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 MB
  • 2021-08-31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第12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课件)(53张)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2 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 ——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主干排查 · 建通史体系 [ 主干排查 ] 时间 基础梳理 1914 ~ 1945 年 政治: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两次世界大战。 经济: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新经济政策、 “ 苏联模式 ” 、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文化: 现代主义文艺。 [ 体系建构 ] 政治: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受经济危机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被推向战争的边缘。 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苏联模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 时段特征 ] 科技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的发明,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把脉高考 · 定考情考向 [ 考情分析 ] 1 . (2015 · 全国 Ⅱ 卷 )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 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 真题印证 ] 一、苏 ( 俄 ) 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 , 粮食出口增多 , 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 , 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 , 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 , 出口反而增加 , 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 , 故 B 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 , 故 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 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 深化认知 ]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新经济政策与苏联模式的不同 政策 项目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作用和实践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1 .到 1925 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粮食税的全面推行 B .允许工农自由贸易 C .农业走集体化道路 D .提高了农民的地位 [ 变式训练 ] 解析  由材料中 “ 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 ,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 , 推知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 故 A 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农业总产量的增长 , 非自由贸易的作用 , 故 B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 1927 年后 , 与 1925 年不符 , 故 C 项错误;农民的地位在 1917 年十月革命后就得到提高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 .内容: 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 . 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 备考链接 ] 3 .过程 (1)1927 年联共 ( 布 ) 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1929 年下半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3)1937 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3% 。 4 . 成就: 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5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1) 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2) 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3) 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 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教训。坚持道路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 1929 年,斯大林指出: “ 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 ” 为此,斯大林 A .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B .强制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 C .暂时认可了市场经济 D .缓解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 [ 新题速递 ] 解析   通过新经济政策,已经恢复了国民经济,致力于恢复与材料中 “ 1929 年 ” 不符,故 A 项错误;针对材料中 “ 农民 ”“ 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 ” 的现象, “ 1929 年,斯大林 ” 推行农业集体化,故 B 项正确;材料中 “ 1929 年,斯大林 ” 认可计划经济而非市场经济,故 C 项错误;农民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中 “ 农民 ”“ 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 ” 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 (2018 · 全国卷 Ⅲ ) 1929 ~ 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 ( 单位: %) [ 真题印证 ] 二、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时间 类别   1929 ~ 1930 年 1930 ~ 1931 年 烟煤业 - 12.3 - 19.1 金属矿业 - 6.6 - 18.3 制造业 - 7.2 - 11.3 据该表可知,当时美国 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析   表格信息体现出 1929 ~ 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大幅下降 , 这反映出美国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 故 C 项正确。美国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 , A 项错误; B 项与材料无关;当时美国工人工资的支付方以私人资本家为主 , 与政府的财政支出情况关联不大 , D 项错误。 答案   C [ 深化认知 ] 罗斯福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 1 . 政治体制新政 (1) 措施: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 “ 大政府 ” ,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 “ 议长 ” 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 “ 罗斯福法院 ” 。 (2) 作用: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将 “ 总统中心 ” 或 “ 总统主导 ” 巩固下来并制度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 2 . 外交新政 (1) 措施: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 “ 恶邻外交 ” 到 “ 睦邻外交 ” ;从孤立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作用:美国与苏联建交,既有抵制德、日、意法西斯的考虑,又有向苏联出售农产品的考虑。美国对拉美地区实行 “ 睦邻外交 ” ,既有防止法西斯势力渗入和影响拉美的目的,又有更好控制拉美地区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品输出和投资市场的目的。美国介入反法西斯战争,成为 “ 民主国家兵工厂 ” ,全速开动军事工业和相关民用工业,既可达到支援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又可达到彻底解决国内失业问题的目的。 2 . 1935` 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 《 农业调整法 》 和 《 国家工业复兴法 》 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 A .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B .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 .国会的修法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 .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 变式训练 ] 解析   根据材料 “ 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 《 农业调整法 》 和 《 国家工业复兴法 》 违宪 ”“ 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 ” ,都是在美国民主共和制宪法框架下的运作,故 A 项正确;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并对政府的行政权具有制衡作用,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 ” ,国会的修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政的干预特色,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国会、最高法院间的相互制衡,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 . 柯立芝繁荣 含义: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 “ 一战 ” 后的繁荣局面。 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运用、国际关系缓和、国内局势稳定。 表现:经济各领域尤其是新兴领域一片繁荣。 问题:人民相对贫困,分期付款、金融投机严重,传统产业开工不足。 [ 备考链接 ] 2 . 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和结果 (1) 措施 ①对内经济政策 扶助大企业:从 1929 年 11 月起,胡佛政府通过扩大信贷和减低公司所得税的方法,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成立 “ 复兴金融公司 ” ,把 35 亿美元借贷给银行、工业和铁路企业,帮助资本家渡过难关。 通过新关税法: 1930 年 6 月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新关税法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它保护了美国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利益,使他们免受外国进口产品的竞争。 农业方面:胡佛政府还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减少 “ 过剩 ” 农产品,缓和农业危机。再有一项就是通过复兴金融公司向农场主贷款。 ②对外经济政策 胡佛政府采取措施保证美国投资安全,并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使美国的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 ③社会维稳政策 一方面胡佛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 “ 自愿联合政策 ” ,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扩大就业,维护社会安定。另一方面,由于胡佛政府和美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美国法西斯势力从胡佛到罗斯福执政期间都始终未能得逞,这为美国经济的复兴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2) 结果: 胡佛以上反危机措施,使美国的经济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有效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但是,胡佛由于未能采取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等政策,使反危机措施不能明显奏效,但这恰恰给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 核心素养感悟 时空观念: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都对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基本的时空内容。 2 . 胡佛政府在股市危机后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在工资、关税、价格等方面进行立法。例如,要求雇主不得削减工资,因为保持工资水平能够维持甚至刺激市场需求,可危机是世界性的,市场需求仍然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无法削减工资,就只好裁员,失业率而因此大增,到 1933 年,全国失业率达到 25% 。材料意在说明 A .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破产 B .胡佛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 C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供需矛盾 D .世界性经济危机需要国际合作 [ 新题速递 ] 解析   材料反映出胡佛政府进行局部干预,并非完全自由放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胡佛干预措施导致 “ 失业率而因此大增 ” ,加重了经济危机,故 B 项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需矛盾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胡佛局部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因此需要更加彻底的改革, “ 危机是世界性的 ” ,国际合作只是克服危机的措施之一,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 1  转换思维的角度: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 例 1]   (2015 · 全国卷 Ⅰ) 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题型探究 · 学解题方法 [ 选择题型 ] 【 题型特点 】 依托教材布点 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 链接社会热点 以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为切入点 , 引导关注中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养老问题。 体现价值理念 引导考生树立法制精神和以公平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解题指导】  本题关键信息是 “ 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 。由材料 “ 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 …… 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 , 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 , 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 故选 B 项; A 、 D 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 , C 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 , 故排除。 【 答案 】   B 视角 2  拓展教材的宽度:经济危机对美国民众生活的影响 [ 例 2]   (2014 · 全国卷 Ⅱ )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 · 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题型特点】 情境创设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观看电影不仅人数众多 , 而且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唯物史观 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当时民众的社会生活状态所反映的社会存在。 【 解题指导 】   如果美国重现经济繁荣,那么人们会因忙于工作而减少去电影院的次数, A 项错误;经济危机中人们大批失业,精神不振, B 项错误; “ 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 ” 说明人们在电影院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C 项正确; D 项材料没有体现。 【 答案 】   C 视角 3  延展知识的长度: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例 3]   (2016 · 全国卷 Ⅱ )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 《 俄罗斯的黎明 》《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 题型特点 】 强化时空观念 显性时空: 1928 年的苏联;隐性时空: 1932 年的美国 , 隐含了经济大危机。 注重比较思维 苏联 “ 一五 ” 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 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则走向萧条 , 通过对比分析社会制度的利弊。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1932 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 , 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 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 故选 B 项。 A 项错误 , 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 , 故排除。 C 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 , 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 ,故排除。 D 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 , 排除。 【 答案 】   B 视角一 考查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的影响 , 契合高考的考查趋势 1 . 1918 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为每普特 6 ~ 12 卢布,而国家收购价格约为 4 卢布,与战前相比,工业制品价格的上涨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 2 ~ 3 倍。这说明 A .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 B .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 C .农民反对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D .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 预测押题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 当时苏俄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1918 年苏俄正在实行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 为保证战争的胜利 ,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 , 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 故 B 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 1921 年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民反对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的信息 , 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是在 1921 年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二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遗产 , 值得重视 2 . 1922 年,列宁指出: “ 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 ” ,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那些还挣扎在饥饿边缘的农民也保留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这反映了 A .余粮收集制适应了战时的特殊环境 B .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 .战争结束给苏俄 ( 联 ) 经济带来新气象 D .农业集体化配合了工业化的进行 解析   根据材料 “ 1922 年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当时苏俄 ( 联 ) 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 , 材料 “ 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 ” 说明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故选 B 项;余粮收集制在 1921 年已被废除 , 排除 A 项; 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集体化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始实行 , 排除 D 项。 答案   B 视角三 以斯大林的讲话为依托 , 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实的能力 ,符合高考命题的能力要求 3 . 1928 年,斯大林说: “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 …… 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 …… 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 …… 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 ” 这说明斯大林 A .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 B .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工业 C .认为国家农业发展是无关紧要的 D .让农民作出牺牲是无奈之举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业集体化的问题 , 故 A 项错误;斯大林认为农业应该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 , 不等于他认为农业发展无关紧要 , 故 C 项错误; D 项是斯大林的辩解 , 让农民作出牺牲并非发展工业的唯一路径。 答案   B 视角四 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依托 , 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 符合高考命题的能力要求 4 . 1933 年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斯大林说: “ 五年计划的基本环节就是重工业及其心脏 —— 机器制造业 …… 实现五年计划必须从重工业着手。只有重工业才能改造并振兴全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 ” 斯大林的考虑主要是基于 A .对国内形势的考虑 B .为将来称霸而考虑 C .对重工业情有独钟 D .建立高度集权政治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当时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较弱 , 为了巩固苏联政权 “ 振兴全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 ” , 要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 , 故 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 , 均排除。 答案   A 视角五 以美国提高关税为依托 , 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5 . 1930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 890 种进口商品提高关税率的法案。这一法案实施后,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 33 个国家对美国提出了抗议, 7 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性措施。 1931 ~ 1932 年,共有 76 个国家和地区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上述现象表明 A .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B .美国国会挑起事端 C .经济危机波及全球 D .美国地位遭受挑战 解析   从题干来看 , 美国提高关税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 , 并且引发了激烈的关税战 , 这表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 故 A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国提高关税带来的世界连锁反应 , 并非美国国会挑起事端和经济危机波及全球 , 故 B 、 C 两项错误;其他国家和地区反应强烈并不能说明美国地位遭受挑战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六 以罗斯福所指出的问题为依托 , 凸显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6 .罗斯福指出: 1936 年有 1.5% 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全国 47% 的家庭的全部收入,少数人积聚了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处于依附和贫穷的状态,这样,国家的民主和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为应对这一问题,罗斯福 A .注重推动社会保障立法 B .致力于和外国进行关税战 C .极力提高工人的工资 D .重视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罗斯福认为贫富悬殊易导致社会不安全 , 为应对这一问题 , 要推动社会保障立法 ,维 护社会稳定 ,故 A 项正确。 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排除; 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 排除; D 项也属于社会保障体系 , 故排除。 答案   A

相关文档