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50 KB
  • 2021-08-31 发布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4现代世界政治(讲)-学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4 现代世界政治(讲)-学案 考向一 俄国十月革命 ‎1.讲高考 (1) 考纲要求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命题规律 本专题不是高考的热点,近几年高考考查较少,且很少单独命题。但是,高考试题很多时候为避免猜题、押题而故意在冷点钟命题。因此,备考要全面。十月革命的考查角度较多,主要有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等。出题以选择题目的形势较多,材料题多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联系考查,材料情景会变的新颖和出其不意,设问更加灵活,来考察学生对只是的灵活掌握。‎ 例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考点定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名师点睛】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例2(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 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 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 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 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 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答案】A 点睛:《四月提纲》提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过渡到无产阶级,当前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为此遭到国内部分人反对。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点。‎ ‎2.讲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 ‎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七月事件”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通过武装起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成熟。‎ ‎2.二月革命(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国主义战争和反沙皇专制统治)‎ ‎(2)结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占主要导地位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监督性的、直接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体现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 ‎3.《四月提纲》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提出 ‎(1)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2)把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作用: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作用: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5.十月革命的意义 可从对俄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不仅表现在革命后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表现在俄国成为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表现在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月革命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世界现代史开端。‎ ‎3.讲典例 ‎【例1】(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期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边疆地区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较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答案】A 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本体的关键,材料大意为:布尔什维克党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动了不同性质的革命,成功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最终赢得并巩固了政权。‎ ‎【趁热打铁】(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巴黎和会的美国记者贝克尔曾说:“俄国问题对巴黎会议的影响是深刻的,没有莫斯科就不能理解巴黎。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布尔什维主义在巴黎不曾有代表,但经常都是强有力的因素。”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内容是 A. 英、美联合反对法国严厉处置德国的主张 B. 英国为巩固世界霸权地位与美国矛盾尖锐 C. 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 D. 法国主张严厉惩罚德国以获得欧洲大陆霸权 ‎【答案】A ‎【例2】(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历史试题)普列汉诺夫在1918年写的《在祖国的年》一文中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作者意在强调当时俄国 A. 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B. 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C.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 ‎【答案】B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时期俄国资本主义尚不具备一定基础,“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讲方法 要从宏观上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理论产生——革命实践——制度确立。结合中俄两国的经济状况、阶级状况,分析比较中俄两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差异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的不同举措。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是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5.讲易错 ‎【题目】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B.提出的《四月提纲》‎ C.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实行的《土地法令》‎ ‎【错选】C或D ‎【错因】出错的原因是《四月提纲》的内容掌握不清晰 ‎【答案】B ‎【反思】考生要牢固把握《四月提纲》指出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考向二 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1. 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了解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 命题规律 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察的的重点和热点区。从内容上看,多侧重于美苏关系发展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特别是美苏冷战的具体措施、原因及影响等方面。题型有选择和材料题。‎ 例1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德国的统一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两德的统一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例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4)‎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本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可以巧用排除法,如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排除A;题干中没有体现二战,而且二战属于选修内容,按理不可能是答案,可排除C;“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可说明“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以偏概全,因为工业化实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可排除B, 所以答案只能是D。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图片等材料分析能力的锻炼,要擅于运用排除法,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2.讲基础 A.背景:‎ 战后,反法西斯同盟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美苏对抗以冷战形式进行的原因)‎ B.含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主要原因:美国敌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质:遏制共产主义。‎ C.表现:‎ ‎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D.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的分裂。在亚洲,“冷战”则表现为朝鲜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 3. 讲典例 ‎【例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图10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1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名师点睛】基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斗争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的需要,美国在欧洲推行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趁热打铁】(山东省泰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下图为1950年2月中国出版的《世界新闻年鉴》的部分摘录,据此可推测当时 A. 杜鲁门主义扩展到亚洲 B. 亚洲局势已然处于战争边缘 C. 亚洲是美苏冷战的中心所在 D. 两大集团对峙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从材料反映的美国为了遏制新中国和苏联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可推测当时杜鲁门主义已扩展到亚洲。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欧洲是美苏冷战的中心,排除C项;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排除D项。‎ ‎【例2】(江苏省苏北四市2018届高三一模历史)“这一事件向超级大国提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一个国家如何去使另一个国家相信,它在推行它的计划的时候不会走得太远;它的敌手如何才能确信,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对方的这种威胁只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行为?”材料中“事件”‎ A. 造成德国分裂 B. 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C. 引发朝鲜战争 D. 反映两大阵营对峙 ‎【答案】D ‎【趁热打铁】(安徽省黄山市2018届高三一模检测历史试题)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 A. “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B. 美国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冷战影响了美国的国内政治 D. 欧共体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答案】C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61年”,结合二战后美苏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背景分析材料即可。‎ ‎4.讲方法 理清一条基本线索: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趋势。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的最主要因素是实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但关键因素是经济。‎ ‎5.讲易错 ‎【题目】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实质上说明(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D.苏联的实力超过美国 ‎【错选】A或D ‎【错因】主要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加剧,故选B。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A;C项不符合“实质上”,排除;D项说法错误。‎ ‎【反思】理解根本原因的含义。根本原因是本质的原因,是指在同一 历史事物的若干(主要)原因中,起 最终决定作用,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必然趋势”、“必然性”、“社会根源”、“历史根源”、“经济根源”、 “固有矛盾”和“由来已久”等,即是根本原因。‎ 考向三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 命题规律 从欧共体成立的原因、具体措施、影响的角度命题,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带来政治地位变化角度命题,从二战后对美苏两极格局冲击的主要因素角度命题,考查西欧、日本、中国在多极化趋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注意本专题知识与当今世界的地区热点问题相联系进行命题。‎ 例1.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A ‎【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法国调整外交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两级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例2(2017届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等五校高三上期七月联考历史试卷)据《全球通史》记载:“从1950年到l964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1%、5.6%和4.9%,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只有3.5%。同期,美国在自由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中所占份额已从71%下降到40%,而西欧所占份额从l5%上升到44%。”从上述信息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A.西欧国家经济增长率加快受益于欧洲经一体化进程 B.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降低表明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C.美国黄金份额的下降意味着布雷顿森体系趋于崩溃 D.西德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国家 ‎【答案】A ‎【解析】‎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欧洲 ‎2.讲基础 核心词: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A.欧共体 背景:‎ ‎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 ‎ ‎②美苏的崛起,世界日益形成两极格局;‎ ‎③西欧实行社会改革,在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过程:‎ ‎①法国提出“舒曼计划”,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 ‎② 法、意、德、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进成员国工业发展,法德走向和解。‎ ‎③ 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三个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 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联盟。‎ 发展:‎ ‎①推行统一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内部实现大部分商品自由流通,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方向发展;‎ ‎②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上步调一致,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③1973~1986年欧共体有三次扩大, 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先后加入。‎ 影响:‎ 极大地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随之发生了变化,成为多极化趋势的一支重要力量。‎ B.日本崛起 条件:‎ ‎① 进行广泛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 ‎②美国大力扶持,减免日本战争赔偿,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原因:‎ ‎①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池田内阁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②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③ 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引进大量先进技术 ‎ ‎④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不结盟运动 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合作。‎ 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意义: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D.中国崛起: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3.讲典例 ‎【例1】(湖南省常德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上述材料表明 A. 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 B. 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 C. 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 D. 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 ‎【答案】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紧扣关键信息和欧洲联合的史实分析解答即可。‎ ‎【趁热打铁】(陕西省安康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联考(第二次)历史试题)二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整个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界与政府间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是经济企划厅负责收集必要的情报资料,并协调有关省厅准备文件、然后起草报告的过程。这一状况反映出 A. 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B. 经济企划厅成为日本最高权力机构 C. 企业经济计划必须服从政府的意志 D. 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得益于政策环境 ‎【答案】A ‎【解析】“企业界与政府间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是经济企划厅负责收集必要的情报资料”说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起到了宏观调控的功能,故A正确;日本最高权力机构是天皇,B错误;日本是市场经济,企业不一定按照政府意志,C错误;战后日本发展经济得与改革,D错误。‎ ‎【例2】(2018届南京、盐城市高三一模考试高三历史试卷)“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 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 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 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 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答案】D ‎【趁热打铁】(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967年西欧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截止到2016年欧盟成员国发展到28个。然而,英国却于2016年6月23日举行“脱欧公投”,支持率达到51.9%,此外意大利也在想方设法“脱欧”。这说明 A. 欧盟内部国家利益尚需协调 B. 东西欧国家间矛盾不可调和 C. 欧洲区域合作水平严重下降 D. 域外大国介入造成欧盟解体 ‎【答案】A ‎【解析】英国脱离欧盟,意大利也想脱离欧盟,说明欧盟内部的国家利益仍需要协调,故A正确;欧盟主要是欧洲国家,故B错误;英国脱欧并不能说明合作水平的下降,故C错误;欧盟还没有解体,故D错误。‎ ‎4.讲方法 注意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在美苏“冷战”过程中,西欧国家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并走向联合的道路,实力日益壮大。日本在美国的扶持和滋生的努力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也日益强大起来。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力量壮大。这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及影响、20世纪70年代出现多极化的表现及特点。‎ ‎5.讲易错 ‎【题目】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 ‎ ‎①抑制和削弱强权政治 ②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世界和平与发展 ④消除国际恐怖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错选】D ‎【错因】考生对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内涵没有准确区分所致。‎ ‎【答案】A ‎【反思】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有利于”应该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多极化造成的威胁和平的因素,不是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有利条件。‎ 考向四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理解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命题规律 本考向是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和热点区。从命题切入点上看,多是从美国、多极化趋势等来解读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进。当今世界格局演进与现实联系密切,属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感触到的历史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力度会越来越大,应该重点关注一个国家——美国,一个趋势——多极化趋势。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主观题较少。‎ 例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后“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而且发展到二十国集团,·相关国家分布在多个大洲,可见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故A项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题不难回答。B错误,今天的全球化怎么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呢?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非洲。D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 例2(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部分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面示意图。据下图可知,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是 A. 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B. 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答案】A ‎【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是一个多种政治力量和多种文明相互对峙的局面,故此题选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形势是和平与动荡并存在,而不是“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故可排除B;目前,美国依然还是超级大国,C项说法与史实相违背,故可排除C;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到目前还没有形成,故可排除D。‎ ‎2.讲基础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实质:东欧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B.“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但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C.“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①美国之外的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②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④俄罗斯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⑤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讲典例 ‎【例1】(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五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第64届)历史试题)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A. 冷战后世界单极化趋势增强 B. 世界多极趋势始于冷战结束 C. 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 D. 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内 ‎【答案】C ‎【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题干的“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都是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的表现,故答案选C。冷战后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错误;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故B错误;国际竞争主要是全球范围内,故D错误。‎ ‎【趁热打铁】(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学者费里德曼认为,“随着全球体系中心的转移以及体系内部各成员经济地位的升降 起伏,现在的全球体系已经无法维持一元化的文化逻辑”。该学者强调的是 A. 文化与全球体系中心紧密联系 B. 经济实力是全球体系中心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C. 多种文化的共存是历史的必然 D. 文化的全球扩展需要坚强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答案】C ‎【例2】(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8届高三二诊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下表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反映了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3(%)‎ ‎2004(%)‎ ‎2008(%)‎ ‎2012(%)‎ 非常敌对 ‎3‎ ‎2.2‎ ‎17.8‎ ‎6.3‎ 中立态度 ‎29‎ ‎48‎ ‎25.3‎ ‎30.8‎ 相当友好 ‎55.5‎ ‎17.8‎ ‎3.7‎ ‎23.3‎ 很难回答 ‎3‎ ‎2.8‎ ‎0.4‎ ‎1.7‎ A. 试图化解与美国的根本分歧 B. 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 C. 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 D. 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 ‎【答案】B ‎【趁热打铁】(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下图是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图中英文为叙利亚。该漫画折射出 A. 美苏两极对峙加剧 B. 美苏争霸焦点在中东 C. 冷战影响持续发酵 D. 新冷战态势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漫画反映奥巴马与普京就叙利亚争论不休,实际是冷战影响持续发酵,故选C;漫画所反映的时代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AB;美国与俄罗斯只是就叙利亚争论不休,没有涉及其他领域和其他地方,排除D。‎ ‎4.讲方法 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题,多极化已经成为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注意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多极化的表现及特点、世界格局变化的阶段特征等问题仍将是重点考察对象。‎ ‎5.讲易错 ‎【题目】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错选】D ‎【错因】对当今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掌握不清 ‎【答案】A ‎【反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已超多强,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形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