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00 KB
  • 2021-08-31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然后再条形码贴在对应位置。‎ ‎3.答题卡上第Ⅰ卷必须用2B铅笔作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修改时用橡皮擦除干净。第Ⅱ卷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或超出答题区域作答的均不得分。‎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总分60分)‎ ‎1.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争霸战争频繁 C. 人口的大量迁移 D. 大量开垦土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人口大量迁移与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D项是铁犁牛耕推广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2.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A. 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B. 官营纺织业的规模比较大 C. 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 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绫锦坊”“内作使”“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可知唐代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棉花种植的信息,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唐代没有打破坊市界限,而是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的“巧儿”属于官营手工业的工匠,不是自由劳动力,故D项错误 ‎3.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 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D.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为中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但并不是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根源,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条件,故B项错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根源在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D项正确。‎ ‎4.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C. 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 D. 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对比了徽州地区一方面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另一方面土地价格上涨激增,反映徽州富商大量地购田置地,导致商业资本大量投入非生产领域,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故C正确。由于徽州富商大量地购田置地,才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原因,而不是造成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中的现象由富商购田置地所致,不利于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故B 错误。明朝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 ‎5.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而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城市迅速崛起。这主要是因为欧洲 A. 价格革命影响较广泛 B. 意大利国家四分五裂 C. 意大利经济优势丧失 D. 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地中海区域的贸易中心位置逐步被大西洋沿岸所取代,故选D。价格革命的主要影响是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显然这与材料的描述无关,排除A;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整体改变,不是由意大利的国内政治环境决定的,且意大利没有实现统一的事实由来已久,也并没有妨碍威尼斯、热那亚曾经的崛起,排除B;意大利经济优势丧失属于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 ‎【点睛】在解答本题时,学生需根据材料描述迅速联想到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 ‎6.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7.19世纪,西欧社会在争论妇女“工作权利”时,倾向于女人们留在家里生育孩子。1870年后,随着工厂以及大量服务性岗位的出现,妇女们的工作权利得到认可。这表明工业革命 A. 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B. 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C. 提升了妇女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 D. 使家庭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发生后,伴随着对自由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原本大多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获得了工作权利,这是妇女劳动地位得到提高的具体表现,C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间的矛盾,A项所述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家庭结构的根本性变化,D错误。‎ ‎8.1900—193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加速,城乡之间移居基本上自由。1938年中国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730万,占5亿人口的5%—6%。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因而大大改善交易效率。这一现象说明 A. 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B. 中国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 C. 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因而大大改善交易效率”,说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D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A项错误。由“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730万,占5亿人口的5%—6%”可知,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发展的作用,没有体现城市化发展的原因,C项错误。‎ ‎9.下图呈现了人类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其中,“2.0自动化”出现 A. 推动了工厂制度基本形成 B. 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C. 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D. 践行了凯恩主义的思想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时间“19世纪后期”、“人类制造业发展历程”、“2.0自动化”联系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期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自动化”是得益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为B。18世纪后期推动了工厂制度基本形成,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没有悖离自由资本主义思潮,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扩大政府开支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思想,D错误。‎ ‎10.利用公式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简化教材内容,帮助理解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下列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经济成分的公式表述,其中有错误的是 A. 小农经济=农业十家庭手工业 B. 江南制造总局=资产阶级+机器生产 C.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十雇佣关系 D. 官僚资本主义=政权+近代工商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为洋务运动代表企业,属于政府官办企业,故B项中资产阶级的对应关系是错误的,符合题意。小农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家庭手工业紧紧地依附于农业上,A项对应正确,排除;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对应正确,排除;官僚资本主义是政府通过权力寻租,以获取超额暴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形态,故D项对应正确,排除。‎ ‎11.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根据英国官方公布的统计资料,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在1837年为90多万英镑,到1845年达到239.4万多英镑。由此可见 A. 列强对华加强商品输出 B.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列强对华加强资本输出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在1837年为90多万英镑,到1845年达到239.4万多英镑”表明列强加强了对华商品输出,答案为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列强加强资本输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不符,C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开始于《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12.20世纪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军閥)争战不已,地方制据对抗。各路军阀将工商企业视为动辄可得之财源,苛捐杂税滥征,这直接造成了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B. 中央政府的权力膨胀 C. 工农运动高涨 D. 民主思想活跃 ‎【答案】A ‎【解析】‎ 苛捐杂税增多无疑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故A正确;此时中央政府权力削弱,故B错误;此时工农运动并没有开始高涨,故C错误;民主思想是在20世纪初活跃,故D错误。‎ ‎13.据《浙江通史》记载,1911年乍浦八旗驻防军的协领杉梁、士绅张文雄等创办和济树畜公司,进行农牧业经营。同年上虞士绅陈渭正等创办春泽公司,购买县境内所有低洼、瘠跷之田地山林,“或浚江掘湖筑堤开渠,或辨土择种,宜树宜牧”。截止到1911年的近8年间浙江类似组织有40多家。这些现象说明 A.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农村 B. 旧士绅旧官员投身近代民族工业浪潮 C. 近代实业波及到古老的传统领域范围 D. 这些新式组织构成了社会变革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没有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涉及到都是传统农牧业,而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排除;结合材料中“创办和济树畜公司,进行农牧业经营”“创办春泽公司”“近8年间浙江类似组织有40多家”等信息可得出近代实业波及到古老的传统领域范围,故C项排除;材料中未对“新式组织”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论述,故D项排除。‎ ‎14.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由此可知 A. 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B. 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 C. 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 D. 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 ‎【答案】B ‎【解析】‎ 根据“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可知,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5.下面为1895年和1898年间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主要代表刊物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年 ‎7‎ ‎3‎ ‎42.9%‎ ‎《笑林报》《大观报》《万国公报》‎ ‎1898年 ‎47‎ ‎39‎ ‎83%‎ ‎《通俗报》《格致新报》《时务日报》‎ A. 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 D. 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和所占百分比都迅速上升,表明这一时期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的环境,故C正确;在材料中不能充分体现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排除AB;材料数据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社会化改革的主力,排除D。‎ ‎16.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 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 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苏联存在“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这说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效率低下等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现象不能代表整个工人阶级觉悟低下,故A项错误;此时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现象,故B项错误;1937年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错误。‎ ‎17.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 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 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 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 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73年……‎ 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A选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与美国当时超级大国,但联合公司建立不是苏联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C选项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故C选项错误;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在勃列日涅夫之前就有,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8.据《光荣与梦想》一书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要求移居苏联的申请书,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 苏联经济水平超美国 D.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以及材料中“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包括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信息说明失业人数比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经济遭到破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严重,由此可知,导致题干材料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故选D。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于20世纪20年代,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没有出现材料体现的现象,故A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为了解决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进行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材料没有体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失业人数较多的情况,没有体现苏联经济水平超美国,故C选项错误。‎ ‎19.美国电影的繁荣时期分别是1929年、1957年、1973年、1979年和2000年。这些年份都是美国经济下行的时候,其中许多知名的电影公司都是在那段时期建立起来的,例如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购)华纳兄弟、米高梅等。关于1929年电影繁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 B. 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C. 体现美国人民淡定应对危机的心态 D. 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时期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增长,导致他们在电影中寻找精神寄托、心里慰藉和消磨时间,促进了电影业的繁荣,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是在1933年开始实行,而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新政,新政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失业人口的减少;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人民面对经济危机时是消极的心态;D选项错误,1929年新政尚未实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传统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对大垄断资产阶级有所抑制,对劳动人民有所让步,使法西斯主义在美国不易得逞;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彻头彻尾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法西斯性质”;又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反动,起着阻碍历史前进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据此可知,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A. 只有一种观点与史实相符且正确 B. 都缺少充分的史实导致结论欠佳 C. 研究角度不同导致结论相异 D. 传统观点源于一手资料更为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传统观点与后来两种观点是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从不同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研究得出,即研究角度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结论,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中未涉及不同观点的史料是否“充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传统观点和第一手资料更为可信,D项错误。‎ ‎【点睛】多角度看问题,史学更立体,辨别是非,唯物史观为据。‎ ‎21.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分析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威克特认为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具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体现的是“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的说法,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立法干预经济无关,A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对工业的干预,B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选项排除。‎ ‎22.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的70%,这些举措 A. 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B. 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 C. 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 D.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和英国显然进行了贸易战,这导致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混乱,选项B正确,选项C排除;英美做法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选项A排除;贸易战不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且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 ‎23.‎ 时间 人物 观点或措施 ‎1651年 克伦威尔 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 ‎1776年 亚当斯密 主张政府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每个人可以自由进行经济活动 ‎1936年 凯恩斯 强调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以上材料说明 A. 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 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 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 D. 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海条例》属于重商主义措施的表现,适应了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自由主义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凯恩斯主义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因此可以体现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的创新,D选项符合题意。自由放任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选项排除。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与货币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 ‎24.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 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模式 D.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讲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内在调整规律,政府不能反映过度,不能一遇到经济危机就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西方处于经济滞涨时期,美国国内有些经济学家主张反对凯恩斯主义中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就是要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主张减少计划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反对过度福利国家制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企业出售给个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这是为了 A.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B. 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推广 C. 扩大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权 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把40%的企业出售给个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来看,这反映的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目的是为了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均是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l973—1975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的局面,即所谓“滞胀”。面对这种局面,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减少政府开支和福利开支。‎ ‎26.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最能反映 时间 从业人员(万人)‎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1957年 ‎23771‎ ‎81.23%‎ ‎9.01%‎ ‎1958年 ‎26660‎ ‎58.23%‎ ‎26.60%‎ ‎1959年 ‎26173‎ ‎62.17%‎ ‎20.64%‎ ‎1960年 ‎25882‎ ‎65.75%‎ ‎15.89%‎ ‎1961年 ‎25590‎ ‎77.17%‎ ‎11.16%‎ A. 新中国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 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 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一直下降 D. 新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无法看出当时工业成就,选项A排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例较高,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依然是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选项B排除;选项C与表格数据变化趋势不一致,排除;1958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增加,这与“大跃进”有关,而到1960、1961‎ 年人数连续下降,这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由此可见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选项D正确。‎ ‎27.1958年10月,全国文化行政会议上提出“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目标。这一目标 A. 迅速地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 B. 促成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 C. 具有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 D. 表明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958年……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跃进运动开展,材料反映了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教育方面,也不能体现当时中国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于1966年,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C。‎ ‎28.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A. 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 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C. 将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 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结合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可知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故A正确;根据“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C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故D错误。‎ ‎29.从1949年到197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国家的支持下,在五十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入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农机、化肥使用面积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A. 重视农业建设并有所成果 B. 国民经济侧重农业发展 C. 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 D. 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入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农机、化肥使用面积明显提高”体现重视农业建设并有所成果,故选A;材料没有比较农业与工业的发展,排除B;C中“完全”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民个人收入,排除D。‎ ‎30.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北方谈话”。他振聋发聩地指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北方谈话”‎ A.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 为农村经济改革推明了方向 C. 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 D. 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一心一意搞建设”,这就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上的转移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故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材料中邓小平否定的是“四人帮”的“穷社会主义”,没有否定整个文化大革命,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农村经济改革,故B选项与题干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故C选项错误。‎ ‎31.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的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给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这与中国古代的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有些不谋而合,但因为它符合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获得了成功,显然这与材料“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的描述是一致的,故选D。AB两项与小农经济的特征无关,排除;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只是对农业集体化的简单调整,其结果以失败告终,故也应排除C。‎ ‎32.分析下图,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C. 外交上我国取得重大成就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我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推动了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是表格反映的现象,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B选项错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图中现象出现的理论因素,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3.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瓶装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这一协议 A. 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 标志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正式实施 C. 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D.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食油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签订协议,这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答案为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是1984年,A错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实施应该是1978年底,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改变,D错误。‎ ‎34.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 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 D. 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79年春”“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建议是希望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来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落实、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因此当时已经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的是改革,不符合材料的对外开放,排除;B项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正式展开,时间不符,排除;D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排除。‎ ‎35.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变化表明 A. 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建立 B.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 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化 D. 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 ‎【答案】D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世界货币由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变为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说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实现了合作,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故选D;题干是关于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的变化,所以国际贸易、经济格局和区域化、全球化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C。‎ ‎36.有学者评价某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它存在于几乎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美苏争霸和对抗的冷战时期,“与其说是其缔约各方精心设计的独特国际法杰作,不如说是缔约各方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关系的最低法治而不得已采取的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该协定 A. 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环境 B.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统一标准 C. 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D. 建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评价某国际多边贸易协定”“它存在于几乎达半个世纪之久美苏争霸和对抗的冷战时期”“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关系”等信息可以判定这一协定是1947年签订的《关贸总协定》,它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统标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建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故排除D。‎ ‎37.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A. 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 B. 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抗衡 C. 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D. 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漫画反映出法国的野心,即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故答案为C。A项不能反映法国的真实意图,密切同欧洲各国的关系不等同于代表欧洲;材料反映的是法国的意图,与欧共体无关,且1965年欧共体尚未成立,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法国的意图,不是北约诸国的意图,更不符合史实,排除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38.下列关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模式1: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2: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3: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模式4: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 模式1—欧洲联盟 B. 模式2—亚太经合组织 C. 模式3—上海合作组织 D. 模式4—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史实涉及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是欧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松散非政府间的经济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故模式1为欧盟,选项A正确;模式2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排除B;模式3为亚太经合组织,排除C;模式4为上海合作组织,排除D。‎ ‎39.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 B. 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 C. 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 D. 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Shanghai Lander(上海客)是英国人,在英国对外扩张中来到上海,他们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演变成“全球族”。同时,中国人正在续写着全球迁移史,因此可知,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意识,带来人的身份认知的变化,故D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全球移民是互相推动的,A项说法太片面,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故B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走向世界,还有英国,C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 ‎40.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 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故A错误;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逆全球化并不是国际主流现象,故B错误;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形成,故C错误;一些欧美大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欧美国家之所以采取逆全球化举措,这是因为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故D正确。‎ 第Ⅱ卷(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总分40分)‎ ‎41.某中学高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经济政策”,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 卡片二:‎ ‎(1)根据卡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卡二并结合所学,解读卡片二中的三个历史事件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 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伍。‎ ‎(2)洋务运动促使民族资本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政府经济政策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等信息分析得出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促进农业发展,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等方面来回答。‎ ‎(2)卡片二中的三个历史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辛亥革命。三个历史事件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应当联系所学,从洋务运动诱导民族资本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42.信息筛选(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1)根据材料一中战时遗留的危机是由当时什么政策导致的?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实施新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调整农业政策的原因及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背景:经济危机波及到农业,农产品积压,农产品价格猛跌。 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 ‎(3)两个运动: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大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富裕起来。‎ ‎【解析】‎ 第(1)问,“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战时遗留的危机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等角度分析。‎ 第(2)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经济危机波及到农业,农产品积压,农产品价格猛跌。“措施”,依据材料信息“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得出: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角度分析。‎ 第(3)问,“运动”,依据材料三信息“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得出;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依据材料信息“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大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富裕起来等角度分析。‎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度,人们在国际贸易等国际经济活动中不仅可以直接用黄金进行交易,也可“用大家普遍认可的货币来进行交易。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基于对英国经济的信任以及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信任,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显然,如果各国持有黄金并用于国际结算,不仅要支付黄金的保管费用,而且还要支付较高的结算成本,但是,如果各国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开通过伦敦银行进行国际结算,不仅可以得到利息收益,而且只需要支付较低的结算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的主权货币英镑便成为了国际货币。‎ ‎——张子宇《英镑、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历程》‎ 材料二 早在战事结束之前,美国就开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以重塑战后世界经济货币金融秩序,1941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报行两大机构或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材料三 此次金融危机后,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将被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将形成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随着“美元圈”、“欧元圈”、“人民币圈”等主要经济圈的形成,届时的国际货币也将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2008年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亚洲金融年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镑和美元能够成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 ‎【答案】(1)英镑: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最为强大;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英国金融机构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低廉的结算成本。‎ 美元: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以英镑为中心的旧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地位。‎ ‎(2)趋势:由单一货币体系到“一主多元”格局,再向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因素: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合作的加强。‎ ‎【解析】‎ ‎(1)本题反映了货币的国际化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和美国都是在经济实力强大起来后完成了国际货币的确立。英镑国际地位的确立和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有关。从材料“人们在国际贸易等国际经济活动中不仅可以直接用黄垒进行交易,也可‘用大家普遍认可的货币来进行交易’”,可以看出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有关。材料“如果各国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开通过伦敦银行进行国际结算,不仅可以得到利息收益,而且只需要支付较低的结算成本”,可以得出“英国金融机构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低廉的结算成本”的结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而英国等欧洲国家实力衰弱,以英镑为中心的旧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得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 ‎(2)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将被改变”,“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可以得出国际货币经历了单一货币体系到“一主多元”格局,再向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结论。第二小问因素:要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史实展开,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经济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间金融合作不断加强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