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2.《商君书》曰:“四境之类,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地主隐匿人口 D.扩大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3.战国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 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井田制开始遭破坏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5.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向了君主一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礼乐秩序逐渐崩溃 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C.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 A.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民族融合的反映 C.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D.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7.《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 ‎8.孝文帝改革以前,北魏在中原地区实行宗主督护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际上控制地方基层社会组织的是( )‎ A.保甲组织 B.邻里党三长 C.豪强地主 D.地方军阀 ‎9.“立三长,则谍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采取这个措施的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0.“盖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事之衰,实始于此。”,“帝”当指(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忽必烈 ‎11.有学者指出:900多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梁启超更是指出,在这个“金融管制的办法”中,其中的一些办法“如同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这里所说如同银行的办法有( )‎ A.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B.均输法市易法 C.青苗法市易法 D.免役法均输法 ‎12.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13.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4.王安石,字介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参知政事。一月行农田水利。二月行募役。三月行均输。四月行青苗……”表明( )‎ A.变法急于求成 B.打击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C.统治者不支持 D.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15.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说明北宋初年( )‎ A.边防危机严重 B.重文轻武 C.实行更戍法 D.文人领兵 ‎16.1861年2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在主持国务会议开幕式时宣布:“诸位请相信,凡是为了保障地主的利益能够做的一切,都已经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此言表明( )‎ A.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奴制基础 ‎ B.废除农奴制的同时维护了地主利益 C.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 D.农奴并没有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 ‎17.19世纪晚期,俄国农村中阶级分化加剧,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俄国农村封建残余势力仍很强大 ‎ B.俄国农业资本主义成分迅速增长 C.农奴制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俄国出现了雇佣劳动力 ‎18.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是由于( )‎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获得私有土地 C.地主获得大量赎金 D.沙皇摆脱统治危机 ‎19.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 A.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政治体制与近代经济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工人的矛盾 D.布尔什维克与专制制度的矛盾 ‎20.俄国1861年改革遗留下的最大问题是( )‎ A.农民的人身自由没有法律保护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强大 C.侵略扩张的本性和封建制的延续 D.大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 ‎21.近代以来,有一个国家由于内部经济因素发展的不充分,它的近(现)代化是对外通过大肆的领土扩张,对内进行强力的改革(或革命)以变革生产关系,最后利用国家的力量全面控制经济的运作来实现的。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22.19世纪70年代,日本通过“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良能,进入文明开化之域”,实现了国家富强。据此推知,明治政府(  )‎ A.重视教育 B.废藩置县 C.实行征兵制 D.允许土地买卖 ‎23.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24.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 A.始终由国家主导日本工业化 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 D.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25.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日本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D.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2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犯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27.甲午战争后有人认为:“‎ 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一时期兴办女学( )‎ A.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B.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 D.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28.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29.“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 A.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热烈响应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 D.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30.“戊戌变法失败了,仅存的硕果却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里所说的“硕果”指的是( )‎ A.京师同文馆 B.同仁堂 C.万木草堂 D.京师大学堂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2分、32题8分、33题20分)‎ ‎3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愈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候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十五讲》‎ 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甘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2分)‎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有何不同评价?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6分)‎ ‎32.“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结果,便产生了祟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2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6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6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 ‎7‎ ‎8‎ ‎9‎ ‎10‎ C B C D D D D C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C A B B B A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A D B D C C B D ‎31.(1)有利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32.(1) 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3) 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33.(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为目的,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挽救腐败的清王朝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君权强大。‎ ‎(3)原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改革过程中应对危机的措施失当等等。(答对其中4点即得满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