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遗址需要古书辅证才能得出结论
C.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D. 《逸礼》的其他记载也真实无误
【答案】C
【解析】
《逸礼·王度记》为古代书籍,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考古遗存为历史遗址,古书记载和考古遗存均有“六马驾一车”的史实,说明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史实互证有多种方式,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结论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2.《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A. 人性本善
B. 教育的教化功能
C. 学以至圣,致良知
D. 民为贵,君为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所以能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A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的教化功能,排除B;致良知,属于王阳明思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民贵君轻,排除D。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
【名师点睛】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
C. 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D. 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
所谓的“封建政治”主要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因此是以血缘为主的贵族政治;“郡县政治”主要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和中央官制,因此是以官僚政治为体系的政治,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错误,不符合郡县制特点;C选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选项错误,分封制保护的不是封建统治。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楚“郡县政治”和“封建政治”的内涵,之后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其各自的特点,对应着材料的叙述来一一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5.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这反映的问题是
A. 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B. 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
C. 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D. 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粮食安全问题,故B项排除。民本思想不等于重农思想,故C项排除。统治者不亲自耕作并不是农业歉收的原因,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思想
6.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答案】D
【解析】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并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坊市制度,故C错误;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品牌意识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答案】D
【解析】
工种繁多反映了生产专业细化,监督人员多反映了官府掌控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效率低下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官营手工业生产成本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面向市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 重农抑商
B. 农商并重
C. 重商主义
D. 自由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农商并重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思想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
9.“我吴市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B. 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
C. 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与特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两种形式之一就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可知这正是描述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模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模式
【名师点睛】资本主义萌芽概念:
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
10.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 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 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 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 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鲁国推行“初税亩”,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合法所有权,加速土地私有化,推动新的地主阶级的形成。梭伦改革则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发展壮大,获得政治权利。两者相同点是C项。A项不符合梭伦改革;B项不符合“初税亩”;D项不符合这两次改革。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鲁国“初税亩”改革、梭伦改革·鲁国“初税亩”改革、梭伦改革
11.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A. 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
B. 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
C. 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
D. 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中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虚构了雅典城邦的妇女们女扮男装,出席了公民大会,并通过投票以法律的形式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驱逐出去。这一虚构的剧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雅典民主政治中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故C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体现了阿里斯托芬对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批评,故B项错误。
12.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故C项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13.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但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与该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郑和下西洋
B.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 麦哲伦环球航行
D.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1992年是某一历史事件的500周年,“美洲印第安人后裔”认为那是他们的“苦难”,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外交,没有给美洲带去灾难,A项错误;迪亚士到达好望角是在1488年,与美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1519到1522年,不能满足500周年,C项错误。
14.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阿姆斯特丹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 一系列新兴国家的建立
C. 欧洲人聚居在一起
D. 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时间16—18世纪,根据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侵占殖民地时,为了表明该地成为自己国家的领土,基本都以本国的国名或城市名来命名,但为了区别原地名,都在前面加一个“新”字。因而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等,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5.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由于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
A. 有利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
C. 有利于改善德国和英国关系
D. 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乔治一世“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英王不问政并没有造成英国政治的极端腐败,B项不符合史实;来自德意志的乔治一世不了解英语和政务,放手让英国大臣理政,无法改善英国与德国的关系,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是通过1689年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等活动,限制王权形成的,乔治一世的特点,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发展”,D项与史实不符。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虚君、议会至上,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等;习惯法使英国在稳定中发展渐进。
16.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 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 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 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对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的批判,集中在三种体制的“腐化”最后都走向了“专制”上,结合所学可知,为反对“腐化”和“专制”,孟德斯鸠在他的国家学说里提出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所以B项正确;“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不是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不是孟德斯鸠这一分析的核心,只是一种感叹,A项错误,“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都是卢梭的主张,CD两项错误。
17.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里所论述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 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D.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是突出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故选C;材料的主旨并非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殖民侵略,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信息,排除D。
18.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这说明
A. 民主政治对富有阶级的敌视心理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 福利制度在教育领域率先出现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也为英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有利条件,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英国的学校数量大大增加了 ,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 ,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育的大众化开始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可知,其他欧洲国家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故B正确;ADC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题干时间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解答即可。
19.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 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 德意志帝国分裂仍未消除
D. 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ABC不符合史实,,故选D。也可直接分析材料:威廉一世从“联邦主席”到“德国皇帝”再到“德意志皇帝”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企图建立中央高度集权的愿望,但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争夺,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德意志的统一
点评:本题做法较灵活,需要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并理解社会背景。还可考查统一的方式或者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等。
20.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A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C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没有体现被迫接受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
21.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 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 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 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 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题中“重庆商人在上海采办洋货”即是外国商品输入中国(洋货内销)的体现;钱庄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借款和代为付款的金融中介作用,即是重要作用,故选D项。ABC三项在题中材料中不能体现。
22.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他们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即农民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故D正确;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是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失败原因分析解答。
23.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材料中“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不符,排除AB。《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即可。
24.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
A. 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 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 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 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对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未涉及到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的行为体现了其破坏性,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可知,“拳匪”是指义和团而非“清教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全国国民对义和团的态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
2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27年,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正确”,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裂;C项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及其影响
26.经过长征之后,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材料旨在说明长征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C.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D. 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从“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长征对于两党的合作是起到关键意义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两党之间的矛盾是不会“消除”的;C选项错误,根本保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选项错误,当时的社会矛盾变化不是长征导致的,而是日本侵华。
2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 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中丧失的,故A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由材料“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可知,中国被损害的部分主权被废除,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故C正确;1943年的平等条约的废除不能说明中国最终独立,故D错误。
28.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A. 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
B. 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 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D. 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
【答案】D
【解析】
从这两个文献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最开始是注重意识形态的,后来注重的是国情注重务实,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另起炉灶”不代表着与美国建交;B选项错误,中国一直都没有结盟与不结盟政策;C选项错误,中国一直都反对霸权主义。
29.“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体现《共产党宣言》
A. 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B. 肯定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C. 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即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问题,也未涉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肯定资本主义的作用而非昭示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30.“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列宁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号召群众
A. 推翻沙皇政府
B. 增强革命力量
C. 推翻临时政府
D. 反对外来干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说的这句话应该是出自于《四月提纲》,它提出于二月革命以后,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现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这对这种情况列宁指出“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这主要是反对临时政府的。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取得成功,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俄国十月革命有如下的特点。①革命道路: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②革命理论: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③革命过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④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31.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 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
B. 不满美国、苏联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 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 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说明此时是强调反对霸权主义,故答案为C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点睛:不结盟运动最初成立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不结盟运动斗争内容的转变,也是当时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
32.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 五大力量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C. 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 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D
【解析】
“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可知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局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暂时形成的是“一超多强”局面,故D正确;故A、C表述都与史实不符;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B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容易错选C,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能说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二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互联网
材料四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后期扬州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据材料四,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因素。
【答案】(1)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外商云集;夜市繁华。原因: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的影响;手工业、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的推动;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2)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社会主流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
【解析】
【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一“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等可知扬州是大都会、外商云集,商业繁荣;根据材料二“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等可知扬州城夜市繁荣,人物丰盛等。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可知大运河的带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可得出中外贸易的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等;根据材料二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结合所学,可得出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国家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松弛等因素,带动了“唐朝中后期”扬州等城市的繁华。
(2)新特点:依据材料三“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松江”等可知专业分工带动了城镇化,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职能增加等;根据“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江南某些市镇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因素:根据据材料四“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可知古代城市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限制;“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官办商业强大,市场活力受到限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等,根据“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可知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等。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14世纪—16世纪欧洲大学
10世纪—13世纪(宋)中国书院
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文法、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论语》、《孟子》等;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
原因:中国:中国儒家思想和理学兴起的影响;中国科举制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兴起。
西方:西方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来人文主义的传播。
中西: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及知识运用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首先紧扣题干要求——“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其次要紧扣“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分析,最后联系古代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的相关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差异可以依据表格中“文法、文学、历史、辩证法、算术、音乐、天文学、力学、几何学、地理学”“儒家经典著作、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原因可以结合二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请考生在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于是政府不免为要防弊而把制度严密化……但制度逐渐严密化,有时反而失却本义,而专在防弊上着想。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选拔人才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不足。
(2)根据材料,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进行了怎样的革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依据:既有平时成绩,也有考试成绩,还有社会以及先辈的评价。(3分)
不足:考核不严密,易出现作弊的现象。(4分)
(2)革新:考试更加严格、严密;强化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4分)
影响:增强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但仅凭考试成绩录取人才,不利于全面地选拔人才。(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从材料中“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可知唐代选拔人才的依据是既有平时成绩,也有考试成绩,还有社会以及先辈的评价;第二小问不足,从“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可知,不足是考核不严密,易出现作弊的现象。
(2)第一小问革新,从材料“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可知,宋代考试制度革新的内容是考试更加严格、严密;强化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第二小问影响,从“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可知,宋代考试制度革新的影响是增强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但仅凭考试成绩录取人才,不利于全面地选拔人才。
3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由于早年出国留学,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家天下统治。在讨伐革命军时,并不真的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判并接连电告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1912年1月,段祺瑞联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内阁、军咨府、陆军部,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材料二 1926年3月,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脱离中国,段祺瑞瞅准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无暇顾及外蒙,派徐树铮一举收复外蒙,举国人民欢欣鼓舞。“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段祺瑞支持“共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
【答案】(1)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接受过西方教育,西方民主观念的影响;清政府的专制腐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2)推动了清帝退位,结束封建专制统治;支持共和,推动了民国初期的政治民主化建设;收复外蒙,维护国家主权;日本侵华期间,时保持民族气节。进行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灾难;镇压学生运动,阻碍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段祺瑞由于早年出国留学,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家天下统治”可知导致段祺瑞支持共和的原因是其接受过西方教育,深受民主观念影响,而且认为清政府的专制腐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
(2)评价:此题可根据段祺瑞的活动及其产生的影响评价。段祺瑞推动清帝退位,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段祺瑞在民国初期支持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推动了民国初期政治民主化建设;在外蒙古问题上,派遣徐树铮收复外蒙,维护了国家主权;拒绝日本胁迫,保持了民族气节。作为地方军阀,不断混战给中国带来了灾难;1926年镇压学生运动,阻碍国民大革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