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00 KB
  • 2021-08-31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昌二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命题人:彭少瑜 审题人:王 娜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2.儒家学术研究中,对五经原文的注释称为“传”,后世对“传”加以注释称为“注”,对“注”进行阐发称为“疏”,此外还有“正义”、“集解”等多种解释方式。这表明儒学 A.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 B.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C.流派众多,各有侧重 D.兼容并包,内涵丰富 ‎3.《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D.《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4.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5.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6.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A.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B.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 C.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D.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 ‎7.当代一些学者特别推崇王阳明的一句话:“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们对阳明心学的关注焦点在于 A.“致良知”的理想 B.“知行合一”的主张 C.儒家道统的文化传承 D.解放思想的历史作用 ‎8.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C.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D.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9.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 ‎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10.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其说明1860年代 A.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 B.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 D.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11.清代帝王多有查禁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 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 D.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12.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论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 B.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C.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 ‎ 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 ‎13.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 B.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C.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 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14.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李大钊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A.倡导多元文化观念 B.盲目追求西方文化 C.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D.担忧西方文化冲击 ‎1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16.孙中山宣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时“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孙中山的论述最有可能出现于 A.同盟会宣誓誓词中 B.《临时约法》中 C.国民党一大宣言中 D.《民报》发刊词中 ‎17.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B.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C.批判人是万物的尺度 D.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18.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A.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 B.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C.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 D.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19.他们最先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他们”重视“世俗文化”主要在于 A.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B.传统文艺成就辉煌 C.资产阶级比较保守 D.宗教势力垄断教育 ‎20.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A.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D.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21‎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设想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数据代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力,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这反映出 A.牛顿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 B.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 C.牛顿的数学成就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 D.经典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了系统的说明 ‎22.卢梭认为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这表明卢梭 A.否定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人民直接拥有立法权 C.推崇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D.批评英国革命的不彻底性 ‎23.法国启蒙思想家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启蒙思想家的所为意在 A.弘扬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B.矛头直指欧洲君主制度 C.摧毁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D.动员群众构建理性王国 ‎24. 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安排了人类与整个动物生活有关的证据,断定“如果有谁不愿意像野蛮人那样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支离破碎的,那他就不再能相信人类是一个单独的创造行为的成果”。达尔文旨在 A.否定了神创造世纪的理论 B.论证自然选择法则的科学性 C.强调生物界各物种的联系 D.反映了生物学取得显著成就 ‎25.《全球通史》说:“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厂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厂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材料中的描述应该出现在 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 秦汉以至唐宋,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有所发展,某些领城仍领先于世界,但总体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明清科技发展史中留给我们太多的遭憾,总结其历史教训,就是为了切实重视科学技术,不再重蹈覆辙。”‎ ‎——刘尚希、韩凤芹、中学锋(明清科技发展;政府作用与历史经验教训》‎ 材料二 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自然科学自此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问。但哲学与具体科学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离不弃、相铺相成的紧密依存关系。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发展却呈现出与西方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为改进生产技术的一种经验积累和提升。中国哲学和自然科学是并行独立、互不相干的。‎ ‎——整理自李洁明、王栓萌《近代中西方不同科技发展道路的哲学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唐宋时期与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并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西方的原因。(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 ‎“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10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关于“轴心时代”的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64~192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古波斯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古波斯有索罗亚斯特,等等,形成了不同文化传统。雅斯贝尔斯说:“‎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汤一介《“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论儒学的复兴》‎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轴心时代’思想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8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9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5 BABDC 6—10 ADCDB 11—15 CCBAB 16—20 CDBAD 21—25 BBDAC ‎26.(1‎ ‎)关系:秦汉至唐宋,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促成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这一时期封建政府大多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国出现了四大发明等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故这一时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3分)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科技工作者更多注重对前代科技的总结,科举所重视的理学思想忽视科技,明清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3分)‎ ‎(2)不同之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与哲学分离,自然科学独立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科技发源于劳动人民实践的经验总结,一直与哲学独立。(4分)‎ 原因: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方面,西方的殖民扩张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欧州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3分)‎ ‎27.(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3分)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4分)‎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4分)‎ 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6分)‎ ‎28.示例1:论题: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 阐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两宋时期,二程、朱熹横空出世,允分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再次回归先秦孔孟而把中国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崭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8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论题:14世纪,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起。‎ 阐述:中世纪,基督教会对西方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14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在资本主义的摇篮意大利兴起,达·芬奇等巨匠把目光投向“轴心时代”,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宣传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欧洲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辉;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关注人、社会与自然的研究,文学、艺术、科学等众多领域硕果累累。(8分,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考生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印度思想复兴”等作为论题,阐述从略。‎ ‎29.(1‎ ‎)作用:否定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两类国家政体。(3分)‎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2分)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2分)‎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5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