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7.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高考预测:在2019年的高考中,将会重点考查布对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等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材料型试题会大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考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高考真题回顾
1.(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 10.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将天津市为沿海开放城市是在1984年,恢复世界银行席位是在198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从该题所给的1987年,我们可以排除AD选项。能否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与开放城市无关,而在于是否是世界银行成员。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由此可知这一模式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于1949年,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且两者都不符合“世界财富”这一信息,故可以排除B项和D项;二战后美国主导自由贸易,故C项错误。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可见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选C。
4. (2015·课标全国Ⅰ,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答案】A
【解析】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和帮助。从题干信息,从1968年到1981年,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和贷款总额逐渐增多,主要是因为随着大量新兴独立国家的大量增加,贷款需求增多,故选A项。各国关税税率降低与世界银行贷款无关;贷款项目与数额的增多,无法表明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C、D项错误。
1.下表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
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滯胀”致使美国债务增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美国抛售黄金以稳定美元汇率
D.美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双挂钩一固定的制度,也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的汇率制。但是布雷顿森体系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其运行机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材料“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表”可知美国通过抛售黄金来稳定美元的汇率,C选项符合题意。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A选项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在1971年,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美国放弃金本位制,D选项排除。
2.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A.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C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材料中“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体现了原规定都已取消,表明原有货币体系已经崩溃。故答案为C项。A项,20世纪70年代仍处于滞胀时期,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贸易保护政策,排除。
3.在中国主办的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呼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以更好的方式监测国际资本流动。该组织成立时的主要职能是
A.稳定国际汇率,并提供短期贷款
B.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C.调节世界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D.为各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答案】A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致力于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排除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之前就存在经济危机,排除B;C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排除C;D是世界银行的职权,排除D。
4.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外交官哈利法克斯勋爵对英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凯恩斯低声耳语:“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这表明
A.英国对自己的方案缺乏自信
B.英美两国经济实力差距悬殊
C.美国的方案比英国的方案更好
D.美英均提出国际贸易体系方案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会议时期,美国经济实力强大,英国实力削弱,材料“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反映了英美两国经济实力差距悬殊,故B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英国对自己的方案缺乏自信,故A错误;材料没有将美国的方案和英国的方案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哪一个更好,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美英均提出国际贸易体系方案,而是强调英美两国经济实力的差距,故D错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后期经济实力下降。
(3)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1)对中国的影响:依据材料“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结合明代赋役制度“一条鞭法”相关所学可知明代赋役制度计亩征银,白银货币化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依据材料“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宝钞滥发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白银货币化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依据材料“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结合所学可知白银货币化推动了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和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依据材料“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结合西欧的殖民掠夺相关所学可知,白银货币化使欧洲为了购买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从而大量掠夺美洲白银,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依据材料“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结合所学可知17—19世纪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结合17-19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相关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和世界殖民大帝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与此同时,清朝后期经济实力下降,从而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3)依据材料“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结合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相关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授权政府“对于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这表明美国
A.推行利己主义外贸政策
B.强化政府干预经济职能
C.积极维护公平贸易原则
D.借助WTO规则维护权益
【答案】A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美国国会立法授权政府保护本国产业。其结果是有利于美国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强化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是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史实,史实性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立法保护本国产业,与C项说法不符,排除;D项史实性错误,WTO是1995年成立的,排除。
6.1960年前后,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情况下,其他国家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危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里芬两难”实际上说明
A.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不能动摇
B.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长期外贸逆差
C.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实际
D.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
【答案】D
【解析】“特里芬两难”说明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矛盾,仅以单一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难以维持,实际上说明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故答案为D项。“特里芬两难”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难以维持,排除A项;B项只是现象,不是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只是想说明单一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排除C项。
3.197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为期10年的"中期贷款",向某些由于经济缺乏效率而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成员国提供为数更多、期限更长的贷款。1980年世界银行增设"结构调整贷款",帮助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的国家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这表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
A.都是以稳定国际收支和国际汇率为宗旨
B.都是以促进国际经济复兴和发展为宗旨
C.始终都按明确的分工来平行地开展活动
D.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业务上的相互渗透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收支和国际汇率,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促进国际经济复兴和发展,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材料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提供类似世界银行的期限更长的贷款,而世界银行则开始帮助调整国际收支结构失衡,这说明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业务上的相互渗透。A、B项说法错误,C项 “始终”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4.战后货币体制的解体并没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各国货币并没有因为失去与美元的可兑换性而崩溃,全世界都学会了主要依靠国际协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这主要强调了
A.国际金融协调意识与能力的加强
B.各国反对美国独掌世界金体系
C.国家干预无法规避全球金融风险
D.布留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巨大缺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主要依靠国际协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通过金融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进行调整实现货币稳定,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各国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反对,且根据题干可知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故排除。C项,全世界都学会了主要依靠国际协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C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排除。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世界贸易发展大事表
20世纪30年代
美国胡佛政府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把3200多种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到60%。而其贸易伙伴国在法案出台前就已经闻风进行反制,打起了贸易战。
20世纪40年代
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是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唯一的多边国际协定。总协定成立以后,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通过贸易法,强调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之上,并设置了301条款,目的是使美国有权裁定其贸易伙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借此扫除美国的出口障碍。
20世纪90年代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从表中提取关于世界贸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论题:美国根据经济形势与实力不断改变其贸易政策。
阐述:在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对世界市场需求上升之际,胡佛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国则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此时,自由贸易显然对美国有利。于是,美国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随着欧亚的复兴,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再加上美国自身经济遭遇困境,美国的自由 贸易政策开始转向,把维护美国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由贸易变成贸易保护主义。
其他论题:世界贸易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法律化、制度化);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世界贸易的发展。
【解析】
【详解】
表格中的材料数据主要阐述了20世纪30—90年代世界贸易的变化,其中涉及到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世界贸易规则的发展与不断成熟、贸易保护主义等相关信息,根据材料的这些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提炼出“美国根据经济形势与实力不断改变其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法律化、制度化)”、“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世界贸易的发展”等观点。再结合20世纪30-9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策的内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等相关知识点论述。
考点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从时间上可以排除错误答案。马歇尔计划40年代末就开始实施,A项“开始”之说错误。福利制度在二战后逐渐建立起来,60-70年代相对削减,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排除D。1967年,欧共体成立,符合材料时间。
2.(2018.4·浙江高考·24)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大事年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1995年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1999年
欧元正式问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答案】B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反映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后“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而且发展到二十国集团,·相关国家分布在多个大洲,可见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故A项正确。
4.(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解析】表中的组织,都是茶叶、石油、可可、香蕉组织。从这些组织来看,我们去分析的时候这些从地理上遇到的时候要答初级产品,所以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卖初级产品 成立这些组织,对抗久的国际经济秩序,所以在这个时候。A主题是发达国家,材料是发展中国家,国体不对应。
1.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全球化压力下,国家与市场日益分离,造成现代民族国家治理结构的衰落,因此有必要建立超越民族的国家。能够体现这一设想的组织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欧盟。依据材料中“超越民族的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欧盟合作领域以共同的关税同盟为起点,逐渐扩展到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及货币政策等方面,充分展现了欧盟的超国家现象。它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有政治联盟的性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只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不具有政治方面的意义;B选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不涉及政治等方面的合作;D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涉及政治、经济、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新型主权国家合作组织,不是一体化组织。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中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
B.中国成为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新兴国家将极大地冲击旧的国际体系
D.区域经济合作増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D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错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非经济全球化、新兴国家问题,排除AC。
3.根据《建立欧洲共同体条约》第113条和第228条等条文的规定,欧共体在GATT(关贸总协定)体制中逐步取代其成员国并发展为GATT的一种“事实成员”,而各成员国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形式上的成员”。这一规定表明,欧共体
A.完全取代了成员国地位
B.成为超国家的国际组织
C.成为事实上的独立国家
D.成员国丧失了独立地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逐步取代其成员国并发展为GATT的一种‘事实成员’,而各成员国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形式上的成员’”可以看出,欧共体成为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不能完全取代成员国的地位,排除;C项,欧共体不是独立的国家,排除;D项,欧共体成员国并没有完全丧失独立性,排除。
4.下面是美国与墨西哥1989~1998年贸易发展情况图,由此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
A.使墨西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B.使美墨形成了经济优势互补
C.有利于北美区域经济的发展 D.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据图示“美国与里西哥1989~1998年贸易发展情况”可知美国对墨西哥的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说明美墨之间贸易推动了北美区域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墨西哥仍为发展中国家,排除;图示信息是美国对墨西哥的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与美墨之间的经济互补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5.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列强侵略激发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第三阶段:二战后,冷战爆发,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民族问题被掩盖;亚、非、拉诞生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发起联合反帝反殖运动;欧洲为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体形成。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间依赖性加强,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原先被压抑的民族问题爆发,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接触空前频繁,相互间差异和矛盾凸显,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解析】
步骤一:选定阶段。本题解析选定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步骤二:紧扣历史阶段信息和所学阶段特征,建立历史阶段与民族主义发展的关联。第一阶段,即16-19世纪中叶的欧美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时代背景如下:经济上,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为民族主义形成奠定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政治上,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实践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合一。
第二阶段,即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的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时代背景如下: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政治上,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国际上,列强侵略激发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再次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摆脱国际混乱局面,使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二战后能体现摆脱国际混乱局面、避免战争发生的方法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C.通过《联合国家宣言》
D.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B
【解析】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西欧国家走向联合,通过合作发展经济,以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二战后摆脱国际混乱局面、避免战争发生的方法。故答案为B项。推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的重要内容,不是避免战争的措施,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签署的共同抵抗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宣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措施,与避免战争无关,排除D项。
2.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和科技事实上停滞不前,造成了渐增的贸易逆差。相反,欧洲大陆上的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却从日益扩大的市场和对科技的大力投资中获得了生产优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这说明
A.共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B.英国的世界经济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失衡
D.英国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吸收缓慢
【答案】A
【解析】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组成欧洲共同体,共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各成员国包括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经济的发展,而当时英国没有加入欧共体。故答案为A项。英国本来就不拥有世界经济的垄断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排除C、D项。
3.由于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方面要想取得“协商一致”是非常困难的,该组织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其决策程序的软约束力,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安排。不具有硬性条件,只能在自愿经济合作的前提下,以公开对话为基础。该组织
A.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B.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通
C.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D.成立于1989年,并于1993年提出大家庭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在自愿经济合作的前提下,以公开对话为基础”,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上差异巨大,实行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1993年西雅图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提出APEC的大家庭精神,故D正确;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不结盟运动不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A;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欧洲共同体主要由发达国家组成,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不符合“在自愿经济合作的前提下,以公开对话为基础”,排除C。
4.下表为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由此看出
A.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
B.区域间国际关系民主趋势不断加强
C.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
D.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新经济秩序
【答案】C
【解析】环印度洋区域国际组织的发展并不能说明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也无法体现区域间国际关系的民主趋势发展,故排除A、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环印度洋区域国际组织合作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说明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故选C项;环印度洋区域国际组织的发展没有说明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新经济秩序,故排除D项。
考点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高考真题回顾
1.(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0) 20.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2.(2015·浙江文综,23)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不正确”。世界银行的建立于1945年,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早的是1951年欧洲的煤钢共同体,二者毫无联系,因此世界银行的建立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故选C。欧元虽然是欧盟的统一货币,但其诞生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A说法正确,排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就是致力于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B说法正确,排除;《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确立了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D说法正确,排除。
3.(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2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时间
事件
1918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
1941年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
1946~1948年
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答案】(1)目的:①避免重蹈经济危机的覆辙,促进本(美)国经济的发展(2分);②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2分)。
(2)趋势:①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3分);②从原则理念发展到制度体系或者制度化或者法制化或者规范化或者体系化(任答一个3分)。
作用:①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化(任答两点3分);②促进各国经济增长(2分).
【解析】
(1)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据材料“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目的是避免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贸易战的覆辙,促进本(美)国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利用经济的优势地位,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为其商品更畅通的进入世界市场。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威尔逊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中提出自由贸易原则理念,但没有被采纳,到《大西洋宪章》自由贸易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再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可得出自由贸易原则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据材料威尔逊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可得出提出自由贸易原则理念,据材料关贸总协定建立,可得出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据材料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可得出世界贸易规范化、法制化。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可得出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化,同时也促进各国经济增长。
4.(2014·四川文综,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解析】第(1)问,抓住时间横轴显示的五个重要时间节点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这些事件在全球经济“从无序向有序”的限定项要求方面的影响,归纳阐述。
1.下图为美国iPhone手机厂商苹果公司的利润分布图(2010年),这表明
A.中国劳动力在当时最为廉价
B.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利益分配失衡
C.美国掌握苹果手机核心技术
D.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答案】B
【解析】通过iPhone手机的利润分布结构图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拥有核心技术获得的利润最大,居于有利地位,说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利益分配失衡,故B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劳动力在当时最为廉价,排除A;C不能全面概括图片信息,排除;材料反映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利益分配失衡,即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D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答案】D
【解析】材料“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的所谓‘均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演变有民主化的特点,故D正确;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不符合材料“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而是强调民主化,故C错误。
3.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这里的第三个历史节奏指的是
A.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实现了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60年来的首次会谈
D.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答案】A
【解析】三个节奏分别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以及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A项正确。题目问的是第三个历史节奏,发生在21世纪初,B项开始于2017年,故B排除;C项发生在2005年,都不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表现,故C排除;D项发生在1992年,故排除。
4.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积极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倡导自由贸易。但从2017年开始,特朗普政府称其为“我们国家史上,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最糟糕的经济贸易”导致美国人的金钱流失、就业机会流失。这主要说明
A.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B.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
C.资本输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输出国经济发展
D.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成为世界主流
【答案】C
【解析】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资本输出国,“导致美国人的金钱流失、就业机会流失”说明资本输出造成美国经济发展受阻,故C正确;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A错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世界主流,排除D。
5.下表为(2000-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它反映出该时段
①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
②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增速呈现负增长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积极影响
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下中国外贸成就喜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速一直是正值,所以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故①项正确;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增速一直是正值,并未呈现负增长,故②项错误;201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③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前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故④项错误。因此①③项正确。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排除BCD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如: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都遭到了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在第”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也在召开。
——摘自蒙雨《探析“反全球化”的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1)材料一反映了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主要力量反全球化的方式有哪些?
材料二
亚太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温和的反全球化立场……虽然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反全球化的情绪,但整体上东亚国家对全球化冲击的反应比较温和,政策上也比较理性。
拉美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领头羊。拉美率先举起了反全球化大旗……巴西连续三次举办“世界社会论坛”,这使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拉美在反全球化中的特殊地位。
非洲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处于“前反全球化时期”。在全球化尚未充分展开的地方,其反全球化运动往往也难成气候……
转轨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反全球化风潮中平静的港湾……在来不及体味全球化的甘苦喜忧的情况下,反全球化触动不了他们(苏联所辖国家及东欧国家)的心弦……他们对全球化的主流观点是利大于弊,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总体评价是积极肯定的。
——摘自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地域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述国家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及表现?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化?
【答案】(1)主要力量: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
斗争方式: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
(2)特点:不同类型国家反全球化有很大差异
表现:亚太国家——温和,理性;拉美国家——先锋、超前、激进;非洲国家——尚未找到全球化的感觉,无所适从;原苏联和东欧转轨国家——刚刚摆脱旧体系的羁绊,对全球化仅有微词而已
应对: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相关问题。从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方式及其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力量,从材料“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方式,从材料“大规模骚乱”“抗议和示威”“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也在召开”中可以概括答案。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亚太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温和的反全球化立场……政策上也比较理性”“拉美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领头羊”“非洲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处于“前反全球化时期”。在全球化尚未充分展开的地方,其反全球化运动往往也难成气候”“转轨国家(的反全球化态度):反全球化风潮中平静的港湾”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
1.下图为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投票情况,这反映了
A.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分化
B.欧洲一体化进程失去了社会基础
C.欧盟内部各国利益矛盾不可调和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选取了不同地区、年龄、阶层对“英国公投脱欧”的态度,体现了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分化。故答案为A项。B项,“失去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脱欧的投票,不能反映欧盟各国的状况,而且“不可调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英国公投脱欧反映的是一体化的问题,和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
2.近年来,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美国的近邻加拿大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和80%的书刊市场主要为美国文化产品所控制。这说明
A.全球化是文化冲突的副产品
B.国际文化旧秩序阻碍全球化
C.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来看,美国利用其强势文化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扩大其文化市场。故答案为D项。文化冲突是全球化的副产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文化旧秩序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是反映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排除C项。
3.“WTO是一只有‘牙’的老虎”“这是一个少数成员用貌似公平合理的规则来赚钱的强人俱乐部”“我们可别让老外占便宜养成习惯”。对以上言论认识正确的是
A.我国加入WTO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B.WTO是西方国家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
C.应合理利用WTO的规则,据理力争
D.WTO引发了更多的国际贸易争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与WTO的关系。我们应看到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其内部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而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对于在WTO内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争端,应合理利用WTO的规则,据理力争,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有利也有弊,且利大于弊,而不是得不偿失,故A排除;选项观点夸大了西方国家在世贸中的影响,故B排除;世贸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故D排除。
4.下表是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统计表。据此可知,该时期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
A.世界各国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B.贸易不平衡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C.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D.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世界总出口之比保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世界总出口之比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甚至更少,说明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一直被发达国家主宰。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各国之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贸易不平衡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3
表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及其积极影响。
阐述:二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得以建立,促进了全球化进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体制的制度化,加快了全球化进程。综上所述,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示例二
论题:二战后的全球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阐述:二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重建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但是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却被排斥在这一体系之外,加剧了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峙。二战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纷纷团结起来组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对美苏主导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冷战结束后,一些原本被两大政治集团所掩盖下的地区矛盾暴露出来,一系列的地区问题开始向全球蔓延,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局势。
【解析】
【详解】
论题,据材料表格“20世纪中叶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及其积极影响。阐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对外开放、世界贸易制度化、全球化进程等方面予以阐述。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