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历 史
考生注意:
1.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人民版必修二。
第Ι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朝晚期,白银向社会渗透加速了社会流动,随着旧等级制的逐渐瓦解,富民阶层兴起,妇女、雇工、奴隶的法律地位也有所提高,同时政治社会化和儒学平民化趋势日显。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社会结构逐渐多元化 B.商业行为是各阶层的共同取向
C.社会变革已成为主流 D.白银货币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源
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3.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说明
A.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 B.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
C.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 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4.在近代中国,这场运动“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合文化的尝试。”属于这场运动的企业是
A.发昌机器厂 B.汉阳铁厂 C.大生纱厂 D.沈阳机床厂
5.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从材料可知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6.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图中三次发展高峰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B.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C.官僚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D.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7.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100)这表明我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B.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C.工业化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多 D.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8.1936年3月,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7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其旨在
A.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工业体系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实行国家干预减轻经济危机影响 D.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9.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10.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规定
A.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 B.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
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11.新中国70年,随着国家发展方略的不断演变,城乡差距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49—1978年城乡差距固化阶段、1978—2003年前城乡差距加剧扩大阶段和2003年至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阶段。影响这三个阶段的国家方略分别是
A.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改革 B.开放、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C.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开放、开放、“一带一路”
12.“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十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人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B.盲目排外心理推动
C.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
13.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5倍。这种现象
A.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B.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14.加勒比海地区印第安人在1492年时约有600万人,50多年后剩下几千人;安第斯山地区印第安人在印加帝国末期约有900万人,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这表明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15.第一次产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第二次产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发展薄弱的俄国出现。由此可见,产业革命
A.与政治变革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B.打破了原有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C.有利于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进步 D.使重大技术获得了经济社会效益
16.1884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据此推知,此次柏林会议
A.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 D.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7.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C.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18.1936年,梅纳德·凯恩斯撰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立即在大危机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下列不属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是
A.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通过高福利来缩小贫富差距
C.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 D.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19.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
A.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缓和了经济“滞胀”
C.加强了“福利制度” D.壮大了“知识经济”
20.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是:
A.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21.1920年,奥格涅省的农民给苏维埃政权机关提交的请愿书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沉重负担……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这位农民意在表达
A.对国家艰难处境的感慨与同情 B.对余粮收集制实施的不满
C.斯大林体制严重损害了自身利益 D.对新经济政策的拥护
22.1926~1939年,苏联城市人口增长近3000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从18%上升到32%。学术界将这一发展进程解读为“只有拉力,没有推力”。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苏联城市化
A.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 B.以农业集体化为基础
C.缺乏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3.《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24.谈及WTO的作用时,有专家指出:“一个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大个子最喜欢两个人面对面解决,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狠揍一顿。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WTO的保护
B.在国际贸易纠纷中WTO偏袒贸易小国
C.WTO的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
D.WTO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7分,第27题9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14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先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却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都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以及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背景;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7分)
27.(9分)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魔、齐世荣《世界史囗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世界贸易发展大事表
20世纪30年代
美国胡佛政府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把3200多种产品和原材料 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到60%,而其贸易伙伴国在法案出台前就已经闻风进行反制,打起了贸易战。
20世纪40年代
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是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唯一的多边国际协定。总协定成立以后,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通过贸易法,强调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之上,并设置了301条款,目的是使美国有权裁定其贸易伙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借此扫除美国的出口障碍。
20世纪90年代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从表中提取关于世界贸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高一历 史参考答案
1.A
根据题干可知,明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富民阶层兴起,妇女、雇工、奴隶地位提高及儒学的平民化反映了传统社会等级结构受到冲击,社会结构逐渐多元化,故A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商业行为受各阶层认同,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后期出现社会变革趋势,排除C项;明代晚期社会变革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
2.A
由材料“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汉武帝之后……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民营工商业受政府约束小;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专卖制度,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迫使商人将部分资本转向农庄,形成混合经营模式,故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土地兼并现象,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落后,故C错误;材料现象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不是高额赋税,故D错误。
3.D
根据材料可知,洋纱涌入中国市场,本地棉花滞销,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棉纺织贸易经营者增多,获利颇丰”,与民族纺织业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本地棉花滞销,而不是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湖南口岸贸易的情况,不能说明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故C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洋纱一纵,尤为畅销”“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结合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4.B
材料反映了这场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洋务运动,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B正确;AC两项是民族工业,不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排除;D项是新中国创建的工厂,排除。
5.D
从题干中的表格看,中国进口棉布的数量大体上是稳中略有提高,而棉纱的进口量是迅速提高的,根据所学可知,棉布是工业制成品,而棉纱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所以可以看出我国民族织布业所需原料在不断增加,所以其对外国棉布的依赖程度在降低,故可以说明D符合题意;题干所反映的时间是1870-1910年间的情况,所以不能据此得出A;当时中国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在这一时间段内,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逐渐由以商品倾销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不符合史实。
6.D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在1919年前后,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使得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1936年前后,主要由于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952年前后,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所以图中三次发展高峰出现的共同因素是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信息,排除;BC项,“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只是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官僚资本主义走向衰落”只是第三次高潮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共同原因,排除。
7.B
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来看,1950-1953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逐年增高,但是粮食产量不能够满足需求,这表明中国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需要调整,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只反映出第二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一排的情况;C选项只反映了第一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二排情况;D选项错在材料中无法得知人口增长的情况。
8.D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面临着国内经济困难,国外强敌侵略的严峻形势,蒋介石于1935年提出了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随后将“国防设计委员会”易名为“资源委员会”,并于1936年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此项运动目的之一是为对日作战在做准备,故选D;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态度问题,排除B;材料无关经济危机的信息,排除C。
9.C
“20世纪50年代”,国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农业落后”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变”;没有说明“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数据;也没有相关“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得到解决的信息,所以A、B、D项都是错误的。
10.B
根据“除粮食、棉化、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我国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故选B;1953年我国已经开始工业化建设,排除A;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C;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A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此1949—1978年城乡差距固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因此1978—2003年前城乡差距加剧扩大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后我国进一步进行改革,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因此2003年至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改革,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12.A
中国自创词汇取代外来词汇,说明随着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人产生民族主义的心理,故A正确;盲目排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向两方学习的深入和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与题干无关,排除C和D。故选A。
13.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发价格革命,造成靠地租剥削的封建地主阶级实力下降,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答案为C。A是工业革命的影响;B题干没有体现;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
14.B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此时是新航路的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西方殖民者疯狂屠杀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减少,所以通过奴隶贸易把非洲人大量贩卖到美洲,从而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B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说明是世界性人口大流动的开始,A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表明,排除;材料是说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影响,不是对殖民者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
15.A
材料说明产业革命与政治发展较为密切配合,A正确;产业革命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B错误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B
根据材料“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可知柏林协议主要为商品自由流通服务,适应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选项符合题意。欧洲列强在对殖民地的争夺异常激烈,A选项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贸易原则确立,C选项排除。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选项排除。
17.B
“以工代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保护民众自尊,但不符合“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根据“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表明“以工代赈”促进了消费,利于解决产销矛盾,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以工代赈”受资本家大力支持,排除D。
18.D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凯恩斯主张放弃自由的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高福利来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公共开支,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B
根据材料“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缓和了经济“滞胀”。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是背离而非维护了凯恩斯主义,排除A项;材料是削减福利开支,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
20.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理论诞生于工业革命,是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B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排除B。A项自由主义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但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错误,排除。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得到重视,C正确。经济“滞胀”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但不等于说不再发挥任何作用,排除D。所以选C
21.B
1920年,农民给苏维埃政权机关提交的请愿书中,提出“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再也无力负担牺牲和困苦,体现了农民对对余粮收集制实施的不满,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不是对国家艰难处境的同情,A项错误;1920年斯大林体制远没有建立,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对新经济政策的拥护,D项错误。
22.C
1926~1939年,苏联实行工业化,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这促使了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这是“拉力”,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压制,这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没有推力”,故选C;AB只反映了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城市化,排除D。
23.C
由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破坏,大危机的破坏导致保护主义盛行,金本位制崩溃以及经济协调机制缺失。材料
“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说明经济危机原先的货币体系崩溃,为此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稳定货币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稳定国际贸易体系,故C项正确。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属于国家管理经济方针,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是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实行措施,故B项错误。“混合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经济“滞胀”解决的措施,故D项错误。
24.A
根据“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WTO的保护,更希望WTO来主持公道,故A正确;B不符合WTO的原则,排除;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发展中国家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错误。
25.(14分)
(1)表现:①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直接监管;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每点1分,任意3点3分)。
②西方: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1点1分,共3分)。
根本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2分)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1点1分,共3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1点1分,任意3点3分,共3分)
26.(17分)
(1)特点: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与变革;每次经济政策变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政策变革与理论发展相互推动和促进;每次经济政策的变革都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4分)
原因: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的原因是英国首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需要;20世纪前期,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979年起,英国“重返”自由经济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6分)
(2)背景:英国在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形成;西欧各国在二战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美国和西欧存在控制和反控制斗争;英国担心失去在欧洲的领导地位。(3分)
影响:促进了西欧经济一体化,带动了政治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欧共体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一体化阻止了欧洲内部再度爆发战争;有利于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和社会上的不平等,形成了一个和而不同、更加多样的欧洲。但欧共体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矛盾。(4分)
27(9分)
(1)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2分)
(2)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3分)
(3)贡献: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
(4)启示:充分利用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分)
28.(12分)
【示例】论题:美国根据经济形势与实力不断改变其贸易政策。
阐述:在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对世界市场需求上升之际,胡佛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美国则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此时,自由贸易显然对美国有利。于是,美国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随着欧亚的复兴,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再加上美国白身经济遭遇困境,美国的白由贸易政策开始转向,把维护美国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由贸易变成贸易保护主义。
其他论题:世界贸易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法律化、制度化);贸易白由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世界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