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该学者提到的这一政策(  )‎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B.使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确立 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题干中“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推知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的应该是十月革命后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故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2.(2019·濮阳模拟)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下图说明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B.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C.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20到30年代经济增长是因为新经济政策,30到50年代经济下降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柱形图的变化得出:从20年代到3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从30年代到5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A、B、D三项表述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C ‎3.(2019·珠海质检)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 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表明这种思路,能够推动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近代化,故B项正确;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而不是所有落后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其对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9·上饶模拟)1925‎ 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这说明当时苏联(  )‎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 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 解析:根据材料“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可知,在1925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B项正确。‎ 答案:B ‎5.(2019·肇庆模拟)“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解析:苏联工业化借助外来资本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新经济政策局部恢复外国资本主义的做法,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苏联“一五”计划的建设得到外来援助,但未提及外来援助的数额,故A 项错误;苏联“一五”计划体现了工业化的局部开放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做法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9·怀化模拟)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解析:“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成就显著,主要机械已经完全自给,故C项正确。‎ 答案:C ‎7.(2019·梅州模拟)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 C.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 D.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 ‎,结合所学,禁止农民随便流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为工业发展生产所必要的粮食和原料,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答案:A ‎8.(2019·保定模拟)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合作社已成长为联合了数百万农户的强大机体,要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新经济政策推行效果显著 ‎ B.准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C.管理经济的手段单一 D.扩大了集体经济的自主权 解析:“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可得出准备大规模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 答案:B ‎9.(2019·三明质检)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  )‎ A.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 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可知,斯大林的这种激进和极端的设想与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左”倾错误蔓延的表现,故B项正确。‎ 答案:B ‎10.(2019·烟台模拟)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 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 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解析: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材料中“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说明努力增强经济活力,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D ‎11.(2019·淄博模拟)1965年,苏联陆续出台了调整农业政策的法令,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制定后5年不变。这些做法(  )‎ A.扭转了苏联农业落后局面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改变了旧体制框架的弊端 D.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该法令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没有扭转苏联农业落后局面,故A项错误;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故D项错误。‎ 答案:B ‎12.(2019·日照模拟)‎ ‎1953年 苏联部长会议由68个部级单位削减为34个 ‎1956年 苏联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增至60个 ‎1957年 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管理,撤销了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按区域原则设置国民经济委员会 ‎1964年 中央部、委的数量又达到71个 上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 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 C.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 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 解析:根据材料,部长会议部级单位一减一增,中央管理经济各部委的一减一增,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中思维的混乱,故A项正确;“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与赫鲁晓夫继承斯大林体制的一面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机构改革的相关内容,不涉及产业结构的改革,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也不能体现改革与现实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广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2分)‎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背景,从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以及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特点,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措施;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可概括为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生产效率低下。第(2)问,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我国的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可以得出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 答案:(1)‎ 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14.(2019·潍坊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 苏联 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1937,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表格选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遭到巨大打击,然后进行了罗斯福新政;而同一时期苏联逐渐形成的“斯大林模式”‎ 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的中国一方面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币制改革,另一方面也受到苏联的影响实行了统治经济。因此,论题可从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或借鉴、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拟定,也可以各国应对危机为主题。其次进行论证,注意题目要求,必须是三国都有,还要相互关联。如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为论题,可从经济大危机下美国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苏联引进技术和人才、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等三个方面来阐释。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或升华。‎ 答案:示例一 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示例二 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 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示例三 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