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可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农牧结合 C. 独立发展 D. 自给自足
【答案】A
【解析】材料可知农业生产在时间、肥料、耕作技术上优化,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畜牧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独立发展和自给自足,故CD项排除。
2.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 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 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 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 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答案】B
【解析】“泰半”指的是大半、过半数,因此泰半之赋指的是农民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B正确;泰半之赋并不是具体赋税名称,排除A;C对泰半的理解有误,排除;泰半之赋指的就是赋税而非力役,排除D。
3. 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土地国有 B. 土地集团所有 C. 土地私有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由于在古代社会里,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这就容易形成了土地兼并现象,所以答案选C。、AB选项说法错误,当时是土地私有制;D选项说法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在明朝时期才出现。
4.宋朝诗人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描写的是
A. 筒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的意思可知这是灌溉工具,而且不需要人力,故选A;翻车需要人力,这与材料意思不符,故可排除B;曲辕犁是耕作工具,故可排除C;水排是冶铁工具,故可排除D。
5.《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可知,我国古代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依附于官府,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官营手工业,并非家庭手工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营手工业;D选项的内容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与材料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 丝 B. 毛 C. 麻 D. 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麻布衣服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由于比较廉价而广泛适用于劳动人民,故D项正确。丝织品在古代属于富贵人家所用的名贵衣料,这与材料中“劳动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毛料是游牧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并不十分广泛,故B项错误。元朝以后,由于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棉纺产品才开始增多,这与材料的时间“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不符,故C项错误。
7.中国古代的制瓷业举世闻名,以下我国陶瓷种类出观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④①
【答案】B
【解析】粉彩瓷器出现于清朝;明代青花瓷器成为主流;白瓷最早出现于东汉;青瓷的年代最早,商周时期就烧制出原始青瓷,故正确答案为B项。
8.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 物流通畅的草市
C.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 “工官”监管的夜市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对商品活动管控严格,设有九市作为专门的商品交易场所,政府在市场中设置官吏直接监管,因此九市指的是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A正确;草市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排除B;九市位于城市中,并不是单独的市镇,排除C;夜市出现在唐代中后期,排除D。
9.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解析】注意题中商业活动的时间(北宋)、夜市“通宵不绝”和可以“抵暮”的瓦子,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打破了时间限制。BCD项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
10.推动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农业的发展 B. 商业贸易的发展 C. 手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不能直接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功能的转变,故AC项错误。商业贸易的发展能够使城市的服务功能增强,聚集大量的人口,推动城市功能从政治向经济转变,故B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体现手工业生产关系的发展,不符合题目要求,故D错误。
11.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答案】D
【解析】“近代”的含义,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明朝中后期,我国就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这一时期的西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计日受值”体现的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不符合“近代前夜”的特点,A错误;租佃制经营方式属于传统的封建经济模式,不是近代化的经济模式,B错误;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符合材料中经济近代化的含义,C错误。
12.“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 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 市坊制度 D. 官营专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府实行官营专卖,如汉代的盐铁官营等,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来控制国家经济,获取巨额利润,D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民间进行海外贸易,其目的并不是获取利润,更多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A;朝贡贸易在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并不是政府强制干预的结果,排除B;坊市制度是国家对城市的管理模式,其目的并不是获取财富,排除C。
13.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个体农业+家庭手工业 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③发昌机器厂=地主阶级+近代企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垄断资本主义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③表述不对,发昌机器厂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因此排除后选A。
14.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按例治罪”,他的面粉厂被迫停厂。这件事表明
A. 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B. 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侵略势力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答案】B
【解析】李福明的面粉厂由于官府勒索最终被迫关闭,说明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正确;政府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 交刑部按例治罪,说明清朝有法律,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侵略势力,排除C;D表述绝对,题干现象是因为李福明不满勒索而被治罪,其设置工厂时并未被禁止,说明当时并不是反对一切外来事物,排除。
15.据记载:从1900至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 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C. 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
D. 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20世纪初”,正是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故B、D都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故排除C项。而自19世纪末兴起的“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鼓舞了更多人投资实业。所以应选A。
16.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一个“短暂春天”机会,A正确;B、C和D均属于国内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17.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 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C. 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D. 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包工制、养成工制、包身工制、家庭工制等劳动力组织形式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特点,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故选A项;从生产方式上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采用的是机器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故C错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管理水平显然低于在华外资企业,故D错误。
18.《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 民族独立富强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工业化的实现 D. 实现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A项正确。BCD三项项,是产业革命精神的追求,最终目的是实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富强,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9.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 有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题目,要选择不符合题意或史实的选项。结合史实可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落实到“一五”计划期间,投资建成600多个大中型项目,大量重工业项目从无到有,
A、B项说法符合史实,一些重工业比如钢铁、飞机、汽车、机床等企业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和科技水平,C项正确,而早在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产值就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是本题的答案。
20.“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________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歌谣空白处应该是
A. 农业改造 B. “大包干” C. 公私合营 D. 人民公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可知,这是在称赞人民公社化运动,“单干”指的是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互助组”指的是中国劳动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组成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劳动组织,土改以后得到广泛发展;“合作社”指的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人民公社”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包干”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后,故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21.安徽凤阳农民的流行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①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土地经营体制变革给农村注入活力
③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④表达了农民对当时农村改革的拥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实行后给农村注入活力,积极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材料表达了农民对当时农村改革的拥护,但是当时没有解决了温饱问题,③表述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B。
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主要“新”在: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③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④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而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故应选A。
2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迈出的第一步是
A. 建立经济特区 B.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开发和开放浦东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首先开始于设立经济特区。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选A。
2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南方谈话”“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了思想准备,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正确;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而材料中“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A项错误;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B项错误;“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江泽民提出,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5.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选B;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是在十五大上,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6.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A. 民国初年 B. 新中国建立之初 C. 改革开放后 D. 维新变法时期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初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材料中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是吻合的,所以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B项正确。
27.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 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B. 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C. 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 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粤女学生的着装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公报》和广东教育司批评粤女学生的着装反映了新旧文化交融中的矛盾,故A项正确;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教育就已经开始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兴起是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8.“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 电话 B. 电报 C. 邮寄信件 D. 电子邮件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电报的特点,故B项正确;A具有语音通讯功能,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C项与“既非君手书”不符,应排除;D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29.温州新学社群成员张棡在1903年4月26日的日记中记录,这一天有海轮从上海到了温州,给他带了五期《新民丛报》、《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新学社群的人闻讯至他家看新书报。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清末上海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
B. 交通、通讯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C. 新式报刊推动地方政治团体的发展
D. 维新变法运动已深入到了社会基层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这一天有海轮从上海到了温州,给他带了五期《新民丛报》、《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新学社群的人闻讯至他家看新书报。类似这样从上海购买、聚看的事例,在他的日记中屡屡出现”可以看出,来自上海的信息对周边地方文化的影响即清末上海对周边地方产生文化辐射。故答案为A项。BC项,交通、通讯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近代重工业的落后、新式报刊推动地方政治团体的发展的表述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维新变法运动于1898年失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30.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关于其发展普及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B.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C. 电影《难夫难妻》揭开了中国电影制作事业的序幕
D.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5月开始试播的北京电视台
【答案】C
【解析】中国电影制作的开端是1905年《定军山》,C符合题意;A、B、D三项对广播影视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题
31.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答案】(1)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
(2)经验有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障碍有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
(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帮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
【解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可物产丰富”、“手工业更具特色”、“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直接概括得出;第二小问要根据徽商诞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启示。
(2)根据材料中的“读书好,营商好”、“讲究商业道德”、“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等信息词,可总结出徽商兴旺的经验;第二小问注意清朝是一个古代与近代交接时代。故联系所学古代与近代中国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可得出第二小问。
(3)依据材料中的“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为中外客商搭建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等信息句进行总结说明。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 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近代民族工业的上述特点和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如何?这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的基本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特点: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受外商排挤。
(2)民族企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民族企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3)政治态度: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反抗的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和依赖性。 影响:他们一方面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斗争,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发展,但同时这些运动又总是不彻底而归于失败。
(4)基本处境: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性质导致。
【解析】(1)根据材料“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可得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根据材料“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可得出技术力量薄弱;根据材料“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可得出早期民族工业受到外商的排挤。
(2)根据材料“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等信息可得出民族企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根据材料“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革去他的武举功名”等信息可得出民族企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3)政治态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收到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外商企业的排挤,因此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反抗的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和依赖性。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收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商企业的压迫,因此他们一方面同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斗争,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发展,但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很大的妥协性,因此这些运动总是不彻底而归于失败。
(4)基本处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内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对外受到外商企业的排挤,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在双重压迫中曲折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处镜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