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全卷分试卷Ⅰ、Ⅱ,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A. 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 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 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答案】C
【解析】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错误。
2.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答案】B
【解析】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此即“逐渐获得权力”;以削弱相权,此即“压倒了政府的大臣”,这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B
正确;“三公九卿”中的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本身就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不是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主要是为了分割宰相职权,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D错误。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A. 建设的延续性
B. 存在的合理性
C. 创新的曲折性
D. 产生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核心意思: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时间长,不能一味的抹杀、贬低,言外之意是:其存在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强调的是不能“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建设的延续性、创新的曲折性,排除;D项,材料信息不是强调传统制度产生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其存在的合理性,排除。
4.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 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 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 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D. 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答案】A
【解析】材料“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表明,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选择A项;B与史实不符;材料反应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谈不上近代化,故C项错误;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5.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剪我最亲之藩属(朝鲜)”“威海”可知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后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C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鸦片战争,A与题意无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与题意无关;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D与题意无关。
6.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就可知道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湘军、李鸿章创办淮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事,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故A项正确,故选A。BCD与“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不符合。
7.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政府和各党派、各团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通电未再提“讨蒋”“反蒋”口号,且将“蒋贼”改为“蒋氏”。这一通电
A. 推动抗日民族统放线初步形成 B. 是全面抗战爆发的必然选择
C. 顺应了西安事变之后的政治形势 D. 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D
【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6年中共领导人呼吁两党停止对抗,商讨抗日救亡,而且在通电用词方面弱化了反蒋色彩,这说明中共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方针政策,D正确;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排除A;全面抗战爆发时间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排除B;西安事变发生时间是1936年12月,排除C。
8. 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 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
C. 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D.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A项与新中国的诞生不符,排除。B项出现在1978年,排除。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项符合题意,正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完成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时,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9. 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时间为3月3日至13日,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为3月5日至15日,以往每年的政协和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具有上述特点。这种时间安排最主要是基于
A. 政协通过的决议须经过人大审核
B. 照顾双重身份代表的需耍
C. 人大代表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
D. 避免重大决策失误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政协的职能是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政协的建言献策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人大的职能是立法、决策。政协先于人大召开,有利于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D正确;政协通过的决议经过人大审核,其主要目的仍然是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A排除;双重身份代表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推行,一般在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中很少有双重身份代表,故B错误;人大代表并不是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故C错误。故选D。
10.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⑤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A. ①④③⑤② B. ①②⑤③④
C. ①②⑤④③ D. ②①⑤③④
【答案】C
【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是在1979年元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是在2008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正确排列顺序是①②⑤④③,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
11. 1949年4月30日,毛泽东发表声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声明
A.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 蕴含了“另起炉灶”的精神
C. 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D. 促使西方国家与新中国建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可知,它基本符合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49年4月30日在开国大典之前,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新中国尚未建立,并且独立自主外交增加了与西方列强建交的难度,排除。
12. 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
A. 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B. 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C.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 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建设铁路、公路、农业灌溉、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哥拉以石油资源还贷,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援助非洲与投资有机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府主导注重实效是中国援非的总体特征,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B选项错误,1967年坦赞铁路的援建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C选项错误,中国与非洲并非处于同一区域,中国援非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护照语种的变迁体现了
A. 法英语言的普及
B. 国际关系的变化
C. 改革开放的政策
D. 旅游人数的多少
【答案】B
【解析】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表明护照语种是国际关系变化的晴雨表,故B正确;法英语言的普及、出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均不是主要因素,故AD错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14.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彻底打破部落贵族控制政权的局面,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选项符合题意。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的要求,A选项排除。公民陪审法庭并未打破部落和氏族控制政权的局面,B选项排除。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说法错误,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规定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D选项排除。
15. 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 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B. 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C. 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 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
【答案】A
【解析】 “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在雅典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公民权,外邦人、奴隶都没有政治权利。这体现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形式,作为民主权利基石的公民权有着明显的狭隘性。故选A。
16. 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该学者在此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十二铜表法》
A. 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B. 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C. 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材料“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有利于维护下层公民的利益,B正确;A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是《民法大全》颁布的意义,排除。故选B。
17. 1783年,英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议会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血气方刚的小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小皮特首相的上述行为实际上
A. 破坏了《权利法案》 B. 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C. 践行三权分立学说 D. 使议会失去监督权
【答案】B
【解析】内阁刚成立之时完全遵循首相,实行责任内阁制,对议会和首相负责。材料中说明当内阁受到议会不信任案时,可以解散议会,开创了首相解散议会的先例,这说明责任内阁制获得进一步发展,因此B正确;A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政体践行的是三权分立学说,C排除。故选B。
18.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托克维尔强调的是
A. 美国联邦宪法积极作用
B. 美国联邦宪法与国情相适应,具有其独特性
C. 美国联邦宪法只对美国有益,没有借鉴的价值
D. 美国联邦宪法对美国而言是完美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美国的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说明美国联邦宪法不具有普适性,只适应美国的国情,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美国宪法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美国宪法对其他国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故C项错误;美国宪法是不断发生完善的,也不是完美的,故D项错误。
19.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他们认为,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这种体系是最美好的社会的计划。”材料中的“他们”
A. 对封建主义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
B. 指明无产阶级是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
C. 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一些天才设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从材料中的“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可以得出,这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方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空想社会主义,曾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一些天才设想。所以,D为正确答案。根据所学知识,这种改良方案是针对资本主义的,而不是针对封建主义的,故排除A。B、C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
20.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说,巴黎公社成为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材料表明
A. 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
B 公社革命客观上推动了共和制进程
C. 公社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价值
D. 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材料“因为正是在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强调的是巴黎公社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推动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诱发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无关,C选项排除;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1. 列宁曾经对异常兴奋的工人群众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这一次“工农革命”
A. 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C.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 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D项正确;完成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是俄国的二月革命,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2. 凯南在其著名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称:“有思想的美苏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对克里姆林宫向美国社会提出的挑战感到抱怨,相反,他应该对上帝表示一些感谢。上帝通过把这一无情的挑战摆在美国人民面前,已经让这整个国家的安全依赖于他们团结和接受历史明确赋予他们的道德与政治领导责任上。”这一思想旨在
A. 诠释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合理性 B. 指出战后美苏关系变化的必然性
C. 挑起美苏之间全方位的冷战对抗 D. 揭露苏联是美苏冷战的罪魁祸首
【答案】A
【解析】材料“上帝通过把这一无情的挑战摆在美国人民面前,已经让这整个国家的安全依赖于他们团结和接受历史明确赋予他们的道德与政治领导责任上”体现的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人希望承担起相应的国际政治责任,主要是诠释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合理性,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3. 如下图是《冷战史》中对战后美苏两国的描述。图中信息说明
A. 战后美苏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 B. 美国是战后国际局势变化的决定者
C. 战后苏联并没有争霸世界的野心 D. 意识形态是推动两极格局形成的核心
【答案】A
【解析】据图中信息可知,美国一直被描述成一个强大的全球性大国,而苏联被描述成一个相对弱小的地区性大国,并且认为苏联在军事、军事、影响力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均不如美国,由此可以说明战后的美苏两极是不对称的,故选A;B项说法夸张,美国并没有达到“决定者”的高度,排除B;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意识形态并不是核心,排除D。故选A。
24. “G8已成为历史,G20还有待完善,而至于G2(中美共治)和G3(中美和欧洲共治)只是一种设想。目前世界实际上是处于G0状态。”材料表明
A. 西方大国普遍走向衰落
B. 一体化是世界的政治走向
C.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 “一超多强”局面正在形成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G20还有待完善”、“G2(中美共治)和G3(中美和欧洲共治)只是一种设想”、“目前世界实际上是处于G0状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力量尚未实现平衡,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形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西方大国的普遍衰落,该表述并不恰当;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一体化的政治走向;D
选项错误,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包括4个小题,25题、26题为必做题,27题、28题为选做题(二选一作答,如两题都做,按第27题给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汉疫病流行,西汉有11次,东汉有27次。疫病爆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 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和帝永元问,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安帝元初间,会稽大疫,政府派“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惑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 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 灾款和物资,义贩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三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 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特点:注重稳定人心;救助范围广,创没专门性救助医院(实施隔离防治);以政府救助为主;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2)变化:从以官赈为主到以义赈为主。
原因:清政府晚期政治腐败;传统儒学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慈善思想的引入。
(3)表现:研究机构增加,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走向成熟。
启示: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应注重法制建设和预案机制建设;应注重交流合作,注重社会组织与扩大民众的参与力量;应树立人本思想和效串优先理念;要注重危机公关,维护社公稳定;要注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解析】
(1)据“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型祈禳仪式”得出注重稳定人心,救助范用广,神学迷信色彩浓厚;根据“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得出政府救助为主;据“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得出创设专门的救助性医院。
(2)根据“官赈为代表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可知变化在于由官赈到义赈。变化的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政府腐败、传统儒学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慈善思想的引入等方面进行概括。
(3)根据“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得出研究机构增加,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和视野;根据“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出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据“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得出公共危机管理中媒体走向成熟。启示可从发挥制度优势、加强法制建设和预案机制建设、注重交流合作、树立人本思想、注重危机公关、注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总结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6.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而失信于诸侯,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如果真实,“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另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
【答案】示例:不真实。理由: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战国竹简为实物史料,且时间上比《史记》更早,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从史料内容角度说,战国竹简未记载此事,而是记幽王为主动进攻,应不需要召集诸侯来救;《史记》中诸侯远近不同却几乎同时赶到等记载不符合常理。从史事所处时代角度说,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且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已遭到破坏。从史书作者角度说,可能由于历史久远缺少相关史料,以及当时君权强大和举烽传警等现实对司马迁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我认为材料中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并不真实,关于论点阐释可从史料的价值、史料的内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编写史实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创建一支新式军队迫在眉睫。甲午战后,行伍出身的袁世凯,了解旧军队的弊端与陋习,一手创建北洋新军。新军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等,为日后军、师、旅的建制打下了基础。新军实行逐渐递退方式,采取“军分三等”的兵役制度。入伍士兵要从年纪、身体、品行等多方面进行挑选。军官的任用实行“遏有官弁出缺,仍先尽学堂毕业之员选充”。新军注重了政纪、技术和战术训练的整体性。袁世凯还请编七句《劝兵歌》:“一要用心学操练,二要打仗真奋勇,……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
——据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内容:采用新的军队编制;执行新的兵役制度;提高了征兵条件;实行高标准的军官任用制度;训练内容全面;严明的军队纪律。
(2)原因:旧式军队战斗力低下,弊端丛生;清政府挽救危局的需要(或民族危机严重);袁世凯自身的便利条件。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推动了清军的近代化;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为北洋军阀的形成奠定基础,对近代中国政局影响深远。
【解析】
(1)依据材料“新军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等,为日后军、师、旅的建制打下了基础。”可知袁世凯军制改革采用新的军队编制;依据材料“新军实行逐渐递退方式,采取‘军分三等’的兵役制度。”可知袁世凯军制改革执行新的兵役制度;依据材料“入伍士兵要从年纪、身体、品行等多方面进行挑选。”可知袁世凯军队改革提高了征兵条件;依据材料“军官的任用实行‘遏有官弁出缺,仍先尽学堂毕业之员选充’”可知袁世凯军队改革注重从军事学堂中选拔军官,实行高标准的军官任用制度;依据材料“新军注重了政纪、技术和战术训练的整体性。” 可知袁世凯军制改革的训练内容全面;依据材料“袁世凯还请编七句《劝兵歌》:‘一要用心学操练,二要打仗真奋勇,……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可知袁世凯军制改革制定了严明的军队纪律。
(2)依据材料“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创建一支新式军队迫在眉睫。”、“行伍出身的袁世凯,了解旧军队的弊端与陋习”结合所学从清政府挽救危局的需要、旧式军队战斗力低下,弊端丛生、袁世凯自身的便利条件等方面概括作答袁世凯军事改革的原因。依据材料“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及军制改革的内容等方面内容结合所学可从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清军近代化、未能够拯救清朝统治、奠定北洋军阀的基础、影响中国近代政局等方面分析概括作答袁世凯军制改革的影响。
2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光召,1929年5月生于湖南长沙,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周光召提出:“科学技术犹如双刃剑,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新科技,不要把它神化。如果科学的发展增加了社会不平等,自然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这样的科学不会为人民所接受。”周光召表示,“社会要了解科技,青少年正处于形成知识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要重视对青少年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要重视对其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防进入科普工作的误区。”周光召认为,科学不是少数人参加的事业。科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吸引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进来,从一些简单现象的观察来提升大家对了解科学的兴趣,培养全民的科学素养。对待科学精神,周光召提出,必须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坚决反对急于求成,急功近刺的浮躁学风,更不能自甘堕落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唯利是图。
——摘编自《周光召:突破中国核武器技术的关键人物》
(1)根据材料,概括周光召对待科学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光召的科学工作精神的作用。
【答案】(1)思想主张:平等对待科技,不神话科技;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和培养;提高公众的科学认
识;端正科研的态度。
(2)作用:周光召平等对待科学的态度,有利于培养科学对待事物的方法,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学术正气的培养;求真唯实,艰苦奋斗,群策群力的精神,有助于中国科学成为世界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促使中国科学家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
【解析】
(1)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设问,“思想主张”从“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新科技”、“要重视对青少年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吸引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进来”、“必须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等信息归纳回答。
(2)本题属于说明设问,可以依据周光召的科学思想并结合所学从“学术思想培养、学术 正气树立、科学发展以及世界科学贡献”等角度说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