合唐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分析解答。‎ ‎12.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 司法独立原则 B. 程序法定原则 C. 公平正义原则 D. 契约自由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家庭债务问题上,既保护了妻子作为弱者权益,同时也考虑到了丈夫的生存利益,这体现了罗马法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司法独立指的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的干涉,以审判独立为核心,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并未体现程序法定原则;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不是契约自由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理藩院”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个人及其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是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控制;通过以上的分析,体现了清王朝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正确;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材料三个机构的内容没有体现民族分治的内容,A错误;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一词可判断C错误,因为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早在西周就已存在,C错误;据材料“理藩院”是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可知清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较强,D错误。‎ ‎1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 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商鞅变法中的“分异令”,汉代的“民产子”诏令,唐朝“劝勉”适龄青年结婚,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户数、人口数,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并且材料内容中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且防范土地兼并不能通过增加人口来实现,故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国家财税收入,而不是为了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封建统治不能通过增加人口来实现,故D选项错误。‎ ‎15.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A选项符合题意。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D选项排除。‎ ‎16.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 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 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 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清政府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调整政策,折射出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中的努力。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材料中“浙民习俗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清政府注重防范民众动乱,但并不反对中外交往,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当时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说明仍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在广州、宁波所收“税额”不同的调整,无法判断宁波、广州的贸易地位是否一致,排除。‎ ‎17.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A. 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来看,1853年南京棉布滞销,特别是鸦片烟无法销售,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当时是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对列强的侵略权益产生巨大冲击,故选D项。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无法使鸦片烟无法销售,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从时间上看均发生在1853年后不能对商品滞销造成影响,故B、C错误。‎ ‎18.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这体现了 A. 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 B. 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 C.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D. 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就是成立产业工会,而到了1922年全国劳动大会已有27万多名会员”可知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故答案为B选项。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的说法本身正确,但和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五四运动,D选项排除。‎ ‎19.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构 ‎1917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19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 ‎1924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行 ‎1925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 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D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除。‎ ‎20.清末新政、北洋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出现了三次经济立法高潮,这些经济立法 A. 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B. 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 目的都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都强化了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北洋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成立初期的经济立法措施,有利于规范经济秩序,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经济立法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提供保障,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立法目的,排除。D项,题干中经济立法与国有资本发展并无联系,排除。‎ ‎21.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 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B. 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C. 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D.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的价格是统一市场形成的直观标志;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表明,当时贵州的农业仍被封闭在扩大了的自然经济圈即地方小市场中,说明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体现的是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这种悬殊的价格差与国际市场无关、与工业原料的需求状况无关,排除A、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2.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打关税牌,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反映了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B. 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逆转 C. 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 D. 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可知特朗普政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这意味着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故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23.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可以推断 A. 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 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 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美国政府提出“1973年作为欧洲年”,与前一时代不同的是,此后的盟国间“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以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苏攻美守是美国协调盟国关系的背景,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美欧建立平等关系”是形势所迫的调整手段,不是美国的战略意图,C项错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D项与史实不符。‎ ‎24.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A. 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 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 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而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这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上相同,故C正确;中苏结盟主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非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排除A;中苏结盟和苏联国际地位提升关系不大,排除B;材料表明由于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无法得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联系中国和苏联相同的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分析解答。‎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辉格党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阴谋就是在一家酒馆里策划的,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基础。‎ ‎——摘编自《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等 材料二 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晚清至民国,茶馆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茶馆是人们消闲、打盹儿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杂耍的表演场所,也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所,还是讲道理、断公道的民间公堂。人们在场馆谈论时政传播消息以及摆龙门阵,不分生人、熟人,不管是体面官绅,还是下里巴人,萍水相逢,围坐闲谈。民国三十几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1950年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再加上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成都茶馆逐渐衰落。‎ ‎——摘编自贾玉英《成都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述评》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酒馆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酒馆文化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角度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后成都茶馆衰落的原因。‎ ‎【答案】(1)作用: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交流提供了社交场所;成为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市民劳动力雇佣市场;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场所;是资产阶级进行宪政活动的基地。‎ ‎(2)不同之处: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英国酒馆文化积极传播民主思想,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而中国茶馆文化不谈论国家政事,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小。‎ 原因: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高压政治;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形成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社会氛围;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民智未开,国人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 ‎(3)原因:社会主义改造,茶馆所有权发生变化;政治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社会风气的转变;政府的限制。‎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得出为人们休闲娱乐与交流提供了社交场所;根据“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得出成为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根据“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得出是市民劳动力雇佣市场;根据“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得出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场所;根据“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得出是资产阶级进行宪政活动的基地。‎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可得出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根据“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得出英国酒馆文化积极传播民主思想,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根据“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得出中国茶馆文化不谈论国家政事,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小。‎ 原因:根据所学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分别从政府的高压政治、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专制政策和国人缺乏参与政治的意识等角度分析总结。‎ ‎(3)原因:根据“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得出社会主义改造,茶馆所有权发生变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根据“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得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社会风气的转变;根据“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限制”得出政府的限制。‎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20世纪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 时间 中心城市 所在区域 ‎14—15世纪 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北意大利 ‎17世纪 阿姆斯特丹 荷兰 ‎18—19世纪中后期 伦敦 英国 ‎20世纪初—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华盛顿、纽约等 美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香港、东京、新加坡等 亚太地区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上海、深圳等 ‎ ‎ ‎——摘编自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 阅读材料,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阐述恰当,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阐述:14、15世纪,以威尼斯、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地区借助传统丝路贸易中间站的有利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经贸金融领先于欧洲其他地区,逐渐成为欧洲贸易金融中心;但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陆路东西贸易逐渐被海路东西贸易所取代,引发欧洲商业革命,使地处新航路起点的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等经贸渐趋兴盛,从而使欧洲商贸中心发展转移。‎ 示例2:论题: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美国经济崛起 阐述:18世纪,英国率先发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直接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全球范围的拓展市场,成为“世界工厂”,到19世纪中后期,使英国居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美国借助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等因素,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赶超了英国。到20世纪初,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逐渐取代英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示例3:论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4:论题: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注:有其他论题,凡是符合题意,论述合理,可酌情得分。‎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中14—15世纪、17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结合所学可以“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进行立论,并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背景及对欧洲的影响进行阐述;根据图表18—19世纪中后期伦敦、20世纪初—20世纪四五十年代纽约为金融中心结合所学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美国经济崛起”进行立论,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及世界形势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根据图表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进行立论,并从多极化趋势下中国日本崛起、亚洲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亦可根据图表18—19世纪中后期伦敦、20世纪初—20世纪四五十年代纽约为金融中心以“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进行立论,并结合所学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和英国霸权地位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消防制度始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出现的。意大利首先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给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次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消防队。这些消防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和一个部属消防队,部属消防队专司救火。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 ‎——摘编自《中国近代消防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深化;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划租界;近代城市发展需要专业消防队伍;清末新政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 特点:由外国列强首先引进;主要在沿海租界范围内,逐步扩展到其它大城市;由志愿者发展为专业警察队伍;或由民办改为官办;清政府积极支持推广。‎ ‎(2)意义:有利于维护城市治安和消防安全;保护城市市民正常生活;带动了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可见由外国列强首先引进;由材料“国内的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 ”可见主要在沿海租界范围内,逐步扩展到其它大城市;由志愿者发展为专业消防警察队伍;由材料“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和一个部属消防队,部属消防队专司救火。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可见由志愿者发展为专业消防警察队伍,或由民办改为官办,清政府积极支持推广。‎ ‎(2)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从维护城市安全、保护市民生活,以及对城市管理的近代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