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0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安徽省六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六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 一、 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读下述中国古代儿童(少年)称谓简表,能够获得的相关信息是(  ) ‎ 年龄段 ‎ 称谓 ‎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 ‎1—3岁 ‎ 孩提 ‎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10岁以前 ‎ 孺子 ‎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满10岁 ‎ 幼学 ‎ 人生十年曰幼,学 ‎ ‎13—15岁(男) ‎ 舞勺 ‎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 ‎15岁左右(男) ‎ 束发 ‎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15岁(女) ‎ 及笄 ‎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 ‎15—20岁(男) ‎ 舞象 ‎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 满20岁(男) ‎ 弱冠 ‎ 二十曰弱,冠(冠礼) ‎ A. 社会各阶层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    B.社会对男女有着相近的培养要求 C.依据不同的年龄制定学习主要内容    D.儒家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2.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前世不同教,何古可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下列观点与之相同的是(  )‎ 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3.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00 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的人类文化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思想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以下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思想主题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存天理,灭人欲”          D.“节用”“节葬”“非攻”‎ ‎4.东汉时,私人办学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东汉私学教授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教学模式上讲求“家法”,“传父业”“传家学”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以上现象(  )‎ A.说明选官标准发生重大改变      B.促进豪强地主世族化 C.促使寒族士人崛起主导教育      D.推动儒家学说思辨化 ‎5.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 C.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 ‎6.官箴主要是官员从政期间的经验积累和心得体会,用以劝诫和感化同僚,使其更好的为官从政。历代官箴强调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义“修身”,在宋代则变为“修心”,具体表现为“有公心、要尽心、能平心”。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      B.官箴有效提高官吏的行政能力 C.儒学发展到心学体系化完成      D.理学成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 ‎7.古代有学者认为,周孔与宋儒的根本区别在于:宋儒“只教人明理”,而“孔子则教习事”;他还认为只有“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据此可知,该学者(  )‎ A.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        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C.力图冲破周孔儒学束缚        D.推崇重利轻义价值观 ‎8.乾隆年间,推崇事功的做法在理学官僚群体中相当流行。大学士陈宏谋就曾高度评价前朝某位学者“学能实践,事功卓然,后儒罕及”。这位“前朝学者”的主要观点是(  )‎ A.知行合一         B.正君心     ‎ ‎  C.宇宙便是吾心     D.格物致知 ‎9.经筵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帝王教育制度,在经筵上,儒家学者对帝王宣讲儒家经义,以此“正帝德”,规范皇帝思想。康熙皇帝将经筵程序改革,变成先由皇帝“御讲”,在皇帝阐述自己的理论后,群臣磕头称颂,然后才由大臣主讲经义。经筵的转变,体现了(  )‎ A.皇帝与士大夫争夺经义解释权    B.皇帝借助宗教权威强化权力 C.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分析了希腊人打败波斯帝国的原因,称:“说雅典人拯救了希腊人无疑是正确的。正是雅典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他们加入哪一边,哪一边就肯定会获胜……甚至特尔斐(指阿波罗神庙)的可怕神谕也未能打动他们放弃希腊,他们坚定不移,勇敢地迎击侵略者。”上述记载反映了(  )‎ A.希腊人崇拜于超自然的力量      B.雅典城邦热衷于对外扩张 C.作者历史研究中的人文精神      D.作者质疑雅典直接民主制 ‎11.14世纪中叶,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蔓延时,一些医生开始寻求防治的办法,如用放血疗法研究疾病、提出隔离疑似病例的主张等。这场灾难(  )‎ 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标志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 C.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导致了人们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12.14世纪至17世纪的西方思想家们,虽然在政治方面仍属于中世纪的历史阶段,但他们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无疑更接近和认同于西方近代历史。据此可知,他们(  )‎ A.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         B.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C.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         D.反对变革政治制度 ‎13.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说:“凡是人所制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掉;只有大自然刻画的特征才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大自然是从来不制造什么国王、富翁和贵族的。”卢梭提出这种思想的背景是,当时法国(  )‎ A.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B.民主共和成为思想主流 C.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19世纪中后期,“西学源出中国说”“中体西用说"“托古改制说”曾先后出现并流行于中国思想界,这些学说的共同进步性是(  )‎ A.论证传统文化的先进        B.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 C.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        D.阐释中西文化的优劣 ‎15.1906~1911年,清政府举办了六届留学毕业生考试。学部先举办学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授科名,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  )‎ A.渗透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助长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潮 C.拓展了科举制的实施范围      D.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6.19世纪,西洋人编英汉词典把“calendar(历)”翻译成“皇历”、“通胜”,把“newspaper(报纸)”翻译成“京钞”“邸报”,把“attorney(律师)”翻译成“写呈子的”;中国人把“科学”解读成格致,把“逻辑”想像成因明,把“民主”想像成“民为贵”。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的特点是(  )‎ A. 固守传统  B.全盘西化  C.中西杂陈   D.新旧分明 ‎17.以下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会试、殿试部分题目展示。‎ 据此可知,清末科举制度(  ) ‎ 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         B.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 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         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18.20世纪初,“革命”观念已成为中国言论中“最有力之一种”,很多志士还身体力行,投身革命,如秋瑾提倡“革命当自家庭始”,并于1904年毅然离家东渡日本,实际参与政治革命。这表明当时(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B.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影响巨大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广泛传播       D.社会思潮影响民众的价值取向 ‎19.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䜣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  )‎ A.中国人的盲目自大           B.中西文化联系紧密 C.学习西方阻力很大         D.全面西化思潮出现 ‎20.新文化运动除了批判封建礼教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外,还批判不讲卫生、缠足、懒惰、奢侈、贪腐、不诚无信等行为。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具有直面现实的反思精神       B.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C.具有贯通中西文化的倾向     D.推动近代思想格局多元化 ‎21.192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北京、上海都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 北京 ‎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 ‎ 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 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 邓中夏赶赴长辛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 上海 ‎ ‎4月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 ‎ ‎5月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 这些活动(  )‎ A.为国共合作提供了舆论准备       B.促使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 C.传播了共产党的路线方针        D.呼吁工人阶级探寻救亡道路 ‎22.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作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  )‎ A. 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B.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    D.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23.1924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生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中心    ②民生主义的目的是“养民”   ‎ ‎③民生主义的实现方式唯有平均地权    ④民生主义已等同于社会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自由’是这个时代的纲领,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这个时代”(  )‎ A.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B.资产阶级统治完全确立 C.理性成为精神内核           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二、材料题(共52分)‎ ‎25.(25分)多样性和交融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是并存不悖的两种文明交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思想发展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如何救亡图存?部分“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新路,大体上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走自己的路的三个阶段,出现了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新文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等。‎ ‎——周明学《高中历史讲义纲要》‎ 材料二 17-18世纪由于欧洲社会转型对文化的需求,他们在文化发现中找到了中国文化,并引入欧洲,到18世纪形成“中国热”。这“中国热”是欧洲文化需要同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特点和先进性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结合,是欧洲文化创新之始;中国文化对欧洲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问题:‎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基本历程。(15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学”对启蒙运动的影响。(10分)‎ ‎26.(12分)“年谱”是由传记体发展而来、以学者或政治家为谱主、按照年月顺序记载某人生平事迹和著述经过的一种著作。下表为我校2020届高三15班黄彩兴同学编制的《毛泽东年谱·思想篇》,请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表1 毛泽东年谱·思想篇 编号 时间 年龄 主要活动 备注 ‎001‎ ‎1918年 ‎25岁 结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 ‎002‎ ‎1919年 ‎26岁 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003‎ ‎1921年 ‎28岁 出席中共一大 缔造中共共产党 ‎004‎ ‎1925年 ‎32岁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提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和依靠者(农民阶级)‎ ‎005‎ ‎1927年 ‎34岁 秋收起义 失败 ‎006‎ ‎1928年 ‎35岁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007‎ ‎1930年 ‎37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008‎ ‎1938年 ‎45岁 ‎《论持久战》‎ 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009‎ ‎1940年 ‎47岁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010‎ ‎1945年 ‎52岁 ‎《论联合政府》;出席中共七大 ‎011‎ ‎1949年 ‎56岁 ‎《论人民民主专政》;七届二中全会 ‎012‎ ‎1956年 ‎63岁 ‎《论十大关系》‎ 借鉴苏联经验及探索中国道路 ‎013‎ ‎1957年 ‎64岁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从上表中提取任意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起步就生机勃勃的希腊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 远在爱琴文明时期,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于古希腊本土人口过剩,耕地不足,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亚历山大东征时,因其老师亚里士多德对印度哲学极感兴趣,便把一些印度人带回希腊,使希腊更多地了解到印度哲学。……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外出汲取了大量先进的古代东方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 ‎ ‎——摘编自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试论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近代西方主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大都传到了中国。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传入西方近代知识和理念的同时,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造纸、印刷、农艺、饲养、医学、药物、数学、天文、造船、建筑乃至诸工百艺,都引起了西方传教士浓厚的兴趣。他们不遗余力地翻译、评介这些浓缩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精华,以滋补处于起步阶段的西方近代社会。儒家典籍和随后传至欧洲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和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狄德罗主持的百科全书派,热心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将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无神论或自然神论的有力武器。直至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还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希腊文化的特点及古代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途经。(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力推崇中国儒家文化?(5分) ‎ ‎(3)综合以上内容,你从文明交流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根据表格显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故选C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音乐,所以只有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排除A项;根据表格内容显示男女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体现儒家思想是否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战国时期法家商鞅所说,强调时代不同要不断及时改革来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也是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故选D项;A选项是儒家孔子仁、礼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选项是墨子的“尚贤”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其思想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可知,这一时代思想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人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故选A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调的是“天”的作用,与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作用无关,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用天理约束人性,与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作用无关,排除C项;墨子提出的“节用”“节葬”“非攻”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愿望,与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作用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材料私学的繁盛对东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豪强地主通过私学不断接受经学并最终完成世族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教育制度方面私学的发展,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私学对士族的影响,与庶族的崛起无关,排除C项;儒学的思辨化是在宋明理学出现之后,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题干中述及的“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体现的是道家中的“养生”‎ 方法,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反映了儒、道、释出的融合,故选D项;题干现象述及的是在唐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的融合现象,没有涉及唐朝的宗教政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期比较流行,而不是在唐朝,排除B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已经遭遇到了挑战,到隋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现象,到唐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并行”现象,而不是儒学地位不断巩固,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根据材料“在宋代则变为‘修心’,具体表现为‘有公心、要尽心、能平心’”可知宋代官箴强调官员加强道德修养,将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故选A项;根据材料“在宋代则变为‘修心’,具体表现为‘有公心、要尽心、能平心’”可知宋代官箴强调官员加强道德修养,并非“提高官吏的行政能力”,排除B项;明代阳明心学标志儒学发展到心学体系化完成,与材料所述时间“宋代”不符,排除C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与材料所述时间“宋代”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材料该学者强调“教习事”“利济苍生,方是圣贤”,倡导经国济世、学以致用,故选B项;宋儒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材料该学者强调社会实践,排除A项;该学者强调要践行周孔儒学“教习事”“利济苍生”的经世致用思想,排除C项;材料该学者强调社会实践,而非儒家的义利观,排除D项。‎ ‎【答案】B ‎8.【解析】根据材料“学能实践,事功卓然,后儒罕及”可知这位学者强调知行的统一,而且该学者事功突出,结合所学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认识论,且王阳明建立了平江西匪患、平宁王之乱等卓越事功,故选A项;“正君心”是朱熹的观点,排除B项;“宇宙便是吾心”南宋陆九渊的观点,排除C项;“格物致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认识论,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据材料帝王教育从早期儒家学者对帝王宣讲儒家经义到变成先由皇帝“御讲”,在皇帝阐述自己的理论后,群臣磕头称颂,然后才由大臣主讲经义,体现了皇帝与士大夫争夺经义解释权,故选A项;材料说明皇帝借助儒学权威强化权力,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知儒家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排除C项;材料只能从思想方面强化君主专制,排除D项。‎ ‎【答案】A ‎10.【解析】根据材料“正是雅典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 甚至特尔斐(指阿波罗神庙)的可怕神谕也未能打动他们放弃希腊”可知作者将希腊人打败波斯帝国的原因归之为是雅典人的勇敢坚定充分强调肯定雅典人的作用,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人文精神,故选C项;根据材料“甚至特尔斐(指阿波罗神庙)的可怕神谕也未能打动他们放弃希腊”可知希腊人强调重视人的力量而不是崇拜超自然的力量,排除A项;根据材料“勇敢地迎击侵略者”可知雅典是保卫本民族抗击侵略者而不是对外扩张,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作者强调雅典对外战争胜利的原因没有涉及作者对直接民主制的质疑,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据材料14世纪中叶,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蔓延时,一些医生开始寻求防治的办法,如用放血疗法研究疾病、提出隔离疑似病例的主张等。这场灾难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故选A项;文艺复兴标志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黑死病是其中的导火索,排除B项;伽利略、牛顿等人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排除C项;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与上帝的直接沟通,排除D项。‎ ‎【答案】A ‎12.【解析】古希腊先哲否定神的绝对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开启了人文精神之源,14世纪至17世纪掀起的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追求掌握信仰的自主权,启蒙运动崇拜理性宣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故选C项;追求自由平等权的是启蒙思想,排除A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没有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排除B项;文艺复兴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变革,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由材料“然而大自然是从来不制造什么国王、富翁和贵族的”可知卢梭基于法国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强调卢梭思想产生的背景而非影响,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卢梭代表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14.【解析】“西学源出中国说”“中体西用说”试图调和中西文化,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托古改制说”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寻找依托和理由,因此这些学说的共同进步性是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故选C项;“托古改制说”的目的在于改制,没有论证传统文化,排除A项;“中体西用说"和“托古改制说”都是有学习西方思想传播不是复兴中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西学源出中国说”、“中体西用说”、“托古改制说”都是利用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化,没有论述中西优劣,排除D项。‎ ‎【答案】C ‎15.【解析】学习西学的留学生尽管通过了学业考试,但“只授科名,不授官职”,他们只有通过了仿照旧式科举的廷试,“才能授予实官”,这说明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是渗透了“中体西用”思想的,中学在选拔过程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故选A项;材料中的考试方式虽有弊端,但不至于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助长资产阶级革命风潮,排除B项;科举制在1905年就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廷试是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的,这不会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排除D项。‎ ‎【答案】A ‎16.【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洋知识被解读成古典知识,体现新旧杂陈的特点,故选C项;用古典知识去理解西洋知识,是对传统的冲击,排除A项;全盘西化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排除B项;新旧杂陈而不是新旧分明,排除D项。‎ ‎【答案】C ‎17.【解析】根据材料“泰西外交政策”“日本变法”等关键词可知1904年的科举会试、殿试中出现了与当时时政紧密相连的题目,清末的科举制度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故选B项;图中的题目贴合时政,并未脱离时代,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有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排除C项;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与1904年科举制改革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18.【解析】据材料20 世纪初,“革命”观念已成为中国言论中“最有力之一种”,很多志士还身体力行,投身革命,如秋瑾提倡“革命当自家庭始”,并于1904年毅然离家东渡日本,实际参与政治革命,这表明当时社会思潮影响民众的价值取向,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而不是思想上的改变,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间不符,排除C项。‎ ‎19.【解析】据材料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诉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学习西方阻力很大,故选C项;各位学者对西方文化的论证说明了中国人对于西学的逐渐接受,排除A项;各位学者都认为西学中源,说明中西文化还是有隔阂,排除B项;西学中源说说明了学习西方的阻力大,排除D项。‎ ‎【答案】C ‎20.【解析】据材料“还批判了不讲卫生、缠足、懒惰、奢侈、贪腐、不诚无信等行为”可知,新文化运动敢于直面社会的丑陋现象,具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反思精神,故选A项;材料只提及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没有涉及其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并没有贯通中西文化的倾向,因为它对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的,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这导致其不可能起到推动近代思想格局多元化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A ‎21.【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李大钊等人深入劳工群众,领导1920年的“五一”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开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传播,故选B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C项;材料表格反映的是纪念“五一”劳动节,并未体现是否呼吁工人阶级探寻救亡道路,排除D项。‎ ‎【答案】B ‎22.【解析】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仅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还要解决民生问题,由此提出了“社会革命”,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要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才能避免欧美的弊端,故选C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可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民报》发刊于1905年,当时孙中山还未意识到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所在,排除B项;据“其民实困”可知,孙中山论述的是西方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 ‎【答案】C ‎23.【解析】根据材料“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中心,故①正确;根据材料“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可知民生主义的目的是“养民”,故②正确;1924年的民生主义已经是新民生主义,为实现民生主义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措施,故③错误;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一部分,而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所以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4.【考点】启蒙运动;㈣启蒙运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3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中主要述及了“自由”思想波及范围之广——“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以及其影响之广——“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据此可知,“这个时代”指的是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就是“理性”,故选C项;浪漫主义主张憧憬美好的未来,而题干中的“自由”却是现实存在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资产阶级取得全世界的统治是在20世纪初,这与启蒙运动的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这与启蒙运动的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答案】C 二、材料题 ‎25.参考答案:(1)历程: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制度文明(或者政治文明)→学习西方精神文明;‚向俄国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ƒ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5分)‎ ‎(2)影响: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为启蒙运动思想家提供了思想资料,形成他们理性的批判旗帜;‚中国古代的伦理政治为启蒙思想家的开明专制主义理论提供了例证和榜样;ƒ中国古代政治的民主性和国家治理的经验给予启蒙思想家以启迪,提供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思想参考;④儒家的仁爱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促进了他们关于博爱观念的形成。(10分)‎ ‎26、参考答案: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或社会存在于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角度,选取相关事件展开论述即可,如005与006+007即为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 ‎27.【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启蒙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文明交流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可知多元开放。第二小问途径,据材料一“远在爱琴文明时期,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可知途径有商贸、海外殖民、战争、游历。 ‎ ‎(2)据材料二“‎ 将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无神论或自然神论的有力武器。直至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还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可知启蒙思想家借助或改造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某些理论,作为抨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 ‎ ‎(3)结合古希腊文化东方话、中欧文化交流与启蒙学者学习儒家文化相关史实可知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身;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进步;结合日本西化中存在的问题可知借鉴外来文明成果,要立足本国国情,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 ‎【答案】(1)特点:多元开放。(2分)途径:商贸、海外殖民、战争、游历。(4分) ‎ ‎(2)理解:启蒙思想家借助或改造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某些理论,作为抨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3)启示: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身;借鉴外来文明成果,要立足本国国情,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进步。(4分,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