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上)高二期中试卷
历史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齐国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参与议论的各派学者
A.批判传统观念 B.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都主张社会变革 D.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2.战国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3.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应称之曰‘士人政府’。士人政府之正式确立,则在汉武帝之后。”“士人政府”的形成有利于
A.政权开放 B.工商业发展
C.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D.实现大一统
4.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他们的思想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5.吕思勉曾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李约瑟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他们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6.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加强 B.城市经济的繁荣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国家的积贫积弱
7.宋代儒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
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 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
8.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实学思潮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C.进步思想成为主流 D.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9.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体现了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C.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10.2017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栏目走红中国。其中有一道根据作品判断作者的题,内容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作者
A.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B.作品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C.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D.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11.苏东坡曾指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这表明他认为书法应
A.重视实用效果 B.讲求一气呵成
C.追求气韵结合 D.体现现实需要
12.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学作品是映照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程度上折射社会的面貌。下列文学作品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是
13.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14.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他
A.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B.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D.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15.薄伽丘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存在,而人性的自然要求,就是物质欲望。”该观点
A.否定了基督教会的专制统治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
C.体现了以理性主义看待人生 D.不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16.“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自然法则”主要指
A.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B.天赋人权
C.分权制衡 D.理性主义
17.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该观点
A.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18.“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的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明确提出该思想的著作是
A.《物种起源》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十日谈》 D.《社会契约论》
19.“启蒙思想家最大的、直接的成就就是说服了欧洲的许多君主接受了他们的某些学说。这些君主仍然坚持他们以天赋之权进行统治的理论,但是他们己改变了关于其统治目的的思想。”该作者认为启蒙思想
A.为欧洲爆发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B.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君主的执政理念
C.促进了工人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D.促使所有欧洲国家实行社会转型
20.有学者对欧洲某场思想解放运动评论道:“科学的探讨与实证,代替了过去神学的教条与武断;民约论及法律观念也替代了君权。从此以后,一般平民尝试用选票决定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该运动
①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 ②批判君主专制,否定宗教信仰
③使人文精神得到深刻圆满的体现 ④为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1688年,牛顿发明了反射性望远镜。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并发展出了颜色理论。这些成就
A.推动了物理学的继续发展 B.标志近代实验科学的开端
C.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D.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22.有文艺理论家认为“这类文学的本质,是为捍卫纯粹自由而逃避现实”。下列属于19世纪“这类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是
A.《哈姆雷特》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复活》
23.二战后,某戏剧在巴黎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后来这出戏在美国一所监狱上演时,出人意料的受到囚犯们的热烈欢迎。据此推断,与该戏剧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格尔尼卡》 B.《巴黎圣母院》
C.《战争与和平》 D.《西风颂》
24.雨果认为《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由此可见,他们的作品
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 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
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25.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对于西学的理解与运用,大抵分为三类:一为渐进量变;一为渐进质变;一为跃进质变。其代表应分别为
A.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B.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C.洋务派 革命派 激进派 D.洋务派 维新派 激进派
26.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在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字之差体现了
A.男女平等的实现 B.妇女摆脱了传统束缚
C.近代部分妇女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增强 D.妇女已获得参政权利
27.徐中约曾谈到:1917年---1923年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到1920年,中国已名副其实是现代世界的一部分了。下列能为作者观点提供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A.十月革命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新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
28.魏源建议清政府聘请洋人指导中国工匠制造战舰,还提出在闽粤两省的科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达到一定水平,授予科甲出身。对魏源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 ②具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③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④力图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 “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30.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
A.解决民生问题 B.废除封建剥削
C.实行土地国有 D.践行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25分,32题15分。
3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尤其是在社会转型阶段,思想转变往往成为社会转型的前奏。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自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摘编自陈独秀《青年杂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西方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观点。(1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对“三纲”之说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
32.[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朝建立前,即开始制定律令,成律285条、令145条,于洪武元年(1368年)颁布。洪武七年(1374年),在此前基础上颁行《大明律》30卷,606条。此后又反复增删修订,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重颁《大明律》30卷,460
条,成为定稿。重颁《大明律》的篇目由《唐律》十二篇改为七篇,依次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位居“十恶”前列的谋反、谋大逆之罪,唐律规定犯者斩,其父及年十六以上之子绞,其余亲属不处死。明律则犯者凌迟处死,亲族男子如祖、父、伯叔父、兄弟、子、侄、孙,不限籍之异同,以及异性同居之人,但年十六以上一律处斩。唐律对此类大罪注意区分情节,如“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计”及“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能服人”之类,皆适当从轻处理,明律则无此区别。又如私铸铜钱之罪,唐律流三千里,明律则论绞。不过有关典礼、风俗、教化等虽危害政权、社会,但并不严重的犯罪行为,明律量刑则比唐律为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律》制定的意义。(6分)
历史学科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10:BDADC CCDAA 11—20:CACCB DCDBC
21—30:ABADD CDBD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25分,32题15分。
31题答案:
(1)主张:孔子的“仁”(或“德治”);孟子的“仁政”“ 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限制君主权力。(2分)
(2)我同意这种观点。
背景:经济上,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
速。
政治上,中国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西欧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理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理论体系。
影响: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有力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欧洲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
(13分。首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次从背景(原因)、内容(
理论)和影响三
个角度结合阶段特征对两者进行比较。)
(3)看法:“三纲”之说不利于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或“三纲”之说铸就奴隶道德);
不利于实现民主共和,应该彻底废除。(2分,每点1分)
影响: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或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或有利于解放民众思想);
对“三纲”的彻底批判,易导致片面看待传统文化。
(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
32题答案:
(1)特点:法律内容反复修改补充,历时较长;
改变了以往法典分立篇目的原则和传统,简明扼要;
定罪量刑体现“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
(每点3分,共9分,言之成理即可)
(2)创新和发展了前代法典的内容与结构;为明初强化君主集权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6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